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湖州地区的建筑特点?急用!很急! 湖州最高的楼在哪里?

作者&投稿:艾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朋友,你一定见过城市里的画,但你见过画里的城市吗?它就是湖州。早在唐代,湖州城就入诗入画了。这有杨汉公《题郡城楼》诗为证:“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其实在宋代欧阳修也写过:“吴联水晶宫,楼阁在寒鉴”等诗句。李白、杜牧也都写过湖州的诗句,如杜牧于公元850年到湖州,次年8月居霅溪馆,就写下了:“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风定苏潭看月生”等名句。
许多城市的古建筑都很多,但没有哪座城市的古建筑能如湖州这样密度大。在这块不到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数量罕见的古建筑:先说园林,江南园林,世界闻名,但明清园林保留最多的就是湖州。仅一个南浔小镇,最鼎盛时曾拥有20多处名园,其中5园享有“园林巨构”之称,其恢弘富丽,全国独一;再说古桥,湖州是中国古桥密度最大的城市,仅市区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48座。有ll座被列入文保单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再说莫干山上的258幢石头老别墅,荟萃了英、法、美、德、俄等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大都为西欧乡村田园式和中世纪城堡式建筑。所有别墅中,仅有3幢为中国园林式建筑。各幢别墅无一雷同,被称为“别墅博物馆”;最后说说湖州的古巷,据记载,湖州在历史上有200多条古老的巷弄。
园林别墅、古桥古巷、依水民居紧聚密集,构成了一幅典雅的古画。它们凝固了古老的时空,让现代人随时感悟着古风古韵。
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并不罕见,但没有哪座城市的中西合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有人评价说,湖州是世界建筑的博物馆。南浔园林的5座“巨构”,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珍品,早为世人熟悉,另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如湖郡女中旧宅,它建于1905年,粗看上去是典型的美式建筑,屋顶采用美国乡村别墅大斜坡款式,但细看进去,其弧线的运用和三角形的屋顶、歇山顶,又融会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又如南浔的丝业会馆,在它西式雕刻牌楼式的门面上,刻有“SILK CLUB”的外文,今天还清晰可见。
很多城市都有个性奇特的古建筑,但没有哪个城市的个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笔者在此略举三个例子:桥中桥、塔中塔、庙中庙,它们是湖州的三大名胜。湖州古桥的工巧别致,堪为天下一奇,被称为“桥中桥”的潮音桥就是代表。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桥中间更有木桥,具有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塔中塔,指的是飞英塔,最早只是一座石塔,建于唐代,宋代时有人发现石塔里有佛光闪现,于是人们就修建了一座木塔,把它包裹起来。后来飞英塔被毁,但重建时仍然保持了双塔的建筑格式。现在所见的内塔建于宋代,八角五层。外塔是楼阁式的飞檐砖塔;“庙中庙”说的是城隍庙,在江南很有名气。
古建筑历经百千年,其上吸附了无数骚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的诗书画以及历史故事,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不断增值。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古建筑上的文人墨迹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就拿古桥来说,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石雕艺术,几乎每一座桥的桥名都有一个故事,大部分桥都有桥碑,大部分桥都有桥楹,部分桥还入诗入画,使古桥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价值很高的艺术品。

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历史上属于“三吴”中的“西吴”,地域文化以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为主,掺杂有楚、越文化因素。由于地域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宋元时期受杭州影响较大,而明清时期受苏州影响较大,至清中晚期则逐渐受徽州、婺州(即今之金华)之影响,到民国时仍然处在多种建筑流派的交汇之中,始终没有出现自成一派的建筑风格。

湖州传统民居在布局上早先一般都是尽可能傍水而筑,成带状分布,这是因为水乡交通以河流为主的缘故;后来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形成以街道、里弄为依托的“里坊式”民居群。沿街设置以“前店铺后作坊”形式的“街面房”,但楼上仍以居住为主,故其建筑形式仍然应当归属民居类。

从平面上看,一般传统民居都是成轴线布置,称为“路”。一路建筑从三进深到七进深都有(后期出现两进深有厢楼连接的“走马楼”),从“门厅”、“正厅”、“楼厅”到“楼房”,每进之间辟有天井,并设“仪门”配以“八字砖雕门楼”(也有做成“平开入墙式”的),另有“辅房”或在主体建筑后或在一侧,大户人家也有并列二至三路的,相邻建筑之间有侧门相通;也有在主体建筑一侧布置园林式庭院的,设有“水池”、“花厅”、“假山”、“书房”、“女眷楼”等。在各路住宅及园林之间,辟有纵深的狭小的通道,称为“备弄”或“避弄”,前通边门,后接河埠,十分便捷。

因受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局限,传统民民建筑面阔一般都是三开间(中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也有五开间的,但两边的“梢间”须向后退一步架,称为“耳房”。因古人以奇数为阳,以偶数为阴,即使宽度只有两间的位置也要做“破二作三”的处理,即将两次间做成二分之一开间宽度,看上去仍然是三开间的形式。到清晚期,建筑制度已逐渐淡化,出现了看似四开间的楼房,开始只是在三开间的一侧傍建一间,我们称“三加一”的,后来就有二开间、四开间的做法,还有在三开间两侧连接厢房的做法,看起来就象主房是五开间的,但这仅见于楼房,不见于平房。早期厅堂一般为明间稍宽,后期则大都为等分做法。楼房大都在两侧出厢,有前出的也有后接的,还有出单边厢的,厢房宽度大约为次间的三分之二,也有出敞廊的则约为二分之一弱了。

