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最早什么时候出来的 秧歌最早是以什么形成出现的?

作者&投稿:商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

秧歌最早是二月11号出来

呵呵苟延残喘高vvv饭堂吃饭

全民扭秧歌是开始于什么时候?~

据现有资料证明,秧歌可以追溯至明代初期。据古代家藏族谱《赵氏谱书》中记载:
二世祖赵世袭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
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1770年,清代文学家陈英弼编写了一个秧歌剧,名字叫做《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在剧里面序中所述:
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代,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在借鉴蜀歌了。另外,秧歌中的“乐大夫”还有“螳螂门”和“八卦门”之分,也就是说秧歌的舞蹈基本动作还吸取了古代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套路,秧歌融汇了蜀歌,还借鉴了武术套数,最终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清代秧歌表演内容由3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
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和“众星捧月”等。
它的动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需要跑扭结合,人们在舞秧歌时,需要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而男性需要颤步晃头、挥臂换肩。
此外,清代秧歌还有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阵法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详细来说,秧歌的队伍主要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秧歌队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和大锣等组成。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这个人一手抱伞。关于他的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他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他是一个过路的士大夫,手执雨伞是为了祛病辟邪。
秧歌中的花鼓一般由16至24个男青年组成,全部都是戏曲中的武生扮相,他们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他们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是随着节奏相应地做出动作。
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通常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和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同,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
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和《跑四川》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和二胡等一些古典乐器来伴奏。
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也就是“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
大架子秧歌代表了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小架子秧歌除了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伴奏。
它的舞蹈动作不多,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也就是走三步,再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的。
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和多人舞,人数不会太多的。
在清代,秧歌几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在全国不同地方,秧歌的名称各异,方式也多种多样。最具特点的是,秧歌受到普通民众的热情欢迎,积极参与。
在很多地方,秧歌早已经成为了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自发表演项目,按照理论家的说法,秧歌还被视为百戏之源。
清朝时期,闯关东的人们又将水稻带入东北。随着这一现象,秧歌的名称正式形成。大约在清朝中期,“秧歌”这一名称得到固定。但是,名称的形成,并不代表秧歌这种娱乐方式的形成。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
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
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
清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秧歌的文字记载,近代文学家黄濬在他所著的《红山碎叶》中记载:
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称‘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
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秧歌是“女子之歌”,这个观点非常值得注意。
清代文学家祁韵士所著的《西陲要略》中记载:“新疆呼妇人为鸯哥。”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都是一个意思,其实就是维吾尔语对女性的一种称谓,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少妇。
其实,新疆的“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调情的气氛,又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与汉族的秧歌极为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也就是维吾尔族少女扮演的。汉族的“秧歌”之名,也是由此而起的。
“姎哥”也曾经是一种角色名,东北地区有“秧歌角色”的说法。秧歌中化装舞队有“高跷姐”、“拉花姐儿”、“花梆子”、“老扬高”、“伪火神”、“报子”、“花鼓子”、“拉药姐儿”、“花和尚”、“哑巴”和“膀姑”等各种角色。
这与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领队的“扬高”,其实就是维吾尔族所讲的“姎哥”,也就是汉族的“秧歌脚”或“秧歌角”。
扭秧歌

秧歌最早是以歌唱的 形式!!慢慢加上舞蹈,在 东北田间地头普遍.

小秧歌的简介
答:小秧歌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小秧歌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小...

秧歌是哪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答: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扭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行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并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秧歌表现形式 秧歌戏的...

秧歌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答: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蔽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

海城高跷的历史溯源
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

谁知道扭秧歌的来历及特点
答: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

太谷秧歌的发展简况
答:舞蹈动作也较简单,但却是歌中带舞,歌舞结合,这是太谷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踩街秧歌活动的时间较长,一直延到民国初年,才逐渐消失。 清乾隆六十年刊印的《霓裳续谱》云:“[秧歌]凤阳鼓、凤阳锣,凤阳姐儿们唱秧歌。”太鼓秧歌《打花鼓》中也有:“夫妻双双出府门,海走天涯唱秧歌。”唱凤阳花鼓艺人到了...

山东秧歌
答:“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又分丑伞和花...

东北秧歌的起源
答: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

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哪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 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胶州秧歌的风格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中小嫚、扇女、翠花三种典型女性人物形象的动态性格,可以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特征与风韵,加以归纳总结出“扭、拧、碾、抻、韧”五个元素的动律特点。体现胶州秧歌坚韧、挺拔、舒展的视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