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秧歌的发展

作者&投稿:米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秧歌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小秧歌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小秧歌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小秧歌。
小秧歌是东北的民间小戏。小秧歌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小秧歌。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小秧歌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
小秧歌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小秧歌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小秧歌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小秧歌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小秧歌”。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小秧歌的演出活动。



秧歌的来历及发展?~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现今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唱歌舞蹈小戏。 狭义的秧歌只指秧歌舞。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民乐,好像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

中国秧歌历史文化
答:纵观历史,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很少对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众做些评述。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郑重论述了人民大众在中国文艺史上发展的作用。从此,延安(中国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国的舞蹈艺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秧歌”舞发源于陕北(...

秧歌的起源是什么?
答:二、意义:传承价值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

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答: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

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发展
答: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和保护。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内容换成表现...

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秧歌的起源
答:秧歌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一种现代民间舞蹈。而且也是现在大妈们都很喜欢的舞,不过越来越发现,有很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不仅仅是喜欢,更多的是平时缺少运动的人也可以动动身子,对自己的身体也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族文化中秧歌的起源是怎么来吧。历史起源: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

大秧歌的舞式真的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种稻插秧”吗?
答:秧歌发展至今拥有了丰富的表演形式,根据表演的形式不同分为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等。秧歌作为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需要用锣鼓、唢呐等传统吹打乐器伴奏,在配以歌声尽情舞蹈,十分欢乐喜庆,会让人十分有参与感。现代的秧歌形式主要分为四种: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和戏剧秧歌,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

太谷秧歌的发展简况
答:不过秧歌戏是占主导地位的,并有武场配合,如《郭巨埋儿》、《巫神》、《劝女》、《缝袍子》、《王婆骂鸡》、《卖豆腐》等。从此,秧歌戏的胎儿产生了,这也是太谷秧歌的发展,由渐变到突变的重要标志。秧歌艺人登台演出后,起初在本村演出,后出村出县演出。据晋中地方志办刘俊礼同志从清徐县尧城村见到舞台墙壁上...

繁峙秧歌戏的历史渊源
答:繁峙秧歌又称“大秧歌”、“凤地秧歌”、“东山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的地方小戏,它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和河北西北部一带。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虽然研究者在繁峙秧歌的形成标志上意见一致,即把艺人将繁峙秧歌由地摊搬上舞台这一举措作...

秧歌是哪里的民间艺术
答: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是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秧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它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跳秧歌时...

你还了解秧歌的哪些情况?
答: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