从立面上来看,传统民居一般为一二层建筑,少见三层的。建筑形式以硬山造为主,山墙式样间有半圆形的“观音兜”与平伸出的“马头墙”,很少出现简易“歇山顶”和“四坡顶”式样,转角处也有做半边歇山的。大门一般开在门厅正中,极少有仿北方风格开在次间的,甚至有在一侧另辟大门的(门厅成了四合院的“倒座”),徽派的则有开在侧面的,但大都开在廊或厢里,很少开在“檐墙”中。除规格较高的“台门”外,大门一般都是“石库门”,门宕内高与宽之比约为二比一,双扇对开实榻门,石门楣高与石门柱宽约为三比二左右(苏州约为一比一,徽州约为二比一);个别有将大门做成“矮橽”式样的;到民国年间有些弄口还立有西式“门头”。

湖州古城有不少沿河的“半边街”,大都以“某某河头”来命名的,沿河民居或店铺喜欢于楼下临街设廊,既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又避免雨天走湿路,习惯称其为“骑楼”(分全骑与半骑两种式样),一般是在山墙上开半圆形“券门”,形成廊与廊相接,环与环相扣的优美景观;此外还有跨过小弄的“过街楼”,别有一番风味。

传统民居门厅的前檐墙一般用三到五皮飞砖叠涩做成“硬出檐”,也有大户人家在石库门外加“门罩”甚至“外八字”砖雕门楼的,到清末民国初,前檐墙上方出现砖细的“抛枋”与“挂落”等装饰(后期大都为砖砌粉饰及“堆灰”做法),抛枋上还有镶嵌人文故事雕刻图案,挂落中还有嵌“绿松石”等;这一时期在原先院墙上开砖瓦垒砌式“漏窗”(景窗)的基础上出现了琉璃制作的成品漏窗。

由于风水因素,湖州传统民居中也有大门外设置“影壁”(俗称“照壁”)的,也有做成“歪门樘”的,还有在正对路口桥头的墙壁中嵌有“泰山石敢当”或“八卦”图案的。

湖州传统民居外墙底部普遍使用“侧塘石”和“立石”,立石又称“墙界石”,也有刻上堂名,很少有刻上宅基地界尺度的,侧塘石从一皮到九皮的都有,一般人家则做三皮就够了。天井内侧也有做青石“墙裙”的,考究的室内采用砖细“勒脚”,到清末民国初,厅堂内墙两柱间做出砖细线道框子,后期也有用纷灰仿制用墨画框的。

因湖州多雨水,民居建筑出檐较深,大户人家有出“飞椽”的,楼房一般出“副檐”以避风雨,后檐则大多做成硬出檐(砖封檐),前檐一般用“格扇门”(俗称“落地长窗”);除大厅外,其余建筑在次间及厢房普遍使用“槛窗”,在廊里也有安装“支摘窗”的(俗称“和合窗”),窗格图案以“万字”、“海棠”、“冰纹”为多,间有“满天星”与“书条式”等。

出廊的檐下有施“挂落”的做法,很少用“雀替”装饰。挑檐梁头下一般用“蒲鞋头”承托,也有采用“琵琶撑”或“牛腿”的。前檐设敞廊的大多于次间安花式栏杆,楼房与厢楼前檐“裙板”外也有装饰花式栏杆或吉祥图案的。

厅堂一般于前檐设“轩廊”,楼厅则有“楼下轩”或“骑廊轩”,也有设“副檐廊轩”的,轩的形式以“船蓬轩”、“鹤颈轩”为多见,也有“菱角轩”出现;考究的还有将楼厅前厢做成轩廊的,与楼下轩做转角连接。廊前于两次间处安栏杆或“坐槛”,而于明间设台阶(分“垂带式”与“如意式”两种)。

平厅室内一般不作隔断,但普遍使用“退堂门”,位置在后步架前侧,其作用是避免一路建筑直拢通,明间退堂门非大事一般是不开启的,通常在这位置上挂“中堂画”与“对联”,上部悬有“堂匾”,两侧“金柱”(俗称“步柱”)前配“抱柱对”;正厅退堂门后还设有“穿堂”与“仪门”相连,俗称“茶亭间”。楼厅大都在前后金柱间用“纱隔”作隔断,装裱上字画,也有直接用板壁做隔断的;室内也有用“花罩”的,以“飞罩”居多,规格高的才用“落地罩”;个别还有在大厅前添加“抱厦”的以扩大进深尺度的做法,俗称“龟头屋”,只是在普通民居中并不多见。

湖州传统民居屋顶做法较为统一,基本上都是小青瓦做成“阴阳合瓦”式样。即以同样大小的小青瓦分别用作“底瓦”与“盖瓦”乃至“竖瓦脊”,“斜沟瓦”则稍宽,个别也有底瓦比盖瓦大一号的,目的是加宽瓦楞沟有利于排水;檐口则一律用“花边瓦”与“滴水瓦”,饰以吉祥图案,两山喜欢做“簑衣楞”,也有做“硬山边”的,而两厢大都依托高檐墙做成“单坡檐”。

屋脊基本是水平铺设的,民居以“甘蔗脊”为主,厅堂大都做成滚筒式的“纹头脊”,个别有特殊身份的才做成“哺鸡脊”,辅房则做成简单的“游脊”俗称“泥鳅脊”。以竖瓦为脊的做法不单单只是为了挺拔好看,主要的还是因为小青瓦易碎,湖州多雨需要经常“捉漏”,必要时可以拆脊取瓦用来更换破碎的瓦片,所以多年以后脊上的瓦片越来越少,便成了斜铺瓦片的游脊了。

