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歌曲可分为哪几类体裁,其特征及功能是什么? 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与西方歌剧有何区别?

作者&投稿:种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常见的是咏唱神话、历史、传说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儿歌及在各种仪式上演唱的仪式歌。

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婚嫁喜庆的日子,或是新房建成的夜晚,许多民族都有演唱叙事歌的传统。叙事歌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也有对虽和一领众和的。叙事歌的曲调一般都很短小,为单句体或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起伏不太大,音域也不太宽,词曲结合紧密,曲调配合着语言声调的仰扬顿挫,具有吟诵性。叙长歌的歌词篇幅较长,少则十多段,多则几十万行。因需用很长时间才能唱完,故大多用自然的嗓音来演唱。

叙事歌可分为史诗歌和传说歌两类,史诗歌中又包括创世史诗歌和英雄史诗歌;传说歌则多取材于民族迁徒的史实、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业绩和爱情的悲剧等。叙事歌以讲述生动曲折的故事为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叙事歌对于没有文字或虽有文字但不普及的少数民族来说,远远的超过了艺术欣赏的意义。通过叙事歌,祖先创业的艰辛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形象地展示在子孙面前,它使本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心理意识等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培育子孙后代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和自信。许多叙事歌实际上成了维护民族精神的纽带。

史诗歌可分为神话史诗歌和英雄史诗歌两种。神话史诗歌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是各民族先民对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幼稚的解释,也是他们征服神秘莫测的自然力的愿望和力量的象征。其内容多为如何开天辟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动植物的形成、人类及民族的起源、遭受洪水劫难之后兄妹成婚繁衍后代,以及人类始祖和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神话史诗歌目前多流行在我国西南地区,代表性的作品有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瑶族的《密洛陀》,苗族的《古诗》,哈尼族的《奥色密色》,拉祜族的《牡帕密帕》和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等。英雄史诗歌又叫勇士歌,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追述他的战斗业绩,结构宏传,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勇士歌形成的年代比神话史诗歌要晚得多,一般认为,它产生于氏族制度已濒临瓦解,部落联盟或国家已经出现的时代。那时,人们幻想的不再是开天辟地,自然界和人如何被创造出来,而更关心本氏族、本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勇士歌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勇士歌目前多流行在我国北方,代表性的作品有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长、规模最宏伟的英雄史诗歌。据不完全统计,约三十余卷,一百数十万行,一千多万字。它不仅卷帙浩翰、场景壮丽,色彩灿绚,形象鲜明,而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音乐宝库中放射着异彩的一颗明珠。

叙事歌中的传说歌,歌词篇幅一般也都比较长大、但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已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说歌的产生和杰出歌手的演唱活动紧密地联系着,因为它有固定的情节,复杂的结构,相对稳定的人物形象,所以只有一些杰出的歌手才可能保存和传唱。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说歌,虽然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反映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如傣族的《凯诺和凯刚》、《召树屯》等。(2)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压迫的斗争。如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回族的《马五和尕豆》等。(3)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及讲述有关民族的历史。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裕固族的《西志哈志》和苗族的《张秀眉之歌》等。

情歌是各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多采的部分。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民族唱情歌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草原、森林、山野里或在劳动中唱的,多为即兴演唱的单声部的抒情短歌,有男女对唱,也有独唱。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对恋人的爱慕思念等。这种类型在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因为北方各民族的婚姻状态旧时多为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在婚前的社交活动也不自由。另一类是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里,或是专门唱情歌的节日、歌会上唱的。大都由男女对唱,篇幅较长,细腻生动地表达出爱情的试探、相思的缠绵、离别的凄婉以及恋爱过程中种种复杂的感情。此类情歌,广泛地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常常既唱爱情,也显示了歌手的智慧和才能。除单声部民歌外,有许多多声部的作品。这种类型的情歌在西南地区比较普遍,因为那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习俗上允许男女青年婚前进行广泛而自由的社交活动,为产生和保存这种情歌创造了条件。

彝族尼苏人的“曲子”是第二种类型情歌的代表。“曲子”由“构腔”、“正曲子”、“白活”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包括许多小的部分,在曲式上已成为篇幅长大的套曲形式。“曲了”的演唱形式多样,独唱与齐唱相交替,桠腔与独唱相结合,在演唱方法上,真假声交替使用,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曲子”的旋律既有抒情性的音调,又有叙述性的部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劳动歌曲是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民歌,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的和个体劳动中演唱的两种类型。在集体劳中演唱的劳动歌曲,多为一领众和或齐唱,结构比较短小,节奏规整有力,音域较窄、曲调铿锵。在劳动中不仅起着统一劳动动作的组织作用,也能起到调剂精神、鼓舞热情、除解疲劳的效果。这种类型的劳动歌曲,在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中比较常见,如藏族的《打麦歌》、瑶族的《拉木歌》、景颇族的《舂米歌》等。在个体劳动中演唱的劳动歌曲,因为一般不配合劳动的动作,故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稍自由。这类劳动歌曲主要流行在北方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中,如裕固族的《奶幼畜歌》、东乡族的《赶毛驴歌》等。

