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道破禅机:打坐无法静心的原因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打坐"是静心养身的修法,那么,什么叫做打...

作者&投稿:利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语道破禅机:打坐无法静心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有如昨日死,
未来未至本无生。
现前对境无心起,
一念澄明空不空。

打坐呢,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好坐,坐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什么,不好坐的原因是心不死,没有死心塌地的,总是想用那个机心来算计打坐。哎,我会不会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方法,过程,就会到达那个结果?好像我们下楼坐车,经过这个路,那个路,云路,雾路,到达终点,就有一个阿罗汉果,就有一个解脱,就有一个终极的道果,就必然实现兑现给这个打坐,不一定。
所以我们这个机心呀,投机取巧之心不死,算计,我坐了三天,我还没什么,既没有顿悟,开悟,也没有什么神通,又没有浪花,也没看到香,更没见到菩萨来摩顶。坐到第五天,算了吧,我不适合,我还是走掉的好。我们打坐,打坐,不能够真正坐好的,就是因为这个。而不能够放下机心,不能够死心塌地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造作?

徒:有欲望、有所求。
师:有欲望、有所求、求解脱、求道果,这是善法欲,假如没有善法欲的督促,我们也不会走上修行这条路。所以在某个阶段这个善法欲,还要鼓励它,还要扶植它,所以不能说是问题。

徒:急功近利。
师:急功近利只是说从三法印和方法论,我是用一搏一,还是一搏一万,一本万利还是一本千利,还是一本二利,只是方法论的问题,急功近利不是根本问题。

徒:无明。
师:无明是纯粹的佛教术语,你把所有人都打死了,这个话就没法聊下去了。实际上也确确实实是源自于无明的不了解,因为无明遮蔽到了认知智慧层面,所以不了解这个禅修的体系是怎么回事,禅修的结果会怎么样,终极道果会怎么样,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无师智、离师智、自然智都没有现前。离师智,离开老师的智慧;无师智,无师自通;自然智,自然的升起来,打坐到了一定阶段他没有老师了,但是自然就升起来有什么方法来对治当前的问题,升不起来,所以才有各种的机心,困惑,疑惑。所以我们参加过禅七的人就知道了,我们的方法是恰恰让你不了解,让你傻,对不对?目标、思虑都不行,不给你答案,斩尽杀绝。这叫逼拶。

我们参加过南传的禅修吧,象一个有耐心的老阿婆一样,苦口婆心的告诉你,方法,次第,耐心,耐心,耐心,练习,练习,练习,耐心,耐心,耐心,最后就那样了,所以南传呢它就是另外一套禅修体系。它告诉你先把这些理论、方法都给你了,然后中间出现什么了就是耐心,耐心,对治方法就是Anija(无常),Anija(无常)。有什么问题,内心困惑了,睡不着了,因为打坐引起了打嗝呀,告诉你无常,无常,Anija,Anija,就告诉你无常,无常,不要把它当真。它只有这样一个方法。

那么藏传呢就更好玩,藏传的就会不给你讲这些,给你一堆的七瓶八宝,你要这样,你要那样,然后就给你加加加加,所以我们修行人佛教修行者有个叫“穷禅富密”,知道什么意思吗?禅和子他是穷吧,一袭衣服,OK了,走到哪里盘腿一坐,叫穷禅。富密,不行了,早上要供香,花,灯,果,这还不算,这只是饮食方面的。然后,器物方面的,金银砗磲琉璃玛瑙……,接着还要把吃的做成各种花样,然后把用的雕塑成这样,每天要用。所以他跟你讲,命,加加加加,加到你,心理学上讲叫什么来着,饱和效应是吧,它到达一定的饱和了,咔嚓,全放下,大圆觉智,所以叫大圆满,一切皆空,又回到穷和尚这个层面了,穷禅和子这个层面了,所以殊途同归也。