早期民居都不用“封檐板”的,到民国年间不少民居还在封檐板外安装铁皮“天沟”排水,以解决“檐口滴水”问题,这适合西式砖石结构的做法其实并不适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其实反而使檐口烂得更快。
再从构造上来看,湖州传统民居大都采用在“块石基础”之上立“大木构架”加 “砖砌墙”的做法。块石基础上有用砖砌“磉基”的(但很少见到使用“土衬石”),其上布置“阶条石”、“磉石”、“侧塘石”等,与阶条重叠处有用“半磉”的,正方磉石上立圆形石鼓墩为础。清早期以前仍沿用“覆盆式柱础”,也有在覆盆上再加鼓墩的做法,鼓墩的肩随着时代的推迟逐步往上提,底部也随之收缩并使腹部成直线形。檐口“廊柱”用方形柱的,早期多见使用 “马蹄形”鼓墩,后期也有用“古镜式”的,柱与墩都出“讹角”。

建筑所用石料主要有四种,按出现先后分别为“青白石(太湖石)”、“红砂石(武康石)”、“青石(台州产)”、“花岗岩(本地产)”。室内一般铺方砖地坪,也有平铺青砖或竖铺“黄道砖”的,天井则铺条形青石板为多,后期就有铺花岗岩的了。湖州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房屋往往就建在旧房基之上,年代久远的古民居可以找到二到三层旧基础,新建筑就造在瓦砾堆上,好象没有外运建筑垃圾的习惯。

湖州传统民居砖墙的砌筑方法也几乎相同,底部是一人高的“实砌墙”,其上则是“滚砖墙”,至楼层“踢脚线”上就是“空斗墙”。滚砖墙就是用残破的“半砖”并列砌在墙的内外两面,中间留空部分以瓦砾填实,上下用砖平砌而成;空斗墙分“一斗一平”至“三斗一平”不等,“斗”就是用砖横立砌成空斗状,也有“一顺一丁”至“三顺一丁”不等,空斗中用也可填以瓦砾的,也有留空的,“平”就是平砌,间或也有二平的。无论何种砌法,墙体中往往都有暗铺的“木筋”(龙骨),尤其是“山墙”每隔一人高低就会铺设一道,还与“边贴”的柱子钉牢,所以山墙上很少开窗户,一般到了楼上才开窗,这是因为对楼层墙体的强度要求略低的缘故吧。

湖州自古盛产石灰(太湖石就是石灰岩),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墙面全部用灰泥粉饰,一般是用“草和泥”打底,“纸筋灰”粉面,“石灰浆”数道粉刷照面,形成“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到了清末民国初出现仿西式建筑,才有了清水砖墙,也有了“水涮石墙面”和“水泥印花地”,西式小洋楼里用上了进口“釉面花地砖”。

湖州传统民居的大木构架基本上是“圆作”的,个别有“承重梁”是“扁作”的,很少有全部采用扁作的,直到民国间出现仿西式的“人字梁”才是全部扁作的。梁架有“抬梁式”、“穿斗式”及“混合式”三种,就一座建筑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并不多见,反以混合式居多。

厅堂(平厅与楼厅)明间“正贴”都是抬梁做法,一般是在前后两“金柱”间用“五架梁”(俗称“四界梁”,即上部承托四个步架),其上立一对“童柱”(俗称“瓜柱”)承“三架梁”,其上立“脊瓜柱”,“瓜柱”圆形,上细下粗,骑梁处略收,做鹰嘴,中起筋(越晚的越突出);楼厅底层则相应用跨四步的“承重梁”,平厅最大有用“七架梁”的,而“边贴”大都用“中柱”做成前后用“双步梁”,边贴也有全部用穿斗式做法的,但较少见到,一般的民居建筑正贴与边贴一样都是采用混合式做法。

古建筑将相邻的两根“檩条”间水平距离称为一步架(一界),所以对厅堂建筑的构架习惯称“内几界前几步后几步”,而对一般建筑则称“几架椽屋用几柱”的。“内几界”是指前后金柱间跨了几步架;民间也有习惯以“脊檩”为中心说“前几界后几界”的,如一般厅堂是“前三后四”,即前檐有三步架后檐有四步架,用意在前檐比后檐高,增加光照、通风与气派。

梁架中也有“减柱造”的做法,常见的是将厅堂的明间前金柱改成不落地的“挂柱”,称“垂莲柱”或“花篮柱”,将这种厅称为“花篮厅”;也有将“花厅”四金柱全部减去的,中间做“回顶”或“藻井”,其外做成四周轩廊的,虽然结构上有点薄弱,但是造型优美,加上装饰考察,煞是好看。

最具湖州地方特色的是沿街店铺前檐立面使用的“大额枋”,俗称“骑门大梁”,也有叫“冬瓜梁”的。由于店铺门面需要畅通,一般都安“落地长窗”,也有明间开“格扇”门次间设“槛窗”的,或者全部用“排门板”的,其上方是很醒目的位置,大额枋用半圆形整料做成,最大的三开间用一整料,依树木原状弓背朝上,两端雕“梁眉”,以“卷草纹”为多见,也有正中雕“聚宝盆”的。

湖州传统民居很少有不做油漆的,大都使用“广漆”,高档的也用“生漆”。柱子、大门有“麻刀灰地仗”的做法,一般用“腻子”做底;色彩以“荸荠色”为主,偶见深褐色,除大门外很少用黑色,有些建筑构架略深,门窗装修较浅,也有装修用大红的;使用“清油”的也有,但不多见;至于“彩绘”与“壁画”几乎没有见到。