儿歌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催眠曲,一类是儿童游戏歌。旧时,少数民族地区多无学校,也无任何文化教育设施,孩子们从小聆听催眠曲,大一点之后,又在游戏中学习儿歌,他们从这些儿歌中,认识事物,学到知识。儿歌的旋律一般都比较单纯朴素,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内容有儿童特点,故能代代相传。催眠歌是为婴儿吟唱的,速度较慢,柔和动听,音调一般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且比较古老,如满族的《摇篮曲》、维吾尔族的《咪,巴拉姆》等。儿童游戏歌节奏比较整齐,常配合游戏的动作,曲调活泼健康,如锡伯族的《小青蛙》、藏族的《小鹿》、佤族的《小鸟飞呀飞》等。

仪式歌是各少数民族民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形式,它是在举行祭祀、庆典、婚丧等仪式时唱的一种有固定套式和内容的歌。仪式歌与各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和风俗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分为祭祀歌和礼仪歌两大类别。

古代,各民族的祖先都有过一段相信“万物有灵”的时期,经历过多神崇拜的历史阶段。为了乞求自然的恩赐,发展生产,人们曾向大自然呼吁、诅咒、祈祷,配合这些活动而演唱的歌曲,便是最早的祭祀歌。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形成和固定,祭祀歌也就定形并代代流传下来,祭祀歌一开始就和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信仰的宗教不同,崇拜的鬼神各异,各少数民族的宗教祭祀歌也非常丰富,不仅有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灵魂的歌,还有祭山川、树木、道路、船只、鱼类、牲畜、农作物及生产工具的歌。人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祭祀歌从它特有的角度记录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某个侧面,是研究各民族思想发展、宗教观念、道德心理和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祭祀歌无疑会逐渐失去它过去的意义,而作为各民族精神文化的财富被保存下来。

与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礼仪有密切联系的歌被称为礼仪歌。这部分民歌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的民间风俗礼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不合理事物的诅咒,是研究人民思想、社会习惯、家庭发展历史的珍贵材料。各少数民族的世俗礼仪歌内容十分广泛,有“贺生歌”、“成年歌”、“婚礼歌”、“丧葬歌”、“迎宾待客歌”、“贺新房歌”、“酒歌”、“茶歌”等。可以说,凡是有礼俗形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没有歌。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婚礼歌”、“丧葬歌”和“酒歌”。

“婚礼歌”在各民族的礼仪歌中最为丰富多采,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各地区各民族不同。如果说内容方面有类似之处,那就是娘家要表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嘱咐姑娘成家以后要勤俭持家、孝顺公婆等;婆家则祝贺新婚夫妇和睦相处,生活美满之类。各民族的婚礼歌都是成套的,如藏族新娘离开娘家时唱“出嫁歌”辞别父母兄弟、嫂嫂,妹妹。男方迎接女方送亲宾客唱“迎宾歌”,欢迎新娘及其亲友到来。接下来男女双方唱“乐宾歌”,以示对参加婚礼的宾客热烈欢迎。女方送嫁人回娘家时,男方则唱“送宾歌”表示欢送。哈萨克族的婚礼歌一般由八首歌组成,首先由一名歌手唱“婚礼起始歌”通报婚礼程序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并代表客人向主人表示祝贺,然后由伴郎唱“接亲调”,说明女大当嫁的道理。男方接亲的小伙子们和女方的姑娘、媳妇们对唱“加尔、加尔”,男方向新娘描述婚后生活的美好,女方则多叙说离家的痛苦。新娘在离家前在父母面前唱“哭嫁歌”,强烈地控诉买卖婚姻的罪恶,唱出个人的悲伤心情。唱完“哭嫁歌”后,新娘演唱“告别歌”和家庭成员及乡亲四邻逐一告别。作为对“告别歌”的回答,通常由一位男性长者出面演唱“劝嫁歌”。新娘到婆家后,举行揭面纱仪式,此时由歌者唱“揭面纱歌”,劝导新娘怎样恪守妇道,并介绍婆家的亲戚朋友以及部族祖传的规距。“新娘歌”则是新娘在婆家进行自我介绍的歌曲,接在“揭面纱歌”之后演唱。

丧葬歌是和葬礼有关的仪式歌曲。内容有对死者的悼念,对亲属的安慰、指引亡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安息等。由于各民族的习俗不同丧葬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可分为报丧歌、吊唁歌和挽歌三种类型。报丧歌是向死者的亲友或乡邻报丧时唱的歌,许多民族在报丧时,有不能直述其事的习惯,而要委婉含蓄地把事情讲明白,使听者不至于感到突然。语言的含蓄、委婉及比喻的贴切,是这类歌曲的重要特色。报丧歌在曲调方面多带有浓厚的说唱性质,辅以下行的悲哀音调。吊唁歌同报丧歌相联系,歌唱的目的是对死者的亲友表示慰问。挽歌主要在哀悼死者时演唱,分首领挽歌和家属挽歌两种。首领挽歌用来哀悼部落首领,以及其他有地位、受尊重的人。歌中经常叙述死者生平的业绩,哀悼他的死给部落或村寨带来的损失,这种挽歌大多由全村、全部落的人齐唱。家属挽歌多由死者的家眷演唱,速度一般很慢,表达了失去亲人的悲恸之情。

