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与道德:分离还是结合】道德与法律论文2000字

作者&投稿:魏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摘 要】富勒与哈特针对“法律与道德分离与结合”展开辩论。哈特为实证主义分离主张辩护,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可分的,并将“分离说”的内涵作了更为具体表述。而富勒则从法律秩序的道德基础和法律自身的道德性出发强调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
  【关键词】法律;道德;富勒;新自然法学派
  美国法学家富勒(Lon L·Full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学术生涯的代表作《法律的道德性》中,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了讨论。这本书同时也是富勒与哈特学术论战的产物。富勒与哈特针对“法律与道德是分离还是结合”展开辩论。哈特为实证主义的分离主张辩护,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可分的。而富勒则从法律秩序的道德基础和法律自身的道德性出发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不可分。为反驳当时实证法学的学术观点——“道德与法律的分离”富勒写就了本书。从书中“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对涉及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现有文献不满而展开”就可看出作者写作本书的出发点。
  富勒是通过证明“法律与制定法律的目的性不可分”来论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性”这一观点的。富勒认为,如果仅仅知道一条规则,而不知道制定该规则的目的,此种情形下,我们就无法知道这条规则意味着什么,进而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只有清晰地了解被观察者的目的,我们才能了解其行为的涵义,进而理解行为人的行为本身。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对法律和道德的不可分性这一主张的证明,是从法律的目的性出发进而到法律的道德性。他的证明思路概括如下:立法者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制定出了法律。因为我们可以对立法者立法目的和动机进行道德上的评价,所以出于一定目的而被创制出的法律就具有了道德性。
  富勒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联系,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有与法律相联系。举例来说,接济穷这样的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这样的道德和法律有关吗?答案是没有。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富勒详细地对与法律相联系的道德进行了阐述。从层次上将道德划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前者对人们必须做到的提出了要求,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最低标准;而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人们可以达到的最好的、理想的程度的追求。前者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你不得不如何行为”或“你应当如何行为”;而后者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你最好怎样行为”。前者会对不遵守它的人施加惩罚或负面评价;而后者却不会因为人们没有能力达到它所要求的境界而施以惩罚。
  富勒对法律的道德的另一种分类是将其划分为法律的外在道德和法律的内在道德。前者关注法律的实质性目的,而后者关注程序性自然法;前者是传统自然法所信奉的一些价值理念,而后者是位于法律内部的价值体系,由一系列程序性法律原则构成。富勒认为,制定法律的活动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被归纳为:公开性、一般性、清晰与明确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定的一致性、稳定与持续、不溯及既往、不作相互矛盾的规定、不要求不可能之事。富勒认为,违反法律内在道德——即以上原则的法律违背了法的实质,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法。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自然法学界限的突破,是对自然法学超越性的发展。
  而关于法律的目的,富勒以一种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它们,富勒认为它们并不一定是好的或者是坏的。而富勒与哈特对法律的道德性展开思考与辩论的背景,是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二战中为**工作的司法工作者,在这场审判中为自己辩护,自己当时只是在适用**制定的法律进行司法审判。二战中,**采取法律的形式公然践踏公民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法律也会以追求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目标,产生恶法。关于法律的目的性,富勒仅表明其和与整个法条是无法分离的,如果将法律的目的与法律规则分开看,我们将无法辨别法律的规则构成的还是不是法律,而无论法律追求的目的是善还是恶。也就是说,富勒承认“恶法亦法”。
  掩卷沉思,富勒的观点是对传统自然法学的突破与发展。他的学术观点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有十五年。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步伐仍在继续迈进。我们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基本方略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我们所实施的法律本身的正当性,正义性等。而富勒对立法的目的的道德性的探讨,和对程序正义的强调,能使“忠于法律”的理想变得有意义,也才能真正地实现“忠于法律”的理想。
  参 考 文 献
  [1][美]富勒,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M].商务印书馆.2005
  [2]孙笑侠,麻鸣.法律与道德:分离后的结合——重温哈特与富勒的论战对我国法治的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刘维可.富勒思想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D].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10
  [4]李雪蕾.法律内在道德及其价值初探——解读富勒《法律的道德性》[D].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10
  [5]孙健.哈特“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内容”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10

~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道德包含法律。从规范的力度角度来讲,法律的规范力度要大于道德的规范力度。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区别如下:1、法律与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时间不同;2、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4、法律与道德的使用范围虽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5、法律与道德的外部约束力不同...

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
答:问题一:简述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 实证主义理论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道德因素不应包括在内,法律与道德是分离的,也就是法律上的实然法律,实际上是怎么样的法律.他们主要考证的是法律是否已经被制定,由谁制定.一般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定义法律.他们的主张就是“恶法亦法”. 非实证主义理论主...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区别及矛盾冲突
答: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

论述我国现在都是法制社会,为什么还要靠道德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_百度...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答: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

法和道德的关系
答:法和道德的关系如下:法律,主要靠政治暴力机构(国家机器)的强制作用,来贯彻和维持统治阶级现存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是硬的一套。道德,完全靠社会舆论来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排除了法律的暴力成分,实际上却是法律的助手并起着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是“软”的一套。两者的着力...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答:法律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调整方式,调整范围上也有着局限性,道德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律与道德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与其内容和特征是分不开的。单从其内容上讲,道德具有价值性。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这是...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答: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联系: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区别: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