“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作者&投稿:侨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格物致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最早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这个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来,格物,是最基础的事情。虽然我们经常听古人说“格物致知”,具体如何实践?很多人还是感到一头雾水。“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1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达到融会贯通。

朱熹基本继承这种说法,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

这和现代科学研究、推理方法,是一致的,通俗地说,格物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方说,有3个人,面对一块看起来普通、但形状好看的石头。

A说,这是一块糙石,没什么用,丢了。

B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很有艺术美感,可以留着,练书法时用来镇纸。

C用手掂量一下,又详细询问了这块石头的由来和产地,最后他认为这块石头可能含玉,找来鉴定专家,果然是一块璞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A的格物能力最低,B稍微好一点,C的格物能力最高。

第2重境界: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史记·律书》曰:“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角格,角是外象,格是内空。角有万异,而格是一同。格物,即从万象中抽象,从抽象至无象,找悟万物共同的特性。

怎么理解呢?

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有用的、可见的一面;以及不可见的、无用的一面。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比如:一个碗。你能看见碗的材质,工艺,样式,颜色,即是有用的。而无用的,就是碗空出的地方,空出来的地方,才能盛装东西。这也是道家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一个人有用,通常是指有技能、能力,能创造一些价值。比如,马云打造了阿里巴巴,这是有用。你学了开车的技能,即可以开车。你通过了司法考试,就能当律师。这都是有用。

一个人无用,通常是指品行,道德。一个人品德高尚,不偷不抢,不生是非,对人真诚,对伴侣忠诚,这样的品德,通常创造不出价值。虽然无用,乃为大用。

第3重境界: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

《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这里的格,是感通的意思。格于皇天,感通上天。

格者,正也,心物一体。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

后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心学里,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道家则说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格物致知的三重境界,循序渐进,就是达到了真知。

~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这3个诀窍,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答:第3重境界:融合,物我融为一体,心物一体。《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这里的格,是感通的意思。格于皇天,感通上天。格者,正也,心物一体。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后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

格物致知
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明德,明德天下。从这个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来,格物,是最基础的事情。“格物”有三重境界,有所掌握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一重境界: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

格物致知石鼓攵字怎么写?
答:后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心学里,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道家则说天人合一。以上就是格物致知的三重境界,循序渐进,就是达到了真知。

论语的修养之道与大学的修身之道区别
答: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纠正人的行为,如果格物不透彻,后面的成长成就都是浮云。第二重境界:致知。即获取知识,包含两个方面,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格物就是学习方法,再加上不断进取的态度,才能致知。第三重境界:诚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

做人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3)笑对生活。懒惰要不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4)不要盲目的做任何事。要有目标。 (5)不仅仅只关注内在美,外在美也很重要。 (6)不要整天的对着电脑,玩着无聊的东西。 (7)理智的判断,学会控制情绪。 问题三:人生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 雪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层境界?
答:是平衡的,永恒的。广泛的讲,你的所见之物,都有其理念,所谓格物致知也是这个道理,致良知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山是山,山又不是山,再看回来,山还是山。能靠一人之力,准确的捕捉山的,就是天才。再就是依靠众人长时间的流传,创作,打磨而成的传世之山。这就是我对这三重境界的理解。

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
答:(7)、禅宗也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8)、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9)、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

正心正行成己成人含义
答:1、正心正行,成己成人。是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放下生死的正念,没有执着,没有人一切不好观念的干扰,有一个坚定的意志,金刚不动的意志。使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2、佛家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

为人之道
答: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纠正人的行为,如果格物不透彻,后面的成长成就都是浮云。 第二重境界:致知。即获取知识,包含两个方面,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格物就是学习方法,再加上不断进取的态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诚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传统国学文化中的十二道:为人、处事、修...

《大学》第二章读后感
答: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 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