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朝历代的变法都很难?

作者&投稿:进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导语:

古代封建统治时期,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变法强国和守旧强国两者之间的较量。

守旧派在大多数时间往往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帝国更多的资源、人脉和地位,从而拥有了更加强大的话语权。

可是变法派但凡胜利一次,就能够给这个帝国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这个帝国有飞跃的进步。

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既然变法这么好,为什么在历史上诸多变法的过程,却困难重重呢?我们可以细数一遍历史上的变法。

01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是先秦时期变法的代表作。

提到变法,一定会提到商鞅这个人。其实在商鞅之前,李悝就已经是变法的始祖了。李悝是魏国人,他虽然是孔子的徒孙,可是他却也是法家的始祖。

可以说依法治国的理念,那就是李悝提出来的,后来的李斯、韩非子等法学大家,基本上也都是遵循了李悝的主导思想。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李悝变法之所以名气没有商鞅变法大,主要原因是李悝所支持的魏国,没有一统天下。而商鞅支持的秦国是一统天下的主角。

其实从内容上来说,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商鞅是带着李悝的《法经》作为教义前往秦国的,他属于李悝的传承人。

首先,李悝主张废除世袭制度,任用贤能之人。这是划时代的一个进步,因为在李悝变法之前,各诸侯国的官场,全都被贵族阶级给垄断了,就算是个傻子只要是贵族就能做官。

其次,李悝主张由国家控制粮食的价格。在丰收的年景,国家以平价收购粮食,以此防止商人压价。到了灾年,国家再平价卖出储备粮食,防止商人高价压榨百姓。

再者,李悝对全国实行法治,并且编纂了《法经》作为魏国的治国宝典。

法治的优点非常明显,有效地改变了人治的不公平缺陷。

最后,在军事方面,李悝也做出了调整。

他对军中的士兵做出考核,对优秀的士兵给与一定的奖励。甚至根据不同士兵的特点,编排不同的作战序列。

在政治、经济包括军事上的各种变革,大大促进了国家的进步,使得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一度变得强大,成为了中原大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与之类似,使得秦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02王莽改制,成为两汉时期唯一的改革运动。

两汉时期,就算社会矛盾再尖锐,也很少出现改革的情况。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倒是提出过一些改革方针,但是实行效果不佳。

要说两汉时期,真正做出改革的人,那肯定是王莽了。王莽改制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改革运动,甚至很多人认为,王莽的新朝之所以灭亡,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因为他的这场改革。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於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於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书》

那么王莽到底做了哪些改革呢?这些改革为什么没有使得新朝蒸蒸日上,反而让王莽丢了天下呢?

第一,王莽冻结了奴隶制度。

西汉一直被后人夸赞为强大的帝国,但是西汉时期依旧还是存在奴隶,还是有奴隶制度的蔓延。贵族们对奴隶相当依赖,可是这对奴隶非常不公平。为此王莽禁止买卖奴隶,让现有的奴隶自然消亡。

第二,王莽实行王田制度。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制度,那就是将全国土地改成国有土地,私人不得拥有土地,更不能买卖土地。这一点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收归国有以后,土地再以人口划分给各家,原先土地多的要分出来,原先没有土地的根据人口可以得到土地。

第三,王莽设立五均官,也就是平衡市场物价的人

。五均官每个季度都要对各种货物平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成为市平。一旦物价超过了市平,那么国家就将库存货物按照市平价格出售。如果低于市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不用管,百姓们可以自由交易。

第四,王莽失败的货币改革。

王莽所有的改革当中,最失败的,可能就是货币改革了。因为王莽想要废除汉武帝时期发明的五铢钱,改用自己铸造的大钱。这倒不是说王莽在剥削,而是他不懂得财会知识。

因为大钱会成为剥削的工具,而他另外发明的契刀、错刀等二十多种货币又非常难以流通,所以才会失败。

由此可见,王莽的改革,其实大多数还是惠及老百姓的。可是因为货币改革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全民反对。新朝的各项改革措施,也就被那些失去利益的人,一一推翻。

03两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差点让北宋成为世界最强。

说起变法,第一个提到的是商鞅,第二个提到的自然是王安石。很奇怪的是王莽改制以后,中国历史上几乎一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任何人再提起变法改革的事情,隋唐两朝压根就没有所谓的改革之声出现。