我们大家都坐过了,所以呢,就坐吧,不管你有什么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就像今天到底我吃三个馒头吃两个馒头的问题,等他再长五年吃三个,吃四个已经不是问题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在修行上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过不去的修行困惑,卡住我们使我们无法深入禅修下去的问题,今天只吃半个馒头的问题,那明天再看,不过是0.75个馒头的问题。所以,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暂时它确实是有,别当真,对治方法是别当真。但是它确实有时候来自生理层面的要调整,来自于心理层面的需要调整,来自灵性方面的要调整。

其实呢,心不死或者说不能死心塌地地打坐,人人皆是如此,无论出家在家,无论是久参还是新学都一样,总是有一个问号在。

十二字箴言:“佛法僧、觉正净、贪嗔痴、戒定慧”。
我们所依赖的工具:“身口意”。所以打坐是拿什么来做实验?这像不像一个化学实验品的烧瓶啊,我们都是那烧瓶,拿谁的身口意啊,是拿佛的还是拿别人的,还是拿自己的?肯定是拿自己的身口意,那身口意里边,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我们原有的那个化学反应,叫做什么?习性!或者说习气!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这样的对不对,这叫做什么?大乘起信论,始觉,本觉,是不是在不觉的状态,这样是我们固有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完全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来运行,那这个就是世俗的时候,或者说俗世的时候。

小徒弟:就是平常生活呗。
师:哎,对。在这样的一个打转转。然后我们开始,这不是不觉吗?然后我们开始要怎么样啊?通过闻思修,闻,可以,对吧,思,可以,你都可以思啊,然后呢修呢,修就进入了这个,所以在闻思层面仍然建立的是宗教的情感,所以它是强调信,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依然是闻思佛法僧,去要想要了解。

但是要进入修的阶段了,就开始是什么层面呢?实践的,或者说体验的,所以就进入了佛教的叫做:行证体系,就进入了这样一个体系。那戒定慧,也就是戒定慧的体系进入了哪里啊?行和证这个体系了,那离得开信和解的这个体系吗?所以信解和闻思道很相近的,那戒定慧是从“不觉”通过听闻闻思修的佛法僧三宝,然后进人戒定慧的实践,那中间就会有什么?因为这实验器皿,是什么?身口意。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反应,比如说你得了久病,然后遇医、服药,然后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不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啊,所以你不能死心塌地打坐是为什么?病得太久了,总想着有一个神仙赐你一个灵丹妙药,马上药到病除,全是这个心理对不对?
任何人,不管你学哪个宗派,不管你是东方人西方人,全是这个心一样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都一样!所以我们没必要嘲笑别人说这么愚蠢、愚痴,也不能去看不起这些人,明显很愚蠢的人,你还不能那样的,为什么?因为究根结底问我们内心,审问自己的内心去,格物致知,问自己的内心,一样的,还是这个层面,还是想找到一剂灵丹妙药,迅速的药到病除,可是呢,从不觉到觉,从分证即觉,分证什么意思?一段一段的嘛,所以所有的佛教的戒律叫什么?别别解脱,修一个解脱一个修一个解脱一个,分证即佛,“分证觉”或者说部分到了“究竟觉”,所以在整个时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各种的问题,是不是就是禅修的问题和对治了,所以就是禅修的问题和对治。

因此,一个好的禅修方法,就像煲汤做饭一模一样的,人家知道火候,今天我们特别严谨地坐,完了明天基本就都不想起来了,今天坐得有点累,刚好有个外缘刺激很燥,那好我们就停下来,放松下来,然后就停,这就是调,吃点好吃的,早上又兴高采烈的又神清气爽地来坐了,所以就要这样。

因为是拿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做实验,所以一定要知时、知节、知量。
知时,现在是适合禅修的时候?还是不适合禅修的时候?就拿眼前这一分钟,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适合的!没有噪音、没有太阳晒,又没有大风吹,又不是很热,这个状态下是适合的。知节,待会儿我们第三节了,进入第四节了是不是就有点疲劳了?知量,我们尽管是已经都打过坐的,可是因为很久没有密集坐了,这个量你掌握不好。假如要坐,这支香坐15分钟,哎,坐得很舒服,马上停下来干别的,你又会很舒服,它就是调剂,所以将来你们自己组织禅七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知道调剂,就把他那个躁的心,让它还没起,就把它给消融了,烦的心还没有生,刚有点苗头,就使他那个不善法,未生令之不生,已生令之速亡,就是这样,所以说知时、知节、知量。