另外也有一些细部做法值得注意,如大梁与轩梁下用的“梁垫”与檩条下用的“短机”大都有精美的雕刻,梁上施“满雕”的也不在少数,轩廊“荷包梁”两侧装饰早期有“螭龙”,后来大都是“象鼻头”;内檐下椽子间一般满铺“望砖”,但出檐部分喜欢用望板,以减轻荷载;门楹与窗楹有上大下小的做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仅仅是我在工作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大都是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离阐述湖州传统民居建筑这个大课题还差很远,但我仍然觉得有必要作个梳理,希望对从事湖州文物保护与古建筑维修的同行们有所裨益。

湖州桥文化社会调查~

  湖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湖州古桥为例


  摘要:湖州,“天堂中央”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闻名。古桥,作为水乡泽国的湖州的文化遗产,其历史非常久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古桥的地位日趋下降,造成其严重的破坏,古桥传承的文化及以此为代表的湖州文化也渐趋衰落。湖州文化的未来走向如何,我们将如何去继承这些文化等给我们留下艰巨的任务与历史使命。本文从湖州古桥出发、阐释古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古桥文化的继承情况,并对湖州的古桥文化及湖州历史的文化继承、保护、开发提出建议。

  关键词:湖州古桥,古桥文化,文化继承

  湖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几万年以前。距今6000多年前的丘城遗址和4700年的钱三漾遗址可以证明早在原始社会,勤劳勇敢的湖州人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灿烂文化。从这以后几千年,在天目山麓,太湖之滨,苕溪运河两岸孕育了无数名人英才,积淀了许多人文,防风氏曾在下渚湖畔建国,“茶圣”陆羽曾徜徉于顾渚山山水水之间,写下了不朽的《茶经》,张志和曾寄情于西塞山前,留向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口述传说“笔祖”蒙恬到善琏,演绎了今天的湖笔文化节。“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的历史的升华,累积成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笔之都,茶竹之地,文化之邦”之悠久文明。

  罗开富先生曾这样描述过湖州人文的价值:一个城市找出几件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湖州这样丰富而厚重的人文景观则不容易;一个城市找出几个有价值的人文观念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湖州这样深邃而博大的人文思想体系则不易;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要找出几件昨天的人文并不难,但是要找出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人文,就更不易了。[1]但他只是从正面论及湖州的人文价值笔者认为历史在岁月中逝去,饱经历史沧桑的湖州现已一步步沉沦,除了举办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节来温故一下,还有何种方法能让历史定格积淀下来呢。南浔古镇遗址的修复是现代化的杰作,历史的原貌荡然无存;湖剧的濒临灭绝;古代园林的破坏等都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消逝的如此之快,笔者通过对湖州文化的代表――古桥文化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一、湖州古桥及古桥文化介绍

  中国有句古民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鱼则行,”在民间流传甚广。只是人们常常丢掉这谚语的后两句:“乡不在穷有桥则通、人不在涩有文则光……”在太湖流域的江南,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桥,古香古色的木桥,精制玲珑的石桥,现代化的高架桥……。缓缓的细流,湍急的河水阻隔了人们的相互往来。五、六千年前祖先们在多河多渠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求利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太湖流域的水乡泽国之一,湖州的桥自然也是如蛛网密布,素有“十步一桥”之说。据一九九三年编撰的《湖州市志》记载,一九九○年湖州有各种桥梁8200余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座,比世界水城威尼斯多一倍以上。但这个统计数据是将现代化的桥梁与古桥统计在一起的。其实在湖州,古桥在河流纵横的江南更是值得一提的。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有像湖州这样数量多、品类多的古桥。目前,仅湖州市区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48座,有11座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当时乌程、归安二县的桥共有1417座。湖州的古桥有气势磅礴的大作,如双林三桥、湖州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通津桥,永丰塘桥、洪济桥等;也有轻盈灵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桥、双林紧缩桥、履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匠心独具、个性鲜明的古桥,勘称天下古桥绝品,有潮音桥、双林三姐妹桥,寺前桥等。历史悠久的古桥,积淀了湖州浓浓的桥文化。每一座古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且文人墨迹,楹联诗词,给湖州的桥文化增添了不少风韵。笔者对湖州的古桥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录,下面就对湖州的古桥极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介绍一下。

  (一)湖州古桥

  湖州的古桥如天上的繁星一样,不胜枚举,下面就举两座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来看一下。

  1、湖州潮音桥

  湖州潮音桥为湖州城内三大著名古建筑,为湖州桥里桥(潮音桥)、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三绝”之一。在湖州南街南侧,东西向横架于东苕溪。潮音桥是浙江省八座立交模式的古桥之一。该桥西岸河街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在西侧次孔跨西岸河街,桥上桥下均能行人,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实属罕见。据主书法家谭建丞所著《谈湖州的桥》记载,此桥桥脚盖桩密排极深,可千年不动摇,且离桥墩数大,便有皮木桩和石垛。桥堍四角建桥时必放果核四种,桥成数年后萌芽成树。据说有香樟、松柏、枸杞、石榴。现桥体上生有枸杞、石榴树。关于桥名“潮音”的 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目之水浩荡而下,至湖州碧浪湖,途穿城南入市,水流湍急入海潮,此为一种说法。二是现桥址为古潮音渡,两岸皆有渡亭,以蔽风雨。儆炌有《潮音桥两亭记》记其事。万历三十年(1602)桥圮,次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建,东西堍置桥阁,三十三年(1605)竣工。明崇祯年间(1628-1644),火焚东阁后修复。现桥为清嘉靖年间(1796-1820)重建。三孔石拱桥,长54.2米,三孔总跨为29米,宽5米,高7米。两堍桥台阶宽大,每级用两条石并列,各为27级,行人上下不觉吃力。两侧栏板用石质制成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桥两堍置白石卧狮,今仅存一只。

