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何说是不可撼动的重要性?

作者&投稿:都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后期中毛主席作出最英明的决策,也是下了一盘险棋,挺进大别山取得决胜性解放战争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全面对共产党军队进行打压,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

挺进大别山战役,最主要的任务其实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建立根据地。这个任务在开战之前就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蒋介石一直在对我军的解放区发起进攻,一个是陕甘宁解放区,一个是山东解放区。一度让这两个解放区失守,共产党对于一直丢地盘也非常着急,但国民党的部队非常厉害,偶尔被我军突击队集击,他们根本造不成什么影响。

陕甘宁局势最危险的时候,曾有人建议,赶紧把陈赓兵团调到陕北,配合彭德怀打击胡宗南部队。但毛泽东紧急叫停,令其调头南下,去配合刘邓大军南进大别山。主要是把国民党军队分散开来。

但为什么挺进大别山之后,蒋介石猛烈的进攻会彻底失败呢?

第一,房管蒋介石跟白崇禧不对付,但后来还是重新起用了白崇禧,白崇禧虽然当国防部长,但一直坐冷板凳,不过白崇禧重新掌握兵权后也很尽力。

第二,这和蒋介石的单方面主观臆断也有很大的关系。国民党军队的配置可以说一直很好,上到军官下到武器,军官几乎都是黄埔军校经过正规培训出来的。

而共产党很多都是什么独立团,野战司令部,都是草根子打仗打出来的,没有过硬的军事素养,敌人来了就知道死磕,不会用战术。

下到武器,蒋介石的军队全是美式装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宋美龄就能凭借着她惊人的口人从美国要来军备支援,而共产党呢,最著名的就是小米加步枪,这是国民党失败之后依然对共产党的固有印象。

有了这些装备,国民党打胜仗并不稀奇,关键是这样的部队还打了败仗。这和蒋介石对手下的不信任分不开。

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根据地的不断进攻,让中央不得不转移阵地。

中央作出两项外线出击的决策,一是派华野渡江,到江苏、浙江敌后开创解放区,釜底抽薪,直接威胁国统区心脏区域。二是派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刘邓所部),向武汉方向推进。都是以小博大,这两招过于超前大胆,蒋介石不认为毛主席有这个胆子,作出的决策就出现了偏差。

但国民党咬的很死,胡宗南占领延安之后,立即对陕甘宁地区发起进攻,然后疯狂破坏老百姓的补给线,这等于断了共产党的粮草,陕甘宁根据地面着严重的威胁。

这个时候,毛主席做了一个决定,让陈赓的队伍去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此来吸引国民党在陕甘宁地区的火力,减轻这个地方的负担,刘邓两人也是想通过挺进大别山为野战军吸引火力,减轻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区的压力。

果然,这个战略让蒋介石慌了神,马上调集白崇禧指挥中部队围追堵截,为了赌住刘邓,更是把山东战场的主力往刘邓的方向不断的调集,约10万人被从山东战场撤出,这一下就让华野战区的压力变小了。

陈赓部队跑去支援刘邓之后,之前疯狂进攻陕甘宁根据地的胡宗南部队,也被抽了一部分进入豫西攻打陈赓部队。这一下子,两大战区的压力马上就变小了。

挺进大别山很不容易,刘伯承用了一招釜底抽薪才最终争取来了一点突围。在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强渡黄泛区之后,才甩掉了白崇禧的部队。这期间,刘邓大军的重武器不断不丢弃,因为这个地方道路非常崎岖,拖住重武器根本不可能走的快。

白崇山

为什么蒋介石会如此在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因为这个地方如果被突破,那他的老巢南京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可是,到了大别山之后,刘邓并没有占到什么好处,白崇禧对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施压,只要发现有老百姓帮助共产党,或给共产党提供粮食,就会马上把老百姓拉出来残忍杀掉,让剩下的老百姓就算有心也不敢贸然帮助共产党。

因此刘邓进入大别山之后一直无法建立根据地,只能不停的在山里打转,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儿,因为跟着刘邓的战士们几乎都是从北方来的,对南方水土不服,很多战士都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而且粮食补给不上,很多人都饿着肚子,战斗力大大降低。

没办法,为了缓解这个地方的压力,刘邓只能被迫拆开,刘伯承带着一部分南下到淮河以北的豫南等地区转移。

支援刘邓的陈赓部队也不断开辟战场,想分散白崇禧的主力,但是,白宗禧不为所动。当蒋介石要让他调兵的时候,他还提醒蒋介石不要冲动,不要贸然把部队转移北上,但独裁的蒋介石怎么可能会听白崇禧的话,就这样,白崇禧的部队也被稀释掉了不少。

蒋介石

国民党的部队,因为蒋介石的不断抽调,进攻战略彻底被打乱,华野和山东都因为蒋介石的抽兵而变得轻松起来,于是他们顺机扭转战局,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虽然刘邓最后损失惨重,而且还没有成功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甚至还从大别山给撤了出来,但他依然有不可撼动的重要意义。

从表面看,挺进大别山既损失了7万多的兵力,还丢了大部分的重武器,但从大局看,正是刘邓进入了大别山,才让蒋介石分了心,打乱了国民党围攻我党主力的计划。

还有就是在敌后开创根据地,其实是毛主席师法抗战时的敌后策略。蒋介石当时在1947年他拥有绝对优势时,他非常自大,是不屑于去听取或照顾民心的。败退台湾后才真正痛下决心分析这些教训。

抗日战争结束后,当时解放军在军事上能挡得住国民党军疯狂进攻,但毕竟总实力弱,无法守护全部解放区,所以一边打着胜仗,一边不断丢失根据地。国民党军执行的策略简单粗暴,跟共产党夺占解放区后,对倾向革命的老百姓一味镇压破坏,一味靠兵威镇慑,就失去民心了!如果国民党继续扩大这种形势对比,逐步压缩解放区,那就完了!

当然,蒋介石的部队失败也不完全是共产党,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国民党每到一个地方,就和地主打成一片,疯狂打压老百姓,和共产党斗地主分田地得民心完全相反,这是蒋介石战略上的严重不足,也是共产党反败为胜的关键。

最后,也少不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散敌人的主力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支敢死队,刘邓明白前路困难重重,甚至牺牲生命,但是,为了革命最后的胜利,他们毫无怨言,毅然决然接受任务,奔赴前线。

因为他们知道,一心所向,各部队在战略上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
答:2、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上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3、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4、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

刘邓大军为何千里跃进大别山,什么原因?
答:第三,大别山被称为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这只是理论上的,国民党军队对老解放区的群众,特别是红军家属,报复变本加利,使这里的群众对刘邓大军敬而远之。刘邓大军出发是13万人马,撤出时,剩下了衣衫褴褛的6万人。虽然打下了一些城市,消灭了不少敌军,但损失过半,还没站住脚,跟解放战争后期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答: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建方军转入战略进攻
答:【完整题目】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参考答案】: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是什么?
答:解放军渡过黄河之后,蒋介石慌忙调集兵力,企图逼迫刘邓野战军北退或者背水一战。7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激战,歼灭敌2个师部、9个半旅共5万6千多人。接着,部队长驱南征,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包围当中杀开一条血路,经过20多天的行军和战斗,在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其最主要的意义是___。
答: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首先,这一行动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地区的封锁和围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据优势,对解放区进行了残酷的围攻和封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打破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生在哪个阶段
答:解放战争时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2012·鄂州)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上党战役——青化砭战役---孟良崮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有何意义?
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意义,刘邓是谁?
答: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个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从此后,人民解放军逐步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一步一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