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述徐家的新希望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投稿:丁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说开篇直达十年前的场景,当下“我”和福贵的境况却不得而知,像是凭空消失,而作者为何不提及说明,引人遐想。

故事讲完了,徐家人只剩下年迈的福贵,而那也是十年前的事。十年中,福贵可能已经离世、也可能继续活着,“我”在得知福贵的故事之后可能活得更好、可能过得更糟糕,作者留下了空白。所以从意识层面来讲,现在的两个“我”过得怎么样,《活着》并未说明,读者无从追寻这些消失的人。

《活着》通过两个“我”的回忆展开,文化工作者的“我”十年前在田间遇到老人徐福贵(故事叙述中的另一个“我”),福贵向“我”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四十多年来的故事,如同在田间开展的一场精神分析,“我”是分析师,福贵是案主;文化工作者的“我”作为分析师是聆听者,每到情节的关键点,总会出现,对案主福贵的讲述做出回应和分析。

弗洛伊德指出:“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时,除医生同病人谈话之外,别无其他。病人说出他的以往经验,目前的印象,诉苦,并表示他的愿望和情绪。医生只有静听,设法引导病人的思路”。福贵向“我”进行了五回讲述,每回都有死亡:第一回,福贵讲述了自己从纨绔子弟到气死父亲、一贫如洗、怀孕的妻子被丈人接走的故事,福贵绘声绘色、和盘托出,“只要我想知道的,他都愿意展示”。

第二回,儿子有庆出生,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被国民党部队抓去拉大炮,在被解放军释放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因高烧变成了聋哑人,龙二被枪决。“我”一直在树荫里坐到夕阳西下,没有离开,聆听着福贵的讲述。

第三回,为了儿子有庆读书,将聋哑女儿送给了别人;有庆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我”请福贵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福贵因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出了喜悦之情”。

第四回,女儿凤霞与偏头万二喜结婚,春生上吊自杀,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而死;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去世。“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第五回,女婿二喜在工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跟随福贵回到农村却被豆子撑死。通过这五回讲述,福贵回顾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让“我”难忘。

为什么《活着》要采取这种对话、咨询的方式来展开呢?余华认为:“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余华解释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理由,但为什么要使用双重第一人称叙述?

福贵虽曾享受荣华,却“从小就不可救药”,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完完全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徐家落魄、复兴梦也破灭,活着的福贵,既是受罚者,也是见证者,按照福贵的人设,无法将自己的人生书写、传承,而通过对话的方式,徐家的故事得到传播、流传,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我”成为记录者、传播者。徐家的故事,在无后代的情况下,出现新的希望。

这种新的希望,是徐家故事的铭记,“福贵精神”的传承。“福贵精神”,即在苦难面前,不放弃不反抗,处理好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福贵是属于承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分离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的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

如果福贵在赌博破产、被抓壮丁、失去妻子儿女等任何一个事故面前,放弃了、自杀了、死了,那么也不会有后来田间的故事;如果在还是少爷的时候,福贵赌博不认账,进行了反抗,可能走上了龙二被枪杀的道路。

因此,现在的福贵和“我”过得怎么样,是否仍活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福贵精神”的传承。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忍受中活着,在挣扎中活着,正是“福贵精神”的意义,“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异常苍白,任何绝望和郁闷都变得无比怯懦”。

与阿Q精神胜利法相比,“福贵精神”的不放弃不反抗,在时代里挣扎,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在苦难面前,“福贵精神”表达的“不是一种抗争的姿态,而是一种忍受、忍耐的状态”,充满了幸福充满了欢乐。

福贵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却处理好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将“惩罚”式的人生,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徐家落魄了、不可能再复兴了,作为地主阶级的福贵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作为“福贵精神”,却得到了永存。在苦难面前,“福贵们”不放弃不反抗,挣扎着,也会幸福。



新的希望是向死而生无畏苦难,生活才有新希望,苦难是人生的开始,是世事无常的。

我觉得徐家新的希望就是徐福贵最后活着的信念,也就是他活着的意义,仅用剩余零钱买了一头老牛继续耕作,让我们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与命运抗争,而是要学会释然坦然的接受一切,因为人的理想与现实总会有差距,生活能够带给我们喜悦,同样能够带来心酸。

这是一个复兴的梦,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力量,代表着希望,非常的平淡有力量。

~

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述徐家的新希望是什么样的呢?
答:福贵虽曾享受荣华,却“从小就不可救药”,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完完全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徐家落魄、复兴梦也破灭,活着的福贵,既是受罚者,也是见证者,按照福贵的人设,无法将自己的人生书写、传承,而通过对话的方式,徐家的故事得到传播、流传,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我”成为记录者、传播者。徐家...

余华小说《活着》中徐家的落魄史是什么样的呢?
答:”福贵苦难的一生,是自作自受,见证了徐家的落魄,活着的福贵也是徐家对他这个“败家子”“孽子”的惩罚。余华在《活着》自序中指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贵之所以活着,是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于是他就活着。因此,意识层面上,福贵是为活着本身而活,...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对徐富贵悲剧形象的描述都有什么要素呢?_百度...
答:在《活着》的小说中,余华想要阐述的是,死亡属于世界中最真实的存在,也是人们心灵中的隐痛,人们因为和死亡相互抗争,获取尊严。余华在小说中主要采用嬉笑怒骂的写法,描绘徐富贵人生初期阶段的纨绔子弟生活,讽刺、批判性地叙述了徐富贵的荒诞行为。在小说中徐富贵一夜之间从富家子弟变成了穷小子,也成为...

余华作家的小说《活着》中徐家的复兴梦是什么样的呢?
答:眼看着徐家拼死拼活地要过好日子,但作者潜意识中不能让徐家复兴,不能让地主阶级再过上好日子,只能苟且,不苟且、则消失,所以有庆死了、凤霞死了、苦跟死了,连拼命挣钱还账的二喜也死了,“福贵的亲人不死光,余华是不会停的”。小说中动物的命运也预示着徐家复兴之路的坎坷,有庆的羊被充公...

余华《活着》中徐富贵悲剧形象是如何去塑造的呢?
答:在《活着》的这部小说中,徐富贵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生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青年阶段他更是吃喝嫖赌无所不作,不愿意帮助自己的父亲打理家业。徐富贵甚至因为自己赌博成瘾,将自己的家业全部输光,导致其从富家公子变成了底层社会的人民。并且父母也因为徐富贵不孝顺,相继因病去世,可以发现,徐富贵...

请问《活着》小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活着》中徐富贵形象的现实意义
答: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主人公徐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展现了人类灵魂深处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的生存欲望,传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福贵一生经历了从任性纨绔的富家子弟到贫穷苦难的孤寡老人的巨大变化,目睹了所有亲人死于自己面前的残酷现实...

《活着》人物解读:徐有庆之死!
答:小时候待在老家,那时候电脑,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我每天的事情都是写完作业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印象最深的也没有几部剧,更别提其中的电视情节了。唯有一个情节记忆犹深,那便是出自余华小说《活着》后期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福贵》一个情节,徐有庆之死!有庆的死亡太过于出人意料,他不似爷爷...

余华的《活着》里讲了什么?
答: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用五分钟的时间带你读完《活着》,领略活着的意义。 1 在田间与老人相遇 年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去民间收集民谣的青年,在田间偶遇了一名叫福贵的老人。 我坐在田地边的一颗茂盛的树下,听这个老人讲述了关于他的一生的故事。 2贫穷或富贵无...

余华的《活着》中,福贵的父亲死前的话有什么含义?
答:《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因为年少放荡好赌而破败家业,气死父亲,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