“酒歌”是喜庆宴席上喝酒、敬酒时唱的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的酒歌,这些歌曲一般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流露出亲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感情。敬酒歌在许多民族中根据敬酒人和被敬酒人的身分不同而各异,从而形成了繁多的种类和丰富的曲调。

各民族民歌体裁不同,进行体裁分类时所依据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如俄罗斯族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根据声部的多寡把民歌分为多声部和单声部两大类;蒙古族民歌依据节拍形式分为散板的长调和有板的短调;裕固族民歌根据歌词有韵与否分为“耶尔”和“非耶尔”;哈萨克民歌根据曲调的性质分为“月伦”和“安”。朝鲜族则根据每首民歌最初产生的地理环境,分为“西道”、“南道”、“中部”民谣三类。同时,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两种以上的体裁分类方法。如蒙古族民歌除按节拍分类外,还可以按演唱的场合分为“图林道”和“育林道”两类。“图林道”是在庄重严肃的场合所唱的酒歌和宗教仪式歌等:“育林道”包括讽喻歌、情歌等日常演唱的民歌。裕固族民歌也可以按演唱的场合分为牧歌、情歌、酒歌、劳动歌等不同的类别。朝鲜族民歌除按地域分类外,还可以按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民谣、抒情民谣,叙事民谣和风俗民谣等类别。

汉族的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间音乐可以分为如下六个类别:
1、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2、歌舞音乐
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少数民族的歌舞更是多样,如:蒙古族有安代舞、鄂尔多斯舞,朝鲜族有农乐舞、维吾尔族有乃赛姆、多朗舞,藏族有果谐、弦子、堆谐、囊玛,瑶族有长鼓舞,苗族有芦笙舞,侗族结合;曲调明朗活跃,旋律线条较为朴直,棱角鲜明;节拍规整,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动作性;结构更为匀称,多对称曲式等。

3、说唱音乐
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4、戏曲音乐
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协调舞台节奏。
5、民族器乐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乐种如按其演奏形式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两大类,即:(1)独奏音乐,包括管乐器独奏、拉弦乐器独奏、弹弦乐器独奏、打击乐器独奏和其他乐器独奏;(2)合奏音乐,包括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中国民族器乐具有与声乐紧相关联、与习俗密切结合、注重旋律的横向发挥和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等特点。
6、综合性乐种
兼具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四种类型于一身的综合性乐种。
扩展资料:
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民间音乐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音乐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不同。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也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且受庄婵影响较大,追求神话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等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于单音音乐体系,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

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音乐需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达意境,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中国音乐大多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虽然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现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既不能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地推崇标榜中国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先进艺术成果。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中心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西方音乐的中心论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正确的、没有过时的。西方音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音乐,有许多值得我国音乐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只是模仿西方音乐的架构,还要抓住其精髓。中西方音乐应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达到两者的共同发展。

民族民间歌曲可分为哪几类体裁,其特征及功能是什么?
答:叙长歌的歌词篇幅较长,少则十多段,多则几十万行。因需用很长时间才能唱完,故大多用自然的嗓音来演唱。叙事歌可分为史诗歌和传说歌两类,史诗歌中又包括创世史诗歌和英雄史诗歌;传说歌则多取材于民族迁徒的史实、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业绩和爱情的悲剧等。叙事歌以讲述生动曲折的故事为主,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

民歌的分类和各自的特征?
答:2、劳动号子 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众合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3、稻区‌“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

民歌的体裁一般可以分为哪三类民歌的体裁有几类
答:1、民歌分为小调、山歌、号子三种体裁类型。2、小调分为歌舞性小调和地方性小调。3、山歌常常为田秧山歌、放牧山歌和普通山歌。4、而号子一般是劳动号子,包括渔船号子、搬运号子和农事号子等。5、民歌是指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

民歌的体裁一般可以分为哪三类?
答: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民歌是每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传统歌曲,现在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

民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什么三大类?
答:民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1、号子:(也称之为劳动号子)号子具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歌曲节奏与劳动节奏统一,旋律节奏固定,一般演唱时为领者即兴,和者衬词的形式。号子从歌词题材上分为农事号子、工程号子、林业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与作坊号子。2、山歌: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

蒙古族民歌分为哪两大类
答: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

中国民歌大致分为几类?都有什么?
答:中国民歌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

什么是民歌?分为那三类?每个类别的特点是什么?每个类别分别举出5首例 ...
答:1. 民歌的定义和分类 民歌,原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没有明确的作者,而是通过口头传播流传至今。现代意义上的民歌,主要指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表达纯朴生活感受的歌曲。中国民歌的分类方法多样,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号子包括搬运号子、...

民歌体裁有哪些?
答:2、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等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

蒙古民歌分为哪几类体裁?
答: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1、短调特点: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它们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具有曲调简洁、装饰性强、旋律线起伏小、叙事性强等特点。节奏规范多采用单节奏,曲调多为对称的长方形结构。除了大量的上下词组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