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求列宁晚年的主要思想

作者&投稿:胡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凝聚着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学习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入手,概述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没有列宁晚年思想?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争议。列宁逝世时只有54岁,应该说不存在一个从年龄意义上讲的晚年,但从列宁自身思想发展的阶段看,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同于早、中期的思想发展阶段。问题是这一思想阶段应从何时算起?学术界多有不同意见。作者的看法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应从1921年春算起。纵观列宁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前为第一阶段,集中反映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果和巴黎公社经验所进行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恩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的原则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即“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结果在实践中碰了壁。从1921年春到列宁逝世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查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正是这些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战略构想和政策,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列宁本人早中期社会主义思想相比,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那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劳资矛盾最尖锐,工人阶级在人口中的比重最大。但后来的实践结果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另一方面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前人未曾预料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在短期内充分表现出来。同时,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越过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并处在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之,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难题,也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二)“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要回答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就应当解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实行计划经济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等等。但是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列宁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完全适合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于是他不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有的一些看法,而是根据俄国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正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这种根据实践来谈论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3页。)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发现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事业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缺陷。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在1921年11月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他对革命与改良的关系以及改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措施。针对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弊端,他呼吁必须对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并强调今后“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注:《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页。)从这个意义上说, 列宁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倡导者。
  总之,列宁晚年的思想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他对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以及后来转向新经济政策后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落后国家究竟能不能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果说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那么,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无从谈起。针对考茨基和俄国孟什维克分子对十月革命的攻击和责难,列宁在《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首先,列宁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通常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个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个别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其次,列宁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获得跳跃式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后,发现世界领土和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它们不得不诉诸武力。于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战争一方面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一些国家造成革命形势;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自身的力量,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这些薄弱环节上,无产阶级若有一条正确路线,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就能够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这种薄弱环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恰恰就出现在俄国。这就决定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必然的。
  第三,列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孟什维克分子反对十月革命的主要根据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说,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论点”。问题是:不应以此为借口,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革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革命是经济、政治、文化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当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就应当先进行革命,然后利用革命后无产阶级政权的优势,去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文化条件。列宁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注:《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在这里, 列宁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和马恩的设想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列宁这个先政治后经济、先夺取政权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关于由“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思想
  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需要通过什么中间环节,依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 )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把全部剩余农产品交给国家,农民不得私自处理,实际上是没收农民余粮和农产品。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2)把所有工业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 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3)禁止贸易自由,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由国家设立的分配机构统一供应。(4 )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对剥削者实行强制性劳动,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1921年4月,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对战时共产主义作了如下评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页。)后来列宁又多次指出:十月革命后,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指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69 —570 页。)“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迫切的基本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575—576 页。)
  由此可见,战时共产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战争的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关,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多半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说,在战争条件下,出于战争的需要农民对于这种政策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当战争结束后农民就再也无法忍受了。所以,1921年春,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起社会主义。于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 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要措施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把剩余粮食拿到市场上交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利用市场、商业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牢固的工农联盟。它是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是列宁“迂回过渡”思想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俄国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
  (三)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曾对当时俄国的经济结构作过一个分析,指出当时俄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1)农村自然经济;(2)城乡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 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找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结合点在哪里?列宁认为,商业是唯一的结合点,“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商品交换。但是,这样一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正如列宁所说:“既然有交换,那么,小农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真理,是政治经济学的初步原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政策:“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或者是(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04 页。)由此列宁得出结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把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即纳入无产阶级国家的监督和调节之下,使其不敢也不能超出无产阶级规定的限度和范围。
  (四)关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思想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建设大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并强调:“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页。)
  对于农村和农民,列宁主张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考察,列宁发现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68页。)是在符合国家利益前提下, 把农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合作社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合作社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771页。 )由于合作化运动是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要求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但是只要“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五)关于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一方面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的国家机关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原因是苏维埃国家的一些机构“实质上是从沙皇和资产阶级那里拿来的旧东西。”它们“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注:《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9页。)同时,俄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 而“小生产者散漫性和萎靡状态的上层建筑”就是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不能不对苏维埃国家机关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列宁对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如果没有‘国家机关’,那我们早就灭亡了”,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有系统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国家机关,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注:《列宁选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