那我们整个了解了禅修的方法,最终的目标达到的觉证净,所以这个觉证净是佛替我们觉证净呢?还是我们通过闻思佛法僧,实践戒定慧,修正身口意,达到自我的身心的那个革命之后的觉证净啊?是吧,所以不是佛带我们觉,不是阿罗汉替我觉,是我们自己来觉证净。

所以关键的一个,“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我们的禅修方法非常简单,坐,对吧,也没要求你坐姿怎么样,也没要求你要守吸、守窍,也没有要你数息,也没要你观息,也没要你念经,也没要你诵咒,什么都没有,干嘛呢?坐着,又不是傻坐,那不是傻坐说明你要有个念头对不对,这个念头干嘛?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所以要知道我在这儿坐,但是不可以执,我知道我在坐,但是又不能够执,我非得要这一坐37分钟,不够我就不下坐,像佛陀一样的,不够37天,我就不起一坐,直到台风消失了再来我也不坐,我也不起,那也没有用。
所以不能执,还是要知道这个善调,调身、调心、调息,要掌握那个极高明而到中庸的那个圆融,然后自己知道,坐得有点不舒服了,就扭一扭摇一摇,让自己快乐一下,放松一下,然后觉得我又能多坐五分钟了,那我就可以给自己加把劲儿,多坐五分钟。
久坐生禅,不一定开慧,但久坐必生禅,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的这个习性反应都是贪嗔痴的,但是我坐下来之后,这个贪嗔痴的习气,你不去降伏它,它也会自然的就在淡化,对不对。不去降伏它,那你没有刻意培养戒定慧,可是你在这儿坐着,你没有刻意培养,它自然的,守戒是不是在的,已经融摄在里边了,定就慢慢修了,所以开不开慧不一定,但是戒定已经在这个坐里边了,所以六度,大乘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那前五是不是已经在坐中融摄进来了,所以要了解佛法非常至简之意,至简之意十二字真言。

小徒弟: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师:所以它很简单,可是呢真的很难,要真的了解这个体系了,确实是非常简单的。

小徒弟:了解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师:但是你不去做,就永远做不到对不对,所以你要从一分钟、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到突破四十五分钟,到突破一个小时,你要坐着不动,这就叫功夫渐长了。小伙子三日没见,功夫渐长啊,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吧,功夫渐长,渐渐的长起来功夫。

小徒弟:这一节课就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节。师父你讲这个就像讲故事一样。
师:对,其实佛法就是故事嘛,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走了,咱也见不到他真人,所以现在我们都是听各种的记载、传说,然后来理解佛陀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像讲故事,然后我们自己也成为故事中人,是吧,万一有一天说不小心,某一个人就看到,有一群人,其中有个上海的小男孩儿,跟一个大和尚,就在佛光山怎么着怎么着的,我们就无形中成为故事中人,有可能,这很有可能,所以你要小心哦。
小徒弟:小心成为传说。

师:阿育王对每一个和尚他都磕头供养,那个小沙弥六岁吧,结果轮到他来了,他说你太小了,我没办法给你磕头,当着大庭广众之下给他磕头,他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堂堂一个大王啊,然后那个小沙弥就说,大王请你跟我到屋里来,两人悄悄到了室内,然后小沙弥说,大王你看我,一看小沙弥坐在那个瓶子里,阿育王说“哎呀,了不起,我给你磕头,”,小沙弥说:“这件事儿不能让别人看见啊,”阿育王本来说我给你磕头这件事儿也不能让别人看见,结果小沙弥坐在瓶子里,他怎么才能坐到瓶子里呢?打坐!

应你的所求,我们来看看妄念怎么办?
来我们看自己的妄念,哪部分的最多,你坐的时候都被哪种妄念拉着走最多,也不用说最多,甭管大小,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乐的。未来的、过去的,明天设想憧憬未来,追思过去,追思已逝、设想未知,基本上妄念,还有什么吗?