但是到了宋朝宋神宗时期,出现了士兵日益增多但战斗力太差、科举不断扩招官员数量剧增、大兴土木造成财政困局等三个重大问题。

王安石根据当时逐渐孱弱的北宋现状,提出了自己变法的思想。

变法一: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肯定是跟农田种植有关系的变法。每当二月、五月清华不解的时候,农民可以向国家贷款买粮食吃,或者也可以直接贷粮食吃。但是有利息,每半年有两到三分的利息。

变法二:募役法。

过去宋朝服役是义务性的,每家每户轮流来服役,不准逃脱。而变法中,这种服役成为了雇佣制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愿意服差役,那就交点钱,朝廷雇人替你服差役。

变法三:方田均税法。

这个方法就非常惠民了,王安石下令,丈量核查全国各地土地的好坏程度,将全国土地分为五等。根据等级来收取赋税。使得隐藏不交税的土地无所遁形,也让那些手握劣质土地的百姓,可以减轻负担。

变法四:唯才是举。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突破,类似于曹操的用人办法。王安石开始整顿太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转而将重心放在了经义和策论上,并且增加了法科,让天下读书人都要理解法的重要性。

这些改革点子,不仅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可是王安石变法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宋史》

王安石不会用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他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是首相,所以接班人非常重要。可惜他手里的吕惠卿等人,却为了个人利益,置变法于不顾。所以北宋在王安石变法后没多久便灭亡了。

04明朝的张居正变法,为大明朝续命60年。

在变法改革的历史上,张居正的大名是跨不过去的。两宋有王安石,明朝便有张居正。这是大明朝的幸事,因为张居正的出现,为大明朝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

张居正是嘉靖时期的内阁大臣,在隆庆六年取代高拱,成为大明王朝的首辅大臣。此后隆庆皇帝去世,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也因此开启了自己为期10年的变法历程。

其中一条鞭法,成为了大明王朝迎来生机的重要改革。

张居正开始对天下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将地主豪强们隐瞒的土地,基本查清。这件事不仅戳中了地主豪绅,而且还触及到了大量官宦之家的利益,所以抵抗情绪非常强烈。但是无疑这种改革,非常有利于国库收入,也对平民百姓有着独到的好处。

过去赋税和差役是分开的,非常繁琐。可是一条鞭法实行以后,赋税的根据只有土地,也就是不看人口来收税,而是看土地拥有量来收税。

此外差役则由各家轮流改成了雇佣制,国家雇人服役,你只需要交钱就可以不用服役了,类似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收税只收取整银。过去收税,基本上都是用实物作为依据,比如说粮食,而不是货币。可是这么搞并不方便,所以张居正将所有税收全部改成收取银两。

也就是说不管地方官从百姓那儿收来的是什么,他们交给国库的一定要是银两才行。虽然这件事滋生出了火耗,可是的确有利于明朝国库的充盈。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孱弱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是非常及时的一场改革。虽然这其中避免不了一定的消极意义,却实实在在地帮助大明王朝从政治、经济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5变法的集大成者,那就是清朝的雍正变法。

一路走来,历史上变法之人不在少数,所以雍正皇帝,当然非常了解变法的过程和结局。也十分清楚,历代变法的内容和得失。

为此他也看到了清朝的弊端,也开始琢磨着实行变法。可以说历代变法,手段最凌厉的,还要属雍正皇帝的变法。

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缩小贫富差距,解放了劳动力。顺治、康熙时期,清朝都是按照人丁来收税,也就是人越多收税就越高。但是很多穷苦人家虽然人多,可受理没有土地。反倒是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关系,规避掉大量税收。

所以雍正决定将税收按照拥有田地的多少来征收,并且核查全国田地,将田地分为三等来收税。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提高了国家的收入。

火耗归公制度的实行,减轻了地方官员对百姓的剥削,有利于养廉银的发放。

张居正改革过后,地方官都要用银锭交税。可是他们从百姓手里收来的,要么是铜钱碎银子,要么是粮食,几乎没有银锭。把这些粮食碎银子转换成银锭,这里面有一定的损耗。这种损耗就被定为火耗,都是由各地官府来定火耗的多少,这就会出现官府以火耗之名剥削百姓的情况。所以雍正实行火耗归公以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拿到这笔钱可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是将这些钱变成了养廉银,转发给那些廉洁的官员。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

过去只要读书人考上了功名,哪怕是秀才,那就可以不用当差纳粮了。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笼络人才做出的政策性让步。雍正皇帝对此做出改革,他认为士绅也必须要当差纳粮,不能跟百姓区别化对待。