  为了改善国家机关,列宁认为首先要本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采取坚决而切实的措施来精简机构,如把工农检查院的职员减少到三四百人。要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国家机关中去,严格实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要坚决同官僚主义的习气作斗争,“暴露它,揭穿它,使人人唾弃它。”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在改革国家机关的同时,要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严格入党条件,清除党内投机分子和坏分子,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次是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和健全党内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再次是加强党的统一,防止党内分裂。为了防止党内分裂,列宁在病危期间口授了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主张扩大中央委员会,人数由原来的27名增加到50名或100名, 以便加强党中央集体领导,“防止中央委员会一小部分人的冲突对党的整个前途产生过分大的影响。”(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3页。)列宁在信中还具体分析了俄共(布)中央一些领导人的性格特点,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设性意见,为俄共(布)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训。
  (六)关于开展“文化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文化异常落后,城市居民中的40%、农民居民中的80%以上是文盲。正因为这样,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的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所以,列宁强调,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异常落后的状况,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列宁晚年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来?
  列宁逝世之后,他所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不久便被中止了,此后新经济政策再也没有恢复。出现这种情况,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是由于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同于列宁。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 660页。)而斯大林则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当1927年底1928 年初出现“粮食收购危机”时,斯大林认为这是农村阶级斗争加剧、富农暗中破坏的结果。为此,他主张把同富农作斗争当作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并提出采取超出新经济政策框架的“非常措施”:对不肯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将没收其全部余粮,同时向主要产粮区派出征粮队。这种作法很快在全国推广,实际上又回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然,斯大林的这些做法,连同后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都有其客观上的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分子相继上台执政,战争的威胁日益逼近。如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不可能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侵略。因此,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能全盘否定。但同时也应看到,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斯大林本应在“二战”结束后对这种体制加以改变,重新回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轨道上来。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将这种体制加以固定化、神圣化,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是针对过渡时期还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的大多是关于苏维埃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过渡时期。但是,除此之外也还有许多论述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因此,对于列宁晚年思想的针对性不应笼统地一概而论,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关于商品经济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曾设想很快可以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直接过渡到产品分配。后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列宁感到过渡时期没有商品是不行的。所以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他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要学会经商。但列宁始终没有从理论上把商品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来和肯定下来。这说明,列宁关于商品经济的有关论述,是针对过渡时期而不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不能说列宁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但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商品经济的思想,在实践中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看法的改变,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也都是针对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列宁晚年思想中,既有针对过渡时期的东西,又有针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东西。如果把它看成仅仅是针对过渡时期,那就实际上将列宁晚年思想排斥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外,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列宁晚年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的晚年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实际上已经从宏观上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这里所讲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新经济政策”。遗憾的是,新经济政策后来在苏联被中断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人们遗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我们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其内容要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因此,学习和研究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 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学术界一般认为,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指从1921 年春到列宁逝世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 总结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制定的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作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不仅为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方面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取得政治上的革命胜利后, 经济建设一直是摆在年轻的共产党人面前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只能在毫无经验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探索, 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 苏维埃政权为了赢得国际支持, 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来换取国内和平环境的短暂喘息。在外国武装干涉和连续三年的国内战争中, 以列宁为首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保护苏维埃政权。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后, 列宁开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 开始实行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经济政策。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简单搬用革命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
  二)“直接过渡”思想向“迂回过渡”思想的转变 三) 辩证分析和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二、政治方面
  一)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思想
  政权一直是革命的根本。列宁认为, 苏维埃政权是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是比资本主义民主要高出许多倍的民主政治形式。由于代表广大人民的最终利益, 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苏维埃俄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但是苏维埃俄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 苏维埃政权多数机关是从旧沙皇政权那里继承过来的, 加之俄国小生产势力的历史局限性, 苏维埃政权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官僚主义等严重的缺点和问题。为了改善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的国家机关, 列宁提出要同这些弊端进行“有系统的和顽强的斗争”。列宁遵循 “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的原则, 采取坚决而有效的措施来改革国家机关, 精简机构, 反对官僚主义。诸多措施的实施, 不仅巩固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也为苏维埃俄国经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局势和环境。
  二) 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
  列宁在改革国家机关的同时加强了党的建设。其中具体措施包括:( 1) 保持党的纯洁性, 严格入党条件, 清除党内投机分子和破坏分子, 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 2) 发扬党内民主, 建立和健全党内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 通过党的舆论, 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 3) 加强党的统一, 防止党内分裂。列宁设想从改变规模、增加人数和改变成分等方面从根本上改变由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党的领袖集团的格局, 以便加强党中央集体领导。
  列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要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改革的领袖。列宁针对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弊端, 对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 集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强烈的改革意识。列宁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 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 加强了苏维埃俄国的国家专政职能, 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党的团结, 尤其是党中央的团结, 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
  三、文化方面
  一) 列宁认为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这种文化的落后性极大地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列宁针对苏维埃俄国文化的这种现实,认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 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同时, 列宁认为, 文化也是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领导权的客观需要, 是苏维埃俄国抵制官僚主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
  二) 列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大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2. 高薪聘请国外优秀专家
  3. 充分发挥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 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标志的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集中体现了列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是被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所验证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总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同志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后的调整,是列宁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俄国自身国情做出的一系列经济决策,使俄国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极大巩固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位,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使得国民经济得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以好转,是列宁同志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俄国内战(1918至1920)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红军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后期自然灾害的爆发,以及农民和工人对该政策的不满,很快便引发了经济崩溃(经济危机),由此也导致国内叛乱(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1921年3月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实质就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向恢复,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也便很快化解了。
三,列宁主义思想体系在新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强调一事物的发展进程,在客观物质世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最终结果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是马克思在世时的伟大论断之一。 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便依据此理论进行了十月革命的实践,并很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观臆断的想向高级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但后期所爆发的问题,反映出这种主观臆断思想的错误。列宁同志在所著《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创造性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并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并且在发展中总与其他客观物质事物相平衡。列宁同志将其理论与实际想总结,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必然的,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就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则会出现重大弊端,本质就是忽略客观物质社会的普遍规律,使社会主义的高级生产方式不能与初级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自然就会表现为经济危机,从而引发政治危机。列宁同志在重新分析俄国国情及当时国际形势后,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极其落后,在这样的国家直接实行共产主义,是违背马克思基本原理的主观主义思想,现阶段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再一步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种思想是极其正确的,是列宁同志结合俄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应用,是全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探索。然而新经济政策却也被苏共左派视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妥协及对社会主义的背叛,该政策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

