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文言文答案

作者&投稿:谯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11.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9.(1)已经 (2)屡次、多次

解析:“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的意思。如我们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里面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10.(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解析】翻译课外文言语句,译出大意即可。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2.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任贤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

小题1:(1)已经 (2)屡次、多次小题1:(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小题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

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

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

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

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3. 以人为鉴文言文阅读理解

原文:(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得失,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启示:告诉人们以他人的成败得失作为告诫自己的启示参考资料:copy

4. 君道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只有翻译,因为不知道问题。

请参考一下。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本句中的“侍官”等专有名词、“及”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5. B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言常识的能力。“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6. 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高祖加封他为侍御中散”为无中生有,文中提及侍御中散是他的父亲王桥。

7. ( 1 )于是在内他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 ( 2 )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

应该只斩杀首恶,其余从犯宽恕赦免,不是很好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 )“内”意为“宫内”,“豫”意为“参与”,“隆”意为“加重”,“慑惮”意为“害怕”。

( 2 )“宁”意为“不如”,“宜”意为“应该”,“余”意为“其余”,“善”意为“好”。 【参考译文】 王睿,字洛城,自称是太原晋阳人。

父亲王桥,字法生,懂得天文卜筮。家中贫穷,依靠天文卜筮的技术来维持生计。

做官做到侍御中散。王睿年少时继承父业,但身姿像貌伟岸俊美。

恭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他就认为他很不一般。兴安初年,王睿被提拔为太卜中散,不久又升迁为太卜令,兼任太史。

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王睿因为机缘被太后宠幸,越级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又担任了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被赐予太原公的爵位。

于是在内他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太和二年,孝文和文明太后率百官与四方来宾去观赏猛兽,有猛兽逃出,登上楼阁之间的通道,几乎窜到了御座之上。

当时左右侍御都惊恐无策,只有王睿一人拿着武器抵御以保护高祖和太后,猛兽才退去,因为这件事,高祖和太后更加亲近和信任他了。太和三年,皇上下诏让王睿与东阳王元丕一起成为享有特权的八类大员,并永远免除他们的徭役。

太和四年,王睿升迁为尚书令,封中山王的爵位,另加封镇东大将军。后来,和尚法秀图谋造反,事情被揭发出来,受到牵连的人很多。

王睿向皇帝进言说:“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应该只斩杀首恶,其余从犯宽恕赦免,不是很好吗?”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得以免受处罚的有一千多人。

王睿经常出入内宫,太后私下里赐给他的珍宝绸缎不计其数,别人都不知道,很多都是在夜晚用有帷幕的车载着,由宦官护送到他家,前后被赏赐的钱财极多,不可胜数,加上赐予的还有田园、奴婢、牛马、杂畜,都是最好的。朝中大臣和左右因为王睿也受到赏赐,太后对外显示没有私心,所费去的钱财又以万计。

王睿患病的时候,高祖、太后每次都亲自去探视他,侍官们也前来看望慰问,来往之人络绎不绝。王睿病重的时候,向皇帝上疏说:“我有幸任职在这个治理朝政的时代,流传延续了三纪,受到先帝过分的恩顾,蒙受陛下超出寻常的宠爱。

依仗着皇上旧日给予的深厚眷爱,大胆陈述自己愚昧的管窥之见。我听说治理朝政的关键,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慎用刑罚,二是任用贤能,三是亲近忠信,四是远离谗佞,五是行使官员升降。”

王睿不久去世了,时年四十八岁。高祖、文明太后亲临丧事表达哀恸,赐给棺木葬器,令宕昌公王遇监理丧事。

封赠王睿为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赐予他宣王的谥号。内侍长董丑奴为他营造坟墓,准备安葬在城东,高祖登上城楼来观望他的坟墓。

京城里文士作诗和诔文来哀悼他的有一百多人。京城的男女都称赞王睿的美貌,为他创作了新的歌曲并弹琴歌唱。

曲名为《中山王乐》。朝廷下诏给乐府,诏令他们用各种乐器合奏这支曲子。

6. 明史毛纪传的文言文答案

明史毛纪传【参考答案】4、A简:选拔,选任。

5、D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

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

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参考译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

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

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

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

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

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

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

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

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

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

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

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采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

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

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

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

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

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

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

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

又经过三年去世了。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

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

《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

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

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

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

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

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

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

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

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

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

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

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

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

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

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

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



~

《任贤》文言文答案
答: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

《任贤》文言文答案
答: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

《贞观政要·任贤》节选训练及答案
答: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文阅读魏征
答:(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分;②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

文言文太子自尽答案
答:【答案】1.A 2.C 3.D 4.A 5.译句:⑴汉文帝没有采纳,但认为他的才能特异。⑵晁错多次请求皇帝闲时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采纳。⑶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独揽大权,有不少变革的法令。 2.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文言文表示太子
答:3.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

任其的文言文
答:5.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

文言文阅读戚贤
答:7.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

公拯文言文答案
答: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6.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

表示太子的文言文
答:5.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