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

作者&投稿:昔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您好!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较为匾乏。“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土地供给总量制约,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可持续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关注, 并且成为学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焦点。要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1960年期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1961—1965年期间,是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7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处于停滞阶段;1978以后,则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城市数量不断上升,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现阶段,我国城市数量已经提高到660个,城市化水平高达41.7%,已进入快速工业城市化阶段。
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
近二十年来,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全国设城市668个, 建制镇1.9万个左右。1978—1998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0.40%。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由9 386平方公里增加到19 264平方公里, 平均年递增7.5%。1985—1996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5%提高到29.4%, 城镇建设用地则从191万公顷增加到441万公顷, 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而建设用地则增加了130%多。据1987—2003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扩大162平方公里,耕地相应减少44.8万公顷。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2003年的7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提升率明显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提升是在大量“侵蚀”耕地基础上的提升,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土地浪费, 这个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抑制。
(二)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
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且人均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过快。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10年增加了6平方米, 每年平均增长0.6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10年中增加22平方米,人均用地增幅是20世纪80年代的3.5倍。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不仅超过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3平方米,且大部分地区城市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下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在1999年的人均占地面积和国外几个城市1992年的人均占地面积的比较。
从人均占地看,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粗放用地现象明显。另外,我国城市的土地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较低。以经济较发达的深圳市为例,1998年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土地产出为8.3亿港元/平方公里,而1996年香港特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74.2亿港元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的9倍,与其他内地城市比,倍数还要更高。
(三)开发区建设“泛滥”, 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由于某些地方领导寄希望于“以地引资”,盲目地追求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建大项目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兴起了保税区、高科技园等各类开发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最新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916个,批准规划面积达158万公顷,已建成面积17万公顷。其中,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40个,省级开发区776个;批准规划面积国家级21万公顷,省级173万公顷;已开发面积中,国家级9万公顷,省级75万公顷;已建成面积中,国家级5万公顷,省级12万公顷。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为55%,省级开发区的利用率为16%。这些还不包括各市、县以各种名目建立的开发区性质的工业园区。我国很多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实际,盲目扩张,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且在有的开发区内存在行业性质混乱,各种不同的工业企业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调整和利用外资。另外,一些开发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住宅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造成区内容积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价值。
(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城市各用地单位用地的比例关系,直接关系到土地的利用效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工业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的现象(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严重的“城市病”。
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途径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其供给总量的制约,使得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从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就显得非常艰巨。
城市土地集约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城市定位、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空间集约利用度(容积率)、土地产出(单位土地产出利润)等。用来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指标很多,一般来讲,土地投资强度越大、容积率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土地产出效率越高,则土地集约利用度就越高。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从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升级、统筹区域布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合理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良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 为了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制度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并且根据地方特点在实际运行中有所偏重。
结合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生产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集约利用:
1.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用地指标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欧洲空间规划等等), 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 以土地利用为调控主题, 整合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 强化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空间控制作用, 在编制时间、调整范围、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协调, 重点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城市发展控制区规划, 并明确其界线,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 遏制城市规模的盲目膨胀与占用耕地的势头。
其次,是按照建立集约型社会的要求,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 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并加强管理, 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 对各类项目用地明确和细化用地标准, 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和税收等集约利用指标以及开发进度等要求。
2.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集约利用土地的关键在于进行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以使用等量的土地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或者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投入取得等量的产出,亦即通过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形成一个土地利用空间布局适当,土地使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最高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优化土地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通过土地置换, 把企业外迁与盘活企业资产和引进资金、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结合起来, 并与企业自身扭亏、改造相结合, 发挥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优势, 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土地置换可以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有助于盘活企业资产,救活企业;同时,还有助于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促进旧城改造和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合理重组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特别是市区内的第二产业用地,应该逐步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实现市区土地的“退二进三”。另外,通过对城区集体土地的置换,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3.合理规划开发区建设——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区用地规划。将开发区的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范畴。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合理的论证,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区位特点、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区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合理布置区内道路和铺设地下管网,在不降低道路网密度的原则下,提高了可出让比例,使起步区土地出让比例由原来的64.3% ,提高到了69%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同时要合理地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存量土地未充分利用之前,绝不新征新占用地。在引进项目时,加强对用地项目的审批、审核。确定项目用地规模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项目投资量的大小、项目的土地产出率等各项指标,综合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在用地供给上应首先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用地的需求。用地项目选址时,应正确处理好项目用地需要与严格执行规划的矛盾,在满足规划总体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满足项目用地要求。
4.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高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应通过规划手段,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比例,优化用地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鼓励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发挥土地资源聚集利用的效应,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
以上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初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途径,为如何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拟后期的研究重点为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特别是针对我国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谢谢阅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需要合理利用

  一、城乡统筹,合理用地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经济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也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为此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将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1、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完善有利于农民的征地制度,建立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2、严格规范工业集聚区用地。支持和鼓励工业项目向集聚区集中,工业集聚区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用地范围,规定规划用地范围和建设标准厂房区。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降低企业配套设施用地比例,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向集约用地方向发展。

  3、进一步做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工作。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闲置两年以上的必须坚决收回。要按照用地控制指标,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严格审核,严格把关,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杜绝新的用地浪费。

  4、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约。在城乡建设中按比例预留基础设施用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压缩占用耕地规模,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土地供应标准,推进城镇、农村的社会公共设施的集中建设,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集约用地的要求。

  5、加强都市村庄和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管理,有计划的启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工作和都市村庄改造工作。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实现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必须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优化布局。

