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质量管理七大手法 知加友 如何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方法 知乎

作者&投稿:朝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品管七大手法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初级统计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直方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

步骤1:集合有关人员。
召集与此问题相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人数最好4-10人。
步骤2:挂一张大白纸,准备2-3支色笔。
步骤3:由集合的人员就影响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记入图上,中途不可批评或质问。(脑力激荡 法)
步骤4:时间大约1个小时,搜集20-30个原因则可结束。
步骤5:就所搜集的原因,何者影响最大,再由大轮流发言,经大家磋商后,认为影响较大予圈上红色圈。
步骤6:与步骤5一样,针对已圈上一个红圈的,若认为最重要的可以再圈上两圈,三圈。
步骤7:重新画一张原因图,未上圈的予于去除,圈数愈多的列为最优先处理。
因果分析图提供的是抓取重要原因的工具,所以参加的人员应包含对此项工作具有经验者,才易凑效。

质量管理要求有三大要求是指的是什么?~

(一)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中的全体职工参与,因为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于企业的全体人员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工作质量的好坏,是企业中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这些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所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依靠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职工明确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发挥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主动积极地工作,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与目标。
  实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还要建立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是组织工人参加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应当是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即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还要对与产品质量有的各个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过程,即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使用过程和辅助过程。
  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规划、试验研究、产品设计和试制鉴定等环节,它是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起点,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设计。根据国外质量管理专家的统计分析以及国内现状的调查,产品质量问题的20%至50%是由于设计不良引起的。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在设计过程中已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如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等。
  制造过程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企业中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质量管理工作。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对产品符合性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其工作重点和活动场所主要在生产车间。因此,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使用过程主要包括产品流通和售后服务两个环节。因为产品质量最终体现在用户所感受的“适用性”上,这是对产品质量的真正评价。因此,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既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归宿点,又是它的出发点。
  辅助过程既包括物资、工具和工装供应,又包括设备维修和动力保证,还包括生产准备和生产服务。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很多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辅助过程的质量有关。因此,在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中,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要为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创造物质技术条件,又要为使用过程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后勤支援。
  (三)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组织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划分成上层、中层、基层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当然,各层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上层管理侧重质量决策,制定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中层管理则侧重贯彻落实上层管理的质量决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并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要严格地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相互间进行分工合作,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断进行作业改善。
  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企业的有关部门中的,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把分散到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不同,其质量管理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为了有效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可见,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1、过程方法 在阐述“过程方法”时,有必要先谈谈“过程”的内涵很广泛、深远。所有工作都可以从过程入手进行分析。例如:宇宙、社会的变迁,自然现象,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人们一旦掌握了过程的规律,就能驾驭自然、改造社会。

因此,“过程”是事物的共性,是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共同基础,也是建立、实施、评价所有类型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共同基础和途径。

过程的特殊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实现过程,同一产品在不同组织的实现过程也不会完全相同;二是过程的结果是产品,产品的因有特性在产品形成过程中获得,从而建立了过程和产品固有特性之间的关系,即过程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因此,过程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组织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产品的固有特性,也就控制了顾客的满意程度。 组织在策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该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依据获得的经验和过程规律识别自己的“过程”。这种识别,包含了认识、确定、比较、分析、优化等活动。然后,以识别为基础研究过程的控制。一般来说,确定过程的目标和输入、输出、资源、活动的顺序和职责,过程控制方法和途径,过程监视、测量,过程的效果及过程的改进等都是过程控制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结果应该使过程受控,并有效地实现所策划的过程结果。

因此,组织在应用“过程方法”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才能有效控制过程。

①理解、确定具体过程的具体要求和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形成产品固有特性的过程。
②评价过程能力,使过程能力与过程目标相匹配。
③寻找影响过程能力的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按过程规律控制这些因素,确保过程能力。
④研究过程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控制过程的接口。
⑤过程是动态的,应不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适应要求的变化。 在谈到“过程方法”时,会不可避免地谈到PDCA方法。可以把PDCA方法理解为“过程方法”的具体化,即将过程展开为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的循环过程。PDCA不是简单的过程重复,每一次循环都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的提升,运用“PDCA方法”与“过程方法”是纺一的。
2、管理的系统方法 运用“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高效地实现过程的预期结果。将这些过程组合成一个系统,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系统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系统方法。2000版ISO9000族标准鼓励组织在质量管理中运用系统方法。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可以将过程输入(资源)、输出、活动的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这是比较简单、明确的。在系统中,过程之间的关系、过程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都是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许多要素从纵向、横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纵横交错,影响着系统的功能。

因此,必须将过程优化,整体构造一个有效、有序的体系。要从系统的功能、目标、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运用系统方法构造体系。系统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三大环节。 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就是2000版ISO9000标准在2.3条款中规定的八个步骤。 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可以构造一个具备优化系统功能,适应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业绩,使组织获得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作出评价的过程。审核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适宜的,其优点如下:

