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涂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诗句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要有广度,要深入探究,要仔细思考,要有明确的判断力,最后还要切实地去实践。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五个步骤:

1. "博学之" - 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审问之" - 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地询问,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3. "慎思之"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重要部分,要谨慎、深入地思考。

4. "明辨之" - 要明确地区分真假、是非、善恶,有清晰明确的判断力。

5. "笃行之" - 学习不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实践。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切实地执行。

二、诗句出处

     1、【出处】

这句话出自子思的《中庸》。《中庸》是一篇儒家经典,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它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中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2、【原文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3、【节选译文】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切实地执行。不要假装学习,学习而不努力,不要放弃学习;不要装作不懂,不懂而不问,不要放弃问题;不要随便思考,思考而不深入,不要放弃思考;不要随便分辨,分辨而不清楚,不要放弃分辨;不要随便执行,执行而不认真,不要放弃执行。别人学一次就能学会,自己学就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学会,自己学就要学一千次。

     4、【节选赏析】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五个步骤,要求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明确的判断力、切实地执行,并且要勤奋努力,不断重复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表明了假装学习、放弃问题、随便思考、随便分辨、随便执行的危害,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学习,不要轻易放弃。这是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指导,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三、使用场景

这句话可以在各种学习、教育、培训等场合使用,用于各种需要强调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情况,提醒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切实践行。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场景:

1.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时采用这句话,强调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切实践行。

2. 在企业培训中,可以使用这句话来指导员工学习业务知识,要求他们博学多闻,仔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切实执行。

3. 在自我提升方面这句话也可以作为自我激励的格言,鼓励自己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究,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切实践行。

四、相关拓展

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一样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明确分辨,切实践行的名言名句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 华罗庚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6. 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 谚语

7.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 李世民



意思: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出处:

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深入理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

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执行。这句话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格言。它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问、思考、分辨和执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标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生活的智慧

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我们常常遭遇困惑与挑战,仿佛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迷宫。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正是古人的智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给我们指明的道路。

“博学之”,意味着我们应该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探索。生活就像一片广袤的海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其中自由翱翔。每一本书、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航道。

“审问之”,则是要有探究到底的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我们都需要仔细审视,探究其本质。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慎思之”,意味着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周全。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轨迹,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地考虑每一个问题,谨慎地权衡利弊。

“明辨之”,是指在决策时要有清晰明确的标准。生活中的对与错、好与坏,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只有明确我们的标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笃行之”,这是前四者的落脚点,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我们要坚定地执行我们的决策,即使面对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只有真正执行,才能将前面的努力化为现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对挑战的智慧之道。让我们以此为指引,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

...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答:【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阶段的理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D项正确。A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答:意思: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出处: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答: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出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是什么意思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要学会周全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断力,并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句话描述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博学之审问之的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答: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一样强调了学习、思考、实践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明确分辨,切实践行的名言名句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什么?
答: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什么?
答:意思: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出处: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什么?
答: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
答: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哪里
答: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