  有关潮音桥建桥历史另有说法,潮音桥的前身是皇佑桥,为北宋建筑物。据南宋嘉泰《吴兴志》及《吴兴志旧编》等书述,北宋皇佑中(1049-1054),湖州迎禧门慈感寺渡口,撤渡建桥,以年号名称为“皇佑桥”元佑元年(1092)知州事张询辇拱石为架阁楼址,说明皇佑桥在元佑七年前圮,仍靠舟济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慈感寺址从迎禧门移至今桥址,又设慈感渡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行立为便渡客,在寺前重建潮音、普门二个渡亭,改名为潮音渡。“潮音”之名取于舟山普陀山潮音洞,传为观音大师现身处。这些都是关于潮音桥的历史根源,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年代非常久远的桥。

  (二)湖州双林三姐妹桥

  在湖州市双林镇北,跨嘉兴湖州航道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俗称“姐妹桥”,均为三孔石拱桥。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在同一条河流上,不到350米,并列三座同型石拱桥,在我国建桥史上实为罕见,三桥如幼龙竞戏,涉足清波。这三座姐妹桥是我国古桥中的精品。

  万元桥:万元桥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构筑木桥,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易木环石,改今名。现桥为道光十四年(1834)里人陈文镛复募,至二十年(1840)落成。三桥中以此桥最挺拔秀丽,全长51米,宽3.5米,高7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用五根长系梁加固。两堍各有石阶44级,桥顶护栏用花冈岩凿成吴王靠,供行人歇足。护栏石间有望柱二十根,饰刻姿态各异的石狮十对,形象栩栩如生。栏板末端设有抱鼓石。为了方便行人推车,在桥栏旁浇灌水泥便道。桥孔旁镶嵌4-5米石柱。

  化成桥:又名塘桥。为“双林三桥”中创建最早的。元佑延年间(1314-1320)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梁桥。明洪武初年(1368)易木改砖。永乐时(1403-1424)改建为木梁桥。嘉靖年间(1522-1566)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时,里人沈桐《化成桥崇祯庚午年重修兼筑石路记》文中说:“化成桥长三百余尺,阔二十尺,易木环石,方而为圆,并七为三,工制坚实,形形势壮伟屹然,为一镇之奇观。”据清人吴若金《双林志》记载:“化成桥在石漾东,其地即东双。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明清时,在桥梁上设灯杆招商,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化成桥桥形结构与万元,万魁桥相同。全长46米,宽3.4米,高6.6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为钉靴式砌筑,用五对长系石加固。桥南台阶41级,桥北为36级。桥南与街道连接,商店林立。桥北附近有基督教堂。护栏置吴王靠共行人休息,石栏板与16根望柱相接,其末端置抱鼓石,并雕有一对伏狮。

  万魁桥:在双林镇禹王庙北,居“双林三桥”之西。西临风漾河最广阔,最初为木梁,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里人顾某始募环石,八年(1669)桥才竣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桥塌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倪汝进撰《重建万魁桥记》,因此比旧桥增高5尺,桥体魁梧。万魁桥三孔石拱桥,桥长51米,宽3.2米,高6.8米,两端各有台阶40级,桥顶设吴王靠,桥栏板与24根望柱相接。桥下百舸争流,河岸泊舟众多,成为双林水上繁忙之路。

  这三姐妹桥,是近6平方公里以内的以凤尾展翅为主题的凤尾。而塘桥头的头……凤凰头是正前方约3000米的阳道桥,此桥是单孔拱桥,桥形似鸟头,紧挨桥边的两口水井是凤凰的眼睛。在凤头与凤尾中间的两边各建有对称的东虹桥、西角桥,形如凤凰翅膀。中间的凤体就是古镇双林。在凤头与凤尾直线上建有章家弄、塘桥弄等的连接作为脊椎骨,其他密布的桥为肋,形态各异的居民中插建的许多小花园或凉亭或池塘为凤凰身上的羽华。

  (二)、湖州古桥文化

  湖州的古桥不仅数量众多、造型奇特,巧夺天工,它所孕育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世人瞩目。

  在湖州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的故事。笔者搜罗如下:

  横跨在湖州城北东西两若溪汇合处的“潘公大桥”,系明代治黄功臣潘季驯所建,它是一座功德桥、廉政桥。潘季驯,湖州环诸乡人,官至刑部、兵部、工部尚书,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前后达27年之久,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在年老回湖州后,看到东西两苔溪汇合处交通不便,险象环生,便慷概解囊,捐银2500两建桥。时五年建成,乡人将此桥命名为“潘公桥”。当时民间还有诗传诵:“秦岭响石运东苔,千里磷骑归途遥,采得奇磐西域返,中流砒柱挡狂潮。凿工五年推坚苦,河神一夜伏魔妖,建成勋业利后世,博誉银河潘公桥。”

  长兴有一座“吠桥”。是一座七孔排柱式石梁桥,始建无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乡人重建,相传这里本由一位绅士置渡而不收渡费。一日,某秀才渡河时叹气道:“既然有钱造船,为啥不造月桥呢?”此话传到绅士耳中,他对秀才赌气说:“你有本事在此造月桥,我用青石板从桥瑰铺到你家门口。”一年后,秀才倾囊在渡口造好石桥,但家中仅存一片田了。而绅士实现诺言,用青石板铺到秀才家时,秀才已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中只存一条“狗”不忍离去。乡人为这事,将一月“田”和一条“狗”合成“吠”字,定为桥名。

