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出过哪些六首状元,他们中谁最厉害?

作者&投稿:厉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从开创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诞生了700多位(一说500多位)状元。然而在这里面,六首状元仅有两位。

何为“六首状元”?简单来说,就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统统取得第一名的人,就是“六首状元”。在几百位状元中,就只有两人做到了这一点,一位是明朝的黄观,一位是清朝的钱棨。那么他们之中,又是谁更厉害些呢?

史上第一位“六首状元”,黄观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是今安徽池州人。洪武二十三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

这里要说一下,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凡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统称)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便可被选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类人被称为贡生。黄观在县试、府试、院试皆取得第一,俗称“小三元”,自然就能入国子监读书。

同年,黄观去参加了乡试,取得解元。第二年,他去参加了会试,再次夺魁。紧接着是殿试,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最终黄观被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就这样,他又成为“大三元”。整个科举下来,他便是“六首状元”,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中状元之后,授翰林院修撰一职。五年之后,他便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在明朝这是正三品的官职,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赏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黄观又任右侍中,获得参与重要国事奏议的资格。

清朝唯一“六首状元”,钱棨

钱棨是江苏长洲人,出自书香门第,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学问的读书人,曾祖父更是顺治时期的进士,曾参与过《明史》的纂修。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钱棨从小就十分刻苦读书。

乾隆三十一年,钱棨考中生员,也就是秀才,而且还是第一。乾隆四十四年,钱棨参加乡试,取得解元。接着会试、殿试均拔得头筹,被乾隆钦点为状元。就这样,他便成为清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者,也是清朝唯一的“六首状元”。

据说最开始,主考官是将他的试卷,放在第十名的位置。当时的乾隆皇帝已经70岁了,就在感叹自己还没见证过“三元及第”的人出现。主考官一听,想起钱棨之前连中解元、会元,离三元及第就差一步了,于是将他试卷拿给乾隆看。乾隆看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学,这才将他钦点为状元,后来还亲自写了一首《御制三元诗》庆贺“钱三元”的出现。

谁更厉害

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六首状元”,结果就出现在离我们较近的明清时期,那么这两位状元,又是谁更厉害些呢?

仅仅从考试方面来说,那绝对是黄观更厉害一些,为什么呢?黄观在接连取得县试、府试、院试第一以后,随即就进入国子监学习。同年便参加了乡试,第二年就去了会试、殿试,一路披荆斩棘,接连取得解元、会元、状元,中间没有落榜过一次。

也就是说,黄观的六个“第一”,是他一气呵成的,从未试过落榜的滋味。他考中状元的时候,仅仅才27岁。

而钱棨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早年参加童试的时候,就屡次落榜。不过他屡败屡战,终于在32岁那年,成为长洲县秀才的案首。接着他去参加乡试,又是经历了六次落榜。

好在他没有心灰意冷,仍然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毅力,成为了乾隆钦点的状元。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47岁了。所以从考试角度来说,黄观自然要更胜一筹,毕竟他是“连中六元”。

最终结局

不过从结局比起来,钱棨就要比黄观好很多了,我们先来说钱棨的结局。

众所周知,乾隆朝的宠臣是和珅,钱棨作为清朝第一个“三元及第”之人,和珅便很想将其拉到自己的队伍中。然而钱棨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最看不惯和珅这样的贪官,于是就拒绝了。

和珅拉拢不成,便怀恨在心,在他的诬陷下,钱棨被乾隆罢官留任。虽然得以留任,但有和珅在,钱棨始终没能再次得到重用。直到嘉庆即位,和珅倒台后,钱棨才再次得到重用。嘉庆四年,钱棨卒于任上,享年65岁,也是善终了。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的“三元坊”,就是乾隆为钱棨而建的。

至于黄观,他在洪武朝、建文朝都十分受重用,而且他也是忠于建文帝的。我想大家可能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黄观对于燕王朱棣自恃皇叔,对建文帝态度傲慢感到极其不满,甚至还当众顶撞过朱棣。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就将黄观列入“奸臣”名单中。不过当时的黄观并不在京城,而是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他得知大势已去后,便选择投江自尽了。

即便如此,朱棣还是没有放过他。朱棣下令将其诛九族,他的朋友也都惨遭监禁,受牵连多达上百人。不仅如此,朱棣还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剥去其状元名号。

由于黄观是投江自尽,所以连具尸首都找不到,大家也只有为他建立衣冠冢。直到万历二十四年,明神宗才为黄观昭雪,补谥“文贞”。



~

内阁首辅商辂简介:明朝近三百年科举中第二个三元及第
答:在正统十年(1445年)的科举考试中,商辂于会试、殿试皆为第一名。终得明一代近三百年间,在科举、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的(三元及第,指同时得到解元、会元、状元),除黄观外仅有商辂一人罢了(黄观被明成祖除名,因此 又说商辂是明朝唯一“三元及第”)。连中三元后,商辂被任职为翰林院修撰,没多久...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哪些内容
答: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有趣事,常有百岁老人参加科举考试,也有特招
答:「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答: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中国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总共出了多少状元?
答: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 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

清代300年山西唯一的榜眼《王庚荣》这人人的详细资料啊!
答:王庚荣(1841-1895),字向甫,号春舫、午樵,山西朔州人。光绪二年丙子科榜眼。授编修,升御史。曾弹劾中法战争中不战而退之官员。光绪11年,任江西副考官,后任广西洵州知府。辞官后,主讲太谷山书院。工诗文,笔法坚切庄严,著有《清代翰林传略》(390页)等 整个清代将近300年,殿试112科,...

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出过哪些六首状元,他们中谁最厉害?
答:钱棨是江苏长洲人,出自书香门第,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学问的读书人,曾祖父更是顺治时期的进士,曾参与过《明史》的纂修。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钱棨从小就十分刻苦读书。乾隆三十一年,钱棨考中生员,也就是秀才,而且还是第一。乾隆四十四年,钱棨参加乡试,取得解元。接着会试、殿试均拔得头筹,被乾隆...

金榜题名,古代有哪些名人参加过科举考试?
答:1、王维 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崇为“南宋绘画之祖”,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

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
答:1、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2、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

在古代科举取士时期,状元之中出现过哪些第一流人物?
答:古代科举取士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成熟于宋朝,直到清朝光绪31年为止,前后一共存在1200余年。我们经常从影视剧中看到“连中三元”的说法,其中便有状元,这“三元”分别对应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以及殿试第一名状元。能够状元及第都是当时的第一流人才了,因为一个状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