好比早上你走上来,我们正在坐着,突然听见他们那个大喇叭,这是什么呢?现前的,有什么你就去攀缘什么,这个是眼耳鼻舌身意被现前的境缘给拉走,叫攀缘,所以它是在,完后我们是攀过去,所以叫攀缘,你眼耳鼻舌身故意去听的,本来它可以不干扰对不对,但是它就是干扰我们了,就是攀缘。
思虑,思虑有时候就会变成焦虑和疑虑,它会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所以所有的妄念无非是想,明天没到,什么时候去啊,突然想喝茶,是喝红的喝绿的,喝铁观音的还是乌龙的,就开始在那儿想,想得很美,口水出来,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想,仔细做心理分析,你想过去是好的方面的多,还是坏的方面多,对于成年人不好的远远多过好的,对于未经世事的人,他想的全是好的,明白了吧,所以若能稚子之心,就这样子,如果你在回忆的过去全是好的,心就软了,所以这点上真的是不一样,我们成年人想的都是不好的东西多,当下的境缘是不是不可预测,那这些呢,是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境缘是外的,那这思虑内生,那还有一些东西呢,真的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来的一些个念头,你根本无法,既不属于对过去的回忆,也不是对未来的焦虑,也不是当下境缘,就是有些念头莫名其妙的发生了,那些呢有的时候是业习,这个是没办法的,你一打坐会把它给莫名其妙的激活,但没关系。那所有的妄念也就是说对过去的这些的追思,是源自于什么?记忆是现象,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属于是对过去的追忆,对不对,属于什么蕴,想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我们只是念,但不了解它的作用,那以往过去的无论过发生过什么,为什么还干扰到我们现在的念呢,它就像浮上来的是吧,它就自然的浮现出来,而浮现出来我们那个,叫什么?我们的业习就继续给它加工、深造、酝酿,有它的价值判断、取舍,那件事儿是错的,这件事儿是对的,这个人假如再见会怎么样,假如不见会怎么样,是不是都源自于这些,你又去从,什么叫轮回,是不是这就是轮回,就在念头里已经一番轮回,把你过往发生的,有时候想得很真切,同学聚会,很深刻很深刻。

假如说当我们正在坐的时候,对于这些已经过往的念头,假如说一个死人还会不会有这些东西,也就是这个是一个做意,要故意的,就是一个做意,一念间一瞬间你要做意,假如一个死人就没有这些,所以禅宗师父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以往譬如昨日死,死人了不存在这些价值判断,什么恩怨情仇是不是一笔勾勒,什么自行车抵押贷款合同、房贷.....都一笔勾销了,所以过往的那个妄念,这是做意对治法。

过往种种譬如昨日死,那同样的,未来未至,是不是本来它就没有啊,本来还没发生的,你去遥想它,是不是就是胡思乱想啊,不管你的规划计划怎么样的好,但是它没有发生的,是不是都属于妄想,所以未来未至,它本来是什么?无生的对不对,所以未来未至本无生,“过去以往譬昨死,未来未至本无生!”
那当下的境缘呢,六字坛经说:若心对境不生念,如何为禅如何禅定,内于心不动,外于境,不生心不动念,是不是当下再有什么境缘也不会干扰到我们?所以当下的对境不生心,心若无生境已亡,心境两空。既然来自于这些过去的、未来的、当下的这个妄念,都烟消云散了,亡汝今心,没有你当下的这个心是不是就空了,这亡是逃亡的亡,不是死亡的亡,消亡的意思不是死亡,所以当下你没有这个念了,没有这个心了,一念澄明?就现前了,所以对治妄念,不需要念经不需要念咒、不需要数息,不需要任何一个有为法,仅仅一个做意,就是念头来以妄止妄,用这个做意来止掉所有这些个妄,然后逐渐逐渐的改变过往的形成的,像羊肉串一样的习气,好吃的,然后变成零散的,从正规军变成游击部队,到散兵游勇,然后你的正念加强,你从一个散兵游勇,正念开始找到一个平衡,起码两方都是平衡的,最后这个妄念成为散兵游勇,被你的整体的各个击破,所以这个禅修方法很独特,要会用,都是念间的事情,一念间的事情。

