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

作者&投稿:姜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导语:《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范文【1】

社会的黑暗,士人的悲哀,全都在这里,读完这本书,心里还是很受震撼的,《儒林外史》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其中有为中进士喜极而疯的范进,有大家公认的头号吝啬鬼的严监生,有戴方巾扮秀才被打的王义安,有成日坑蒙拐骗的读书人牛溥,有因考进士37年不中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倪老爹,有逃婚失败的沈琼枝,有万里寻亲的郭孝子,有路见不平的`萧云仙,有八十岁中状元的梁灏,还有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

起初在人们眼中的大孝子、大好人匡超人,渐渐被权钱利益蒙蔽了双眼:豪侠杜少俊轻财重义,仗义疏财,但被一个个所谓的好友欺骗,加上不善经营,曾经的富可敌国最终也挥霍一空;女儿要守节寻死,王玉辉不加劝说反倒大赞死的好......

当时的社会,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考科举,其他一切均被看作是歪门邪道,庄征君直接被天子征召为辅弼,马纯上修学道进京讨功名被世人认为是异路功名:当时的文人多寒酸但傲骨,会写篇文章,写手好字就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当时还有一批文人好结交雅士,杜少卿,马纯上、蘧駪夫、季苇萧、季恬逸、卢华士、庄征君、诸葛佑、虞博士鲍延庭、武书.....全是当时社会上名流,齐聚南京,这些文人墨客成日纵情山水,摆酒设宴,吟诗作对,全不谈功名利禄之事,曾经一齐主祭泰伯祠轰动一时,羡煞多少后人,只是后来老的老了,死的死了,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出户的,花坛酒社,再没有那些才俊之人,让人顿生伤感之情。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讽刺类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文人政客的平生遭遇为主,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把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要发出“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天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范文【2】

小说中所描写的士林人物形形色色,除了周进、范进这一类型外,有张静斋、严贡生那样卑劣的乡绅,有王太守、汤知县那样贪暴的官员,有王玉辉那样被封建道德扭曲了人性的穷秀才,有马二先生那样对八股文津津乐道而完全失去对于美的感受力的迂儒,有一大群像景兰江、赵雪斋之类面目各异而大抵是奔走于官绅富豪之门的斗方名士,也有像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及杜慎卿那样的贵公子,喜欢弄些“礼贤下士”或自命风雅的名堂,其实只是因为活得无聊……。这些人物并不能简单地一概归之为“反面角色”,但他们都从不同意义、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读书人中普遍存在的极端空虚的精神状况,从而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萎靡状态。他们熙熙攘攘奔走于尘世,然而他们的生命是无根蒂的。在这些人物中,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反映出科举对士林文化修养的破坏;像上至某“大学士太保公”借口“祖宗法度”以徇私,下至穷秀才王德、王仁标榜“伦理纲常”而取利,则反映出士林人物在道义原则上的虚伪性。《儒林外史》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材的摧毁和它自身因此而丧失生机。

《儒林外史》中也有一部分为作者所肯定所赞颂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一类是市井小民(其中包括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而他们又有共同之处,即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前者不为功名富贵所驱,后者与之绝缘。这一部分人物刻画得不是很成功。书中的杜少卿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对当时被定于一尊的朱熹的经解表示大胆的怀疑,在南京游清凉山时,他一手携着妻子,一手拿着金杯,一边走一边大笑,使路旁游人都“不敢仰视”,他的身上带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但这只是表现出一种生活态度,真正代表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则是庄绍光、迟衡山、虞博士等“真儒”。在作者看来,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原始儒学精神可以重建合理合情的社会价值。但这是一种观念化的、缺乏真实生活基础的愿望,因此他笔下的“真儒”们成了一种贤人政治的符号,性格显得单调而苍白。作为全书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的场面,也貌似肃穆庄重,实际是腐气腾腾。写普通市井人物如牛老爹、卜老爹等时,作者往往把下层社会的忠厚本分视为美德;而所谓“市井奇人”,其实是隐士情调的化身。这表明尽管作者观察社会弊病的眼光冷峻而深刻,但对于如何纠正这些弊病,他实在有些茫然。由于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迷信,他难以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找到社会变革的方向。



~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及感悟5篇
答: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及感悟1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答:儒林外史读后感1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

《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
答:《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范文【1】社会的黑暗,士人的悲哀,全都在这里,读完这本书,心里还是很受震撼的,《儒林外史》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其中有为中进士喜极而疯的范进,有大家公认的头号吝啬鬼的严监生,有戴方巾扮秀才被打的王义安,有成日坑蒙拐骗的读书人牛溥,有因考进士37...

2021年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600字作文
答: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2021年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600字作文相关文章: ★ 2021年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 ★ 2021初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 2021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600字 ★ 2021儒林外史中学生读后感五篇 ★ 2021年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700字 ★ 2021儒林外史学生...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作文初中
答: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3 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作文五篇
答:《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范文10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两篇500字600字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1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想5篇
答:中学生《儒林外史》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00字6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感想1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对制度造成的人性畸变的精准刻画而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科举制度,打破了官僚阶层的世袭状况...

儒林外史读后感
答:【篇一:儒林外史读后感】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答:《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 暑期,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儒林外史》,这本书与我以前读过的小说不同,其他的小说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一般全书只有一个大故事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许多个小故事组成,而中心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 我在细细...

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
答: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一) 《儒林外史》是我国知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触为读者再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