  1、依据区位理论对城市土地进行优化配置,使城市发展控制在理性边界内,避免盲目扩张城市外延型的土地粗放利用行为,限制城市占地规模,尤其是对耕地的占用,从总体上把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规划调控和土地市场监控解决城市无序扩张,确保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城市发展模式。

  2、在全国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也应同时加强制定和修编。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全局,科学界定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土地发展策略,编制好土地的控制规划,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开发强度、区域功能、总量平衡和环境容量。

  3、提高城市现有区域土地利用最优化,通过改造老城区和已有设施,提高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用地空间和非耕地上挖掘潜力,使闲置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创造可持续的,紧凑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并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①。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全国很多城市都过于追求设施全、马路宽、广场大等表面工夫,带来的是总规划面积大、城区无序扩张、低效利用、盲目发展、资源过耗等问题。因此,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必须大力提倡和运用。

  为了准确和客观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应该根据影响因素类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科学合理地设置衡量指标,主要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等方面筛选指标。在投入强度方面初选指标有:地均资产投入、地均财政支出、地均用电总量、地均基础设施投资、地均环保投资、地均从业人员、地均供水量和地均科教投入等;城市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初选指标有:综合容积率、人口密度、住宅销售率、土地利用率、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建筑密度等;城市土地利用产出效果方面初选指标有:地均生产总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消费零售额、地均邮电业务和地均年二三产业产值等;而城市土地利用持续状况方面初选指标有: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土地持续利用度、地均“三废”排放量和人均建设用地等。

  通对城市整体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评价结果,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资金或资本投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程度,逐步改善投入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从而达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促使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早日走上集约经营的正轨,以最终实现城市的优效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是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根本途径,健全土地市场就是坚持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垄断土地出让市场,调控搞活土地转让市场。目前,在上海、杭州、深圳及重庆等城市,相继在土地资源市场化方面作出重大改革,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专业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进行实际操作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机制,通过市场化、资本化的运作模式,确保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1、有效垄断城市发展的土地供应,增强政府在土地管理及城市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城市用地必须由土地收购部门先行收购,然后进行整理、储备、出让,使所有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统一纳入储备机构,实现土地储备“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这种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土地“统一收购权”和“垄断供应权”,从而杜绝违法用地和非法买卖转让等现象。

  2、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在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城镇化和产业化用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土地储备机构在收购土地的同时,要保证经济建设与土地保护同时进行,既要储备整治土地,实现土地资产增值,又要围绕保护耕地,稳定粮田面积,加大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力度,达到建设与复垦结合,经营与储备同步的土地占补平衡目标。

  3、推进城市土地交易方式的转变,杜绝腐败现象。土地储备机构按照政府确定的土地收购价格公开进行收购,在整理以后,以“净地”、“熟地”向社会公开招标,增加竞争机制和透明度,减少土地出让中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避免寻租、设租机会的产生,也避免了土地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4、为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项目建设累积雄厚的建设资金。土地储备机构通过收购储备土地,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并形成(土地)资源—现金流—(土地)产品—收益—投资的良性资金循环链,为政府集聚大量的建设资金,为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事业项目建设工程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

  5、支持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实现。通过对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储备,还可以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提供支撑。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城等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还可以通过收购国有工业企业、学校等地块,既解决了这些单位搬迁所需的巨额资金,又保证了城市土地按规划功能开发。

前期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但是后期随着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贫富差距也会缩小。
城市化,作为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综合性政策和促进农民加快分化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有利于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而且有利于瓦解中国贫富差距的最大症结——城乡差距。
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差距对我国的贫富差距具有突出的贡献作用,城乡差距的缩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不平等程度,对缩小贫富差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众所周知,农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领域的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是下降的。城市化引起的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比例,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可以降低农村内部的差距,扩大城市内部的差距,从总体上缩小了全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即,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差距由“二元平台”向“一元平台”的转化,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居民的贫富差距。

扩展资料
城市化的本质
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
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12. 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答: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图书目录
答:第六部分深入探讨了土地征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强调所有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司法救济在其中的作用。最后,土地征收制度的重构部分提出了对现有制度的改进建议,旨在寻求更为合理、公正的解决方案。全文涵盖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求:城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答:1、房地产开发过程和交易环节税费复杂交叉,税费混乱,费挤税现象严重。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费体系中租、税、费混杂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1)以税代租。城镇土地使用税作为土地有偿使用的一项措施,税项中含有租的因素,征税混淆了税收与地租的界限。(2)以费代税。对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内资企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应怎样转化为城市用地
答: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

问有关高中地理的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答: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指发生在特大城市周围、城乡交错地带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和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城市外围地带的过程 逆城市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发达国家...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_如何缓解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答:【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致使许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让农民能享受到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收益,已成为当今社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失地农民;现状;原因;对策 一、我国失地农民现状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

简述土地利用的制度性缺失
答: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之一,我国土地制度一直存在着制度缺陷;而目前,又有许多模糊和歧视性的政策限制被加诸其中,目前我国土地制度的制度性缺陷愈加明显。 国有与集体的边界不明 1、宪法的矛盾:征地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这当然意味着凡是城市化、工业化新增的土...

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城市化的形成主要掌握:一是生产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形成和聚居,它要求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所以,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这种转变的可能性,而国家经济实力和政策,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实现城市化的关键。二是,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有深刻影响。根据生产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实现农业人口非...

伴随长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该地区农业应该如何发展试题
答:第二,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扼制城市化的过快发展,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产业部门劳动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失业、城市部门扩大造成的环境污染、城镇与工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城市化发展不仅需要提高由农业人口转变而来的那部分...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4)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 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卫星 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的。可以从规划、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