  吴兴区东林镇有一座“糖桥”,又名印仙桥。讲的是一玻仙曾卧在桥上卖糖。想买糖的人,只要付一个铜钱,就可自己拿一块糖。买糖的人总是选最大的,其中一个小糖人几天没有买。后来,一农夫将小糖人买去吃了,几个月不吃不睡,农夫怀疑自己生了什么毛病,后来想到了这是由吃了小糖人所致。于是他便冲上桥去找跋仙算帐。跋仙獭洋洋地说:“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就是顾虑重重,疑心太重。你现在不吃、不饿、神色很好,这不是成了神仙吗?现在九洲胜地任你游览,何乐不为?”农夫仍大骂殴打不止,跋仙便笑嘻嘻地在农夫背上轻轻拍打了几下,说:“还我糖来”。“小糖人忽然吐出。而农夫即刻饥不可忍,跋仙化清风而去。而桥石上则留下了卧仙的形象。于是此桥便称为“印仙桥”,农夫知他是仙人悔之不及。

  出于对桥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积累了不少人桥合一,以桥为吉祥物的风俗习惯。

  德清新市镇中的有座“太平桥”。该桥建于500多年前,居民为了求得吉利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便名为“太平桥”。谁家嫁女娶亲总是吹吹打打,成群结队过桥以求吉利,谁家生男养女第一次剃头,总是抱看婴儿走过此桥以求平安。

  菱湖镇原有一座探花桥与一座状元桥相对而望。过去凡是婴儿满月,由其舅父抱着到街上走一圈,并要经过状元桥和探花桥,希望孩子长大了能成材。

  德清县城关镇上的孩儿桥,始建于宋治平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桥,原名清河桥。相传桥南瑰姓沈的乡绅,因无子传代继承家产,就天天到桥北城隍庙求子,心诚意切,终于感动了桥神而得子。此后,清河桥更名为孩儿桥。后来,镇上年轻人新婚之际,女儿出嫁都要过此桥,以求早生贵子。浙北地区的走桥风俗,可说是千年遗风。走桥指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人走三桥能治百病。当日,村姑少妇相约成伴而行,必经三桥并不走复路而返。在那里有“行过三月桥,一年病灾消”之说。

  桥联,是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桥联是对联的一种,它题刻桥柱、桥栏和桥亭之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司马相如。传说,司马相如初去京都长安,在成都城北十里升仙桥题词:“不乘马高车,不复过此桥”。此乃开桥头撰联的先河。湖州人建桥,很重视桥联的配置。尤其清代以来所建的桥梁,桥联更为丰富。这些桥联虽大部随着古桥的纪覆而消失,但现存的仍有百联之多。现选几联,以餐读者。

  东西乃四海通衙,舟揖往来,水接龟澳流白些.

  南北为三山要道,货财殖聚,梁飞橄市跨金堤。

  —德清澈山安济桥

  重修逢亥岁,算来甲子三周;

  旧建向龚方,刚出长城五里。

  —长兴五里桥

  南通北达,上连天目下苔溪;

  风大云扬,远及东林近洛水。

  —德清大通桥

  叠浪南来千万脉,源从天目;扬帆北去八十里,颂达翻顶。

  柳暗花明,掩映一塘望太堡;山重水复,弯环十里到清溪。

  —德清太堡塘桥


  二、湖州古桥文化的受众性

  以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两座比较有特色的古桥以及深厚的古桥文化。湖州的古桥可谓星罗棋布,湖州的人在悠悠古桥的风韵和潺潺流水的音律下一代一代地成长,时至今日,孕育在小桥流水文化中的湖州人对古桥文化的认识有多少呢?笔者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社会背景走访了湖州的居民,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湖州古桥文化知多少?

  笔者在这一部分里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并进行了走访:

  第一,你知道湖州的古桥的传说和故事吗?

  对于这个问题,湖州居民的回答让笔者很满意,因为故事传说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了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老一辈的人总喜欢对下一辈的人讲述真写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因此大家都对这些故事于了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关于古桥文化的故事的那一部分,在湖州人这里继承保留得非常好。

  第二,你知道湖州古桥的楹联吗?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对双林三姐妹桥附近的居民进行了询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感到很痛心。在这里,鲜有人能对刻在桥上的楹联熟记下来,居民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于这些个对联,自然会有人去记录,我们就不用去花心思了。”笔者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存在这种想法,那么这样古老的文化靠谁去继承呢?笔者叹然。

  第三,是针对在校学生的,笔者在调查之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赵州桥的,而且对赵州桥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湖州古桥的熟悉程度。当问及一些学生知道湖州的古桥有哪些吗,大部分学生只对几座离自己的生活圈子近的桥有印象,很少有学生了解湖州大部分古桥的。有的连桥名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对古桥文化的了解了。

  第四,关于湖州古桥文化背后的民俗的受众性。前面的几个问题仅是停留在古桥文化的表层,而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民俗的继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湖州居民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就拿走桥这以风俗来看,现在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河流中了。因为现在社会的节日文化正在一步步淡化,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少了,元宵节的氛围也没有了,更不必说对那些民俗的继承了。这种凝聚在地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桥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掩盖,试想,按照如此的发展趋势,那么所有的文化不都要走上一条克隆似的道路的了吗,一千个哈姆雷特都趋同于一个了。其实,一些现代的文化现象是应该提倡的,比如婚俗就简,薄葬等等,但是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被历史所认可的古代文明文明是不应该丢弃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二)大众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