略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答: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凝聚着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学习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入手,概述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列宁晚...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学术界一般认为,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指从1921 年春到列宁逝世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 总结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制定的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作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

列宁晚年政治遗嘱及其对我国的指导意义??很急!!!求帮助,坐等!_百度知...
答:第一部分,列宁文化建设思想课题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本文主要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阻碍苏俄文化建设的主要的障碍性因素,列宁从落后的国情、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入手,分析在苏俄进行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必要性...

列宁和斯大林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答:1)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

如何看待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急!!!
答:利益的结合、自愿的结合 3.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列宁主张利用私人资本,以提高生产力,推动对小生产的改造 这是他的新认识。个人感觉列宁晚年这些认识比较切合实际,根据具体形势作出的新认识。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的完善、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 ...

列宁晚年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答: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之,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难题,也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进而,列宁提出了商品经济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必须以市场、商业为基础来间接组织经济,即国家的任务在于"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同时,经济建设必须以个人物质利益为其动力基础.因此,把列宁晚年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称为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当并不为过.

列宁晚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新构想的
答:《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1923年1月16—17日口授的,书中阐述了不发达国家或者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如果说《论我国的革命》关于不发达国家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证的话,那么《论合作制》则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综合起来,其经济

中国有哪些列宁思想研究学者
答:[1]刘元钦.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1986(3):45.[2]俞思念.文化与宽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设,2009.[3]王丰.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1997(3):36-39.[4]刘敏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J].当代世界与...

列宁晚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何在
答: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