所以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作首打油诗,“过去犹如昨日死,未来未至本无生,现前对境无心起,一念澄明空不空。”是吧,你这一念澄明是有个空明的,所以这空灵灵的这个空是不空的,了解这一点,就这样用功,所以对治这些禅修出现的妄念、昏沉,我们就一点点对治它,当没有昏沉和妄念了是不是就直接,也不能说直接就能,但起码也就会越来越深入禅修的核心去,所以一个枯燥的无聊的禅修就变成有味道了,那个有味道就是空不空,就慢慢的这样去体会。
所以不需要念经,不需要念咒,那些都叫什么法?替代和转移法,只是我实在没办法了我就替代,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静,明矾投于油条,油条不得不滚,就是啊,祖师大德的形容嘛,宝石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净,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明。不一定的,它还在翻滚。所以这个方法就是完全以空灭空,以有灭有,这个做意可说是有,但是它生了就灭去,你不要再去刻意执着这个,对吧,所以这个是以空灭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魔都不存在,灭除烦恼的方法一概扫荡,干干净净,这就是禅。

为什么我打坐时,总是无法静心 坐不住 ?~


打坐如果字面上去理解,破坏和建设,破坏当下的层次达到更高的层次,用打坐这个名词表述修行方式,为了方便大家识别。
打坐是一种修行方式,打坐中有很多很多的方法,看个人的需要想达到什么层次,打坐也叫心的打坐,是在心上用功的。

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清凉月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百度“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初学到高层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历程)、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禅谷三日,静心止语
答:因为止语,在路上碰见同修,并不需要客气寒暄,只需要礼貌点头或者微笑就可以——因为止语,人与人之间少了虚情客道,少了高谈阔论,少了口舌是非,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非常本真纯粹。 走在山道上,踩过路旁草叶上的露水,弄湿了鞋和袜。拨动路旁松针上的露水,弄湿了衣和袖。看到草丛中一个黄色的小虫儿爬到草尖上,我...

静心修身禅语
答:关于静心修身禅语 1. 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2.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3.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4.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5....

佛教经典禅语佛家悟道语录
答:76、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77、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78、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79、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80、妄生取舍者,这...

佛家禅语静心的句子
答:27.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28.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29.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30.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瑜珈双盘坐的练习方法
答:《念力气功枣特异气功修持法〈的作者刘正先生在练功中悟出重要禅机之一,即:“高深功夫出自打坐”,“要想出高深功夫,必须采取双盘”,“打坐两小时以上”,而且他在该书的导论中谈体会说:“开始两星期内,几乎到了不能坚持的状态,而且两脚发麻,脚心失去知觉,左脚凉,右脚热,皮肤发紫等。每次打坐...

经典佛语的语录
答: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 10、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值殿官员 11、你的想象和现实并不一定合拍。譬如,你想象一个人多么冷漠、多么难以靠近,实际上这种想象可能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是对表象的一种误读。假如试着接近对方,...

语文美文
答: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

经典唯美语录
答:60、一个心怀美好的人,即使生活苟且,也能活出诗意;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聚散无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61、红笺吹破西窗篱,碎墨 诉尽烙情意。谁家碧玉箫?何处梅花笛?悟透禅机,和泪咽。一曲凝眉,愁肠断。直道是:风华绝代灵台毓。 62、夕阳地里,繁闹...

一语道破禅机:打坐无法静心的原因是什么
答:打坐呢,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好坐,坐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什么,不好坐的原因是心不死,没有死心塌地的,总是想用那个机心来算计打坐。哎,我会不会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方法,过程,就会到达那个结果?好像我们下楼坐车,经过这个路,那个路,云路,雾路,到达终点,就有一个阿罗汉果,就有一个解脱,就有一个终极的道果,就必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