这些改革措施,那可谓是针针见血。刺痛了贵族官员们的神经,所以雍正的改革是历史上遭到反对最严重的一次改革,但是也是历史上最有成效的一次改革。

正是因为雍正的改革,使得康熙晚年所造成的各种贪腐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为大清朝的延续,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变法改革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当然是一件好事。从历代变法的情况来看,至少变法之后的国家变得富强了,百姓也得到了相对的公平,拥有了更加积极的生产精神。

那么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却不是每个朝代都有发生呢?商鞅变法以后,商鞅被五马分尸。

两汉时期,只有王莽在西汉灭亡后,做出了改革。魏晋南北朝包括隋唐这六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变法改革的字眼从来没有出现过。

两宋改革的王安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元朝没有变法改革,明朝改革的张居正最终不得善终。唯有清朝雍正皇帝的改革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他是最高统治者。

如果最高统治者不支持你的变法,那么变法的策略再正确,变法的重要性再强烈,那变法也不可能成功,甚至都不可能被允许。

支持者我们一个手的指头就数得过来,魏文侯支持李悝、秦孝公支持商鞅、王莽支持自己、宋神宗半支持半不支持王安石、张居正和雍正都支持自己。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最高统治者不会支持变法呢?

因为所有变法,都会得罪同一个团体,那就是贵族集团。

自古以来,贵族集团就充斥在封建社会的高层。这些人掌控着天下的资源人脉和力量,如果得罪了这帮人,统治者自己的地位都有不保的可能。

所以不会有人傻到,宁可自己的地位不保,也必须要支持变法的地步。除非这位统治者是真心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前途着想。



贵族大臣的强力阻拦,他们始终不一样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努力阻止变法。

因为变法改革会影响旧有势力的利益,这些势力会千方百计的阻止变法,往往这些旧势力都很强大,变法者很难斗得过他们。

因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都是很敏感的,一旦变法损害地方利益。

~

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朝历代的变法都很难?
答:可是因为货币改革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全民反对。新朝的各项改革措施,也就被那些失去利益的人,一一推翻。 03两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差点让北宋成为世界最强。 说起变法,第一个提到的是商鞅,第二个提到的自然是王安石。很奇怪的是王莽改制以后,中国历史上几乎一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任何人再提起变法改革的事情,隋唐两朝压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每次造成朝代变迁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按照这么算,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超过了三百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初创期 一般情况下,君主在文臣武将等能人的帮助之下得以统一天下。而在一统天下之后,往往有一个环节便是封赏对建朝有功的臣子。而这个时候便是一个新生王朝最为脆弱的时候。由于部分功臣居功自傲、不利于统治,皇帝...

构成历史的要素是什么
答:背景包括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内容包括过程、经过、活动、情况。意义包括性质、影响、评价、教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影响土地分配的因素
答: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的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

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之中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长久下去,长则几百年基业,短则几十年江山。制度不合理乃是朝代灭亡的原因之一,秦朝之前采用分封制,天子将诸侯分封各地。开始倘若有诸侯作乱,天子可以和其他诸侯共同击之,而天子势微的时候,一个诸侯或者多个诸侯的势力...

中国历史上的哪些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落?
答: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造就我们发达的文明和辉煌的文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项制度,可是造成我们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两项制度。首先一个就是重农抑商的制度,这个制度自从商鞅创立以后,在我国一直持续了整整两千多年,也就仅仅在宋朝的时候,有一定的松弛,因为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商人是非常...

历史上朝代的兴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1、统治阶级原因:统治者观念与制度的守旧,适应不了生产力的需求。统治者个人不仅没有想要改革弊端,个人还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奸臣。比如夏亡之前的桀,周朝横征暴敛的周厉王和周幽王。2、自然灾害原因: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些在中国古代没办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

中国历史王朝更替的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有哪些
答: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这些因素的发展的内在趋势。 1.土地不断集中的趋势 中国传统社会土地的集中趋势是历史事实,如“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答: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唐朝的方阵割据造成的,那个时候为了抵御匈奴外敌,各个藩镇室里都努力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没想到随着他们慢慢发展起来,想要的就越来越多,陆续有人起了贪恋,发起叛乱,唐朝也因此没落,因为各地藩镇势力相知抗衡,没有谁愿意服从谁,所以唐朝灭亡,指日可待,唐朝灭亡的那一...

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从衰败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是什么呢?
答: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从衰败走向强盛的转折点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因素:政治改革:一些王朝在早期政治制度不稳定,导致统治者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引发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当政治改革开始后,新的政治体制能够更好地稳定国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例如,汉朝的推恩令和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