  对古桥及其文化的了解甚少,本来就是意见让人十分担忧的事,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湖州市民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十分淡薄的,不仅是市民,就连当地政府对古桥的保护都是不屑一顾的。且看新华网浙江频道2002年7月9日电《 一座百年古桥,在水乡湖州市菱湖区和孚镇陈塔村掀起了一场文物保护风波》 。

  菱湖区和孚镇陈塔村的保隆桥是当代村民认为保存最完好的古桥,可2002年6、7月间,古桥石料被村里以75000元价格卖给了桥贩,辗转到了桐乡乌镇。村民都为此感到惋惜,无可奈何,只能发出了“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这座古桥了”的感叹。而村支书却一直在为“卖桥”寻找托辞。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看到以上的材料,笔者感到了欣喜,因为农民有保护古桥的觉悟和意识。但是当地政府却没有保护古桥的意识。同时笔者对这一现象又有了一分深层思考,市民的意识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并没有付诸实施,尽管文物局有所表示,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从这个案例,我们对湖州人对古桥的保护的意识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在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古桥的交通价值根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拆除,代之以新的现代化桥梁。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拆旧布新的力度,创建现代化的都市氛围,因此就有了很多诸如以上的拆桥的事件。

  (三)古河道的污染淡化了湖州人对古桥的情感

  住在古河道周围的居民,很少有人具有生态的观念,虽然家家户户都安装有自来水,但是大多数居民还是喜欢在古河道里清洗生活用品,并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道中,这样古河道的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河水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人们就认为该封河填河,从而使其淡化了一直对他们有哺育之恩情的河流。


  三、湖州古桥的近代命运和当代开发现状

  笔者在调查以后,感觉湖州人对古桥文化的认识着实让人堪忧。为什么那么繁盛的古桥文化,会在现代湖州人的眼中渐渐退去呢?笔者认为这和湖州的现代化建设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湖州古桥的近代命运与当代开发现状

  我们先来看一下湖州骆驼桥。骆驼桥至今仍在城市最中心,但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座骆驼桥了,而是一座水泥钢筋砌成的现代化桥梁。骆驼桥边上原来有个集市,叫骆驼桥市,地上也是铺着厚厚的黄沙。相传这是赵孟頫曾经卖字的地方,可惜已经无迹可觅,桥边的马军巷是南宋大将军韩世忠的马军巷营驻扎过的地方,可惜也跟骆驼桥一样,只剩下一个空名了。据《湖州晚报》的一位记者回忆,1953年他刚回来湖州时看到骆驼桥,还是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而现在‘哪怕一两件石构件也找不到了。”湖州的许多古桥没有毁於战争,而是毁於建设。还有双林三姐妹桥,历经800年,一直完好无损,可惜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借石造公路,竟把凤凰头拆走了。河两岸只剩下古桥的残迹,被芦苇掩没着。凤凰的眼睛也被挖得面目全非。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当时仅府城内就有尚书桥、西回桥、乌公桥等45座。明末,清代又修了不少桥,解放后因城市扩建和发展交通,大多被拆除了。这以后,还出现过多起古桥被撞,被盗,被卖的事件。如,2003年6月,吴兴区织里镇杨某自然村,一清中期单孔古桥被部分村干部认为没什么用处,决定将其拆除。当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赶往现场阻止时,古桥已被拆了一半。

  过去登上飞英塔,就可看到横架在龙溪港上的大通桥。那是一座五孔石拱桥,五十余米,如长鲸伏波,如月轮沉江,即使在多桥的江南也难得见这样气势雄伟的拱桥。湖州的桥你远望它,登临它,绝对给你的是一种王者气概、大家风范。可惜的是湖州旧城改造,新建市陌小区时,不知为什么把这么一座好端端的古桥给拆除了,代之新建了一座仅能过往行人及自行车的水泥桥。让人不明白的还有月河漾上浮霞墩的两座美丽的石拱桥,记得桥柱上刻有楹联,不知还有谁能记得写的什么。一座通往乌盆巷,一座通往金婆弄,那可都是唐时街巷。可是现在也已荡然无存了。还有甘棠桥双桥也被拆除了,代之而新建了一座名为“四新桥”的水泥桥,月湖也已经消失了。更不知建桥时是因为资金短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桥的两头草草铺就的石阶粗放如同高坎,行人过往无不啧有烦言。我们看到这些年消失的还有驿西桥、横渚塘桥……它们消失的原因是碍航,真是湖州的悲哀!在迷失了昨天的同时也丧失了未来的机会,本来湖州可以让世人有很多特色的东西可看。

  现在 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航道流量增大,一些主干航线的古桥成了碍航桥梁,90%以上的古桥遭到过来往船舶的碰撞,有的千疮百孔,有的石板塌陷。古桥与航道的矛盾十分突出。仅在湖州,双林屹风塘桥曾被船队所撞,桥梁向东倒塌,桥石压在拖轮上,导致桥毁船沉,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从此消失。位于东宗线、建于1850年的永丰塘桥由于净宽、净高低于航道标准,成了航障,使国家投资2亿元的四级航道无法发挥效益。而来往密集的船也将古桥撞得伤痕累累。位于湖申复线的五谷塘桥被挤撞成危桥,管理部门只好一度封锁航道。双林三桥也不同程度地被船舶撞损桥体、破裂。另外,城市扩建、农业园区改造、水利建设也使一大批古桥受损,湖州的潮音桥与庙里庙、塔中塔并称“三绝”,但近几年来(河道)两旁高楼耸立,相形之下,古桥却因缺乏维护、桥上茅草丛生而失去其古雅秀丽的容颜。它们面对苍天,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人文甲天下的地方,再奇巧的建筑,遇到野蛮,也会遭到破坏,遇到愚昧,也只能是悲叹,他提示着人们:不要在让文明的失落继续重演。[3]