①使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相统一。运用过程方法进行审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标准2.8.1条款的要求,对组织的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作出客观评价。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进行审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标准2.3条款提出的八个步骤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确定其有效性和效率。

②使审核与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用相一致。以过程为审核路径,有利于在审核过程中以过程为线索寻找证据,符合过程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审核的深度和识别过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利于对过程接口的审核。
③能够通过审核确定过程的能力、稳定性、重复性、完整性和匹配能力。按管理的系统方法审核,有利于在系统的高度,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功能、协调性、有序性、反应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从而提高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1、审核的思路 笔者根据2000版ISO9000标准2.3条款规定的八个步骤和2.8.1条款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以及2000版ISO9001标准4.1条款的要求,形成以下审核思路: ①识别受审核过程; ②过程的职责;
③过程的要求和目标;
④过程的输入、输出、资源;
⑤完成过程所需的活动;
⑥控制过程的措施(人、机、料、法、环、测);
⑦控制过程措施的实施情况(应特别关注关键过程和重要过程);
⑧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⑨监视、测量结果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⑩不合格的处置(包括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⑾过程能力及过程要求和目标的实现情况;

⑿过程改进的需求;

从以上12个方面进行审核,要重点获得以下证据:

①领导作用;
②文件的符合性;
③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和实现情况;
④对关键、重要过程的控制和达到预期结果的情况;
⑤产品的质量;
⑥顾客的意见(顾客满意度);
⑦自我完善机制;
⑧当要求发生变化时,体系的反应能力;
⑨企业的业绩(包括财务状况分析);
⑩企业文化(员工意识、精神)。

以上审核思路适用于所有过程,获得的证据也比较全面、完整。但是,应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进行审核,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融入以下容。
①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产品要求的补充,脱离产品要求进行审核很难获得体系有效性的证据。所以,要心可能将产品要求融入审核的过程,并将产品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过程要求进行审核。

②产品的质量( 即产品的固有特性),是在产品形式有成过程中实现的。审核时,必须十分关注组织对形成产品固有特性过程的控制。
③同一产品、同一过程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会各有特点,必须善于掌握其特殊性,得到有效的审核证据。
④在2000版ISO9001标准中4.2.3、4.2.4、5.2、5.4.1、5.5.3、6.2、6.3、8.1、8.2.3、8.5.1、等条款都是对体系过程的共同要求。把这些要求融入审核过程,有利于获得全面充分的证据。 2、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评价是现场审核的继续。审核人员要将现场收集到的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进行比较,从而作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并有效运行的评价。
①对过程有效性作出评价。任何组织的产品生产过程,都是围绕产品生产周期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过程。当过程能力得到保证,过程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如果组织的过程能力充分,过程之间匹配,过程就会增值。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将过程的能力、过程的稳定性、过程的重复性、过程的完整性和匹配能力作为过程有效性评价的指标。

②按照评价过程有效性的思路,可以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性和有序性、系统反应能力、系统自我完善机制作为评价体系有效性的指标。

下面,以采购过程的审核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采购过程是构成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第一层次的过程。通过对采购过程充分、完整的识别,可以对其进行第二、第三或更多层次的分解。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过程 第三层次过程 控制的内容及要求


采购

1、对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过程 识别组织所需要的所有采购产品 外购件、外协件、外包过程 识别组织对采购产品的要求 质量、技术、适用的供方特殊控制的要求 识别采购产品对产品实现的影响 重要的、一般的、特殊的、关键的采购过程 表达采购产品要求的文件和资料 包括包装、标识、防护等要求

2、供方控制过程 选择评价供方的准则 供方的业绩、质量、价格、服务信誉及证价方法 供方评价 实施供方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 合格供方名录 合格供方的提出、审查批准 对供方的监控 供方监控方法、记录、重新评价记录

3、采购实施过程 采购产品需求的沟通 与相关部门沟通 采购计划 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采购实施控制 采购协议、与供方的沟通,包括不合格的处理
4、采购产品验证过程 验证的方式 证实、检验以及顾客验证和在供方处验证的需求 验证的准则 验证要求或检验规范 验证的记录 证实产品满足要求的证据
5、采购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采购目标和要求 实现目标和要求的能力 采购过程的控制效果 过程的稳定性、一致性 采购过程的协调充分 过程的匹配能力与接口 对采购过程偏离的控制 过程的反应能力 采购过程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 过程的改进 在充分识别采购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审核表一中各个过程的职责是否得到到明确,以及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是否确定。审核人员可以通过交谈、验证、观察,获得采购过程是否有效的证据。据此,对采购过程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