  面对如此的现状,让人感觉了一种揪心之痛啊。古桥文化在历史的岁月中渐渐被遗忘,悠久的文明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被一层层掩埋。今日的湖州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剥落了古老的衣衫,换上了水泥加钢筋的现代建筑、冰冷的机器和夹生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发展中,湖州人享受到了物质文明带给他们的无比的快感。可是,殊不知,青山绿水在咆哮,古老文化在悲泣,人文精神在哀鸣。看不到了,一切都看不到了。湖州人眼里只有闪闪发光的金币,他们再也难以看到青山绿水和自己的人文了,可悲可叹啊。

  罗开富先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使劲往前跑时,望了带上一件东西,它就是人文,其核心是传承了六千年且兼容并蓄了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不能忘记一个真理,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积淀,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就成为过时的东西。忘记了人文,将使我们的发展失去理性;忘记了人文,将使我们失去曾经拥有的心灵宁静和情感快乐;忘记了人文,民族就没有希望。[4]

  湖州古老文化呈现了如此不堪的发展趋势,着实应该让湖州人清醒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保护我们古老文化的重要性了。


  四、湖州古桥、湖州古代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对湖州古桥的保护和开发建议

  在以上的叙述中,完美对湖州的古桥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湖州古桥数量之多,特色之鲜明,文化价值之高,是很多地区都无法媲美的,他为湖州的秀丽山水增添了内涵。湖州的古桥可谓是

  “湖州一绝”。然而就是这样巅峰的古桥和古桥文化却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满目疮痍。建立一套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古桥及其文化的制度,已迫在眉睫。笔者在调查访问之后,认为对湖州古桥的保护应该提高对古桥文化价值的认识,达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古桥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提升当地居民对保护古桥文化重要性的意识。

东吴国际广场双塔,288米高,世界十大双子塔之一。

湖州德清新市古镇中有哪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
答:1. 新市古城墙:新市古城墙是明代建造的,全长约3公里,有城门、城楼等建筑,保存完好。城墙上有瞭望台和箭楼,可以俯瞰整个古镇的美景。2. 新市古街:新市古街是古镇的主要街道,两旁建有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商铺和茶馆等。这些建筑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给人一种穿越时空...

谁知道湖州地区的建筑特点?急用!很急!
答: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并不罕见,但没有哪座城市的中西合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有人评价说,湖州是世界建筑的博物馆。南浔园林的5座“巨构”,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珍品,早为世人熟悉,另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如湖郡女中旧宅,它建于1905年,粗看上去是典型的美式建筑,屋顶采用美国乡村别墅大斜坡款式...

大名鼎鼎的“湖州三绝”,指的都是什么?
答:“湖州三绝”的特点 第一绝塔中塔,说的是湖州的飞英塔,第二绝是庙中庙,也就是湖州的府庙,城隍庙中还有一座劳公庙,纪念明代湖州曾经的一位姓劳的父母官,它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有前后两间,后间是供城隍神的,前间有门楼5间,并和戏台相连,从庙门外望进去,似乎是“庙里有庙”。如今...

湖州有哪些景点最具有当地特色,分别有什么特殊指出?
答:虽说是仿古建筑,但是这大唐贡茶院依旧是气势恢宏。正中的陆羽阁,循着木梯从上至下缓缓而上。最底层再现陆羽《茶经》的经典茶语;二层则以陆羽最喜欢的顾渚山景、紫笋茶园,将这美丽的景色用书法、绘画等形式收藏在了这里,无论你什么时候来,都能看到这四季之景,将最美好的记忆永存在心中。门口有...

乌镇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答:建筑物的屋顶有一个独特的观音口袋,马头壁,既防火又防风,像天空中的五座山,左右对称,高而危险的美。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以和为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

江南水乡建筑的特点
答:江南水乡建筑的主要特点有:1、江南潮湿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2、大的住宅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3、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一个与北方民居明显区别...

有关湖州的民间传说?
答:相传有一年湖州地区发大水,由于潘季训曾经负责过治理黄河,很有成绩,因而被派回家乡负责治理洪水。当时朝廷上有许多官员主张,治理洪水需要筑堤拦坝,关键在于打桩,所用的桩头最好要用檀木树干,外面还要包一层铁皮,这样才保证牢固。这个主张被采纳,朝廷拨出了银两。但是潘季训根据自已多年治水的经验,...

湖州喜来登“月亮酒店”建成后,为何当地人“不忍直视”?
答:在湖州市太湖南岸就有一座这样的建筑,投资了15亿元,却被建成了“马桶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座建筑就是湖州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是一座高100米,宽116米的指环形建筑,由于它的外观呈现的是一个拱形,因此很多人吐槽它长得像“马桶盖”,当地人看到这个建筑,都表示不忍...

江南水乡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

南浔张石铭旧居大门
答:南侧建筑的主 要特点是富有气派,正门和正厅均在南侧;正厅,面阔三间,高大宽敞。厅后为堂楼,亦称女厅,有楼呈三间二厢式样,天井收小,有落地长窗,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楼上供女眷居住。南侧第四、第五进还采用外来的建筑风格材料。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体现了欧洲18世纪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