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6.9:困而不学斯为下,志道好学方为上

作者&投稿:赧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为政者或社会成员),生来就明道义者最优;为学而后明道义者次之;遭遇困境才求学明义者又次之;遭遇困境也不求学明义,这种冥顽不灵之人是最差的。”

【注释】

“之”,依孔子的“学而知之”和“下学而上达”之言,此处当指“道义”。

“上”,最好的、优等的。如“上策”、“上选”。与“下”相对。此处应是指作为为政者或社会成员而言,而非指个人资质或阶层。

“学”,此处指学习儒家之道。

“次”,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

“困”,困境、危难。此处应指困于社会中的各种“不仁”,而非指困惑。

“民斯”,意指困而不学、冥顽不灵之人。“民”,此处应泛指人,而非指整个民众阶层。有人根据《说文解字》中“民,众萌也。萌犹懵懵无知儿也”的释义,认为此处的“民”当作“懵懂无知”解,亦通;“斯”,此、这个,指代“困而不学”者。

【评析】

人要“知”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知之”?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本章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清楚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对儒家而言,人要“知”的便是“道”。因此,知“道”明“义”乃是儒家为学的目标,孔子称之为“下学而上达”(参见《善读「论语」14.35》)。

儒家之“道”即是“仁”。“仁”是一种社会伦理,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安宁的关系,帮助人类建构趋向完美的社会性。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指出,“社会性”主要包括利他性、协作性以及高度的自觉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无一不与儒家之“仁”相合。因此,“仁”的实现,可以使个人精神充实快乐、心灵自在安宁,可以使国家有序运行、百姓安居乐业,可以使天下祥和太平、万物和谐并育。

人必须要先知“道”明“义”,然后才能行仁。若是人民,尤其是为政者不知“道”明“义”,天下就会陷入“无道”的状态,世间就会充斥各种“不仁”,人民就会为不仁所“困”而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要“知之”,要知“道”明“义”。

作为社会成员,尤其是为政者,生来就知“道”明“义”当然最优,故曰“生而知之者,上也”;有些人虽非“生而知之”,然而却非常好学,对于知“道”明“义”充满渴望并能主动自觉地为学。这类人虽比“生而知之者”略逊一筹,却也依然非常难得。孔子就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中有谁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才真正算得上是“好学”(参见《善读「论语」6.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而只是“学而知之”。

有些人对于知“道”明“义”并没有天生的渴望,起先也并没有为学的自觉。但是,当他们被社会中的“不仁”所困扰时,却能通过学习思考,知“道”明“义”,以寻求消除不仁的解决方案,是为“困而学之”。这自然比“学而知之”又逊一筹。但即便如此,这类人在社会中也仍属少数。有良知、有学识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贤达便多属此类。当然,也包括那些已经觉醒且具有公民意识的民众。

与人类的社会性通常需要后天建构,要“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不同的是,很多具有社会性意识的动物在社会性方面却是“生而知之者”。由著名昆虫社会学专家伯特·霍尔多布勒(Bert·Hlldobler)和演化生物学先驱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Wilson)合著的《蚂蚁的社会》一书,就向人们揭示了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模式。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物行为教授托马斯·D·西利(Thomas D·Seeley),则在其所著的《蜜蜂民主》一书中告诉我们:通过合理的程序,群体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这些表现在动物界的社会性行为,已经足以说明知“道”明“义”,对于人类消除不仁,进而组织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但是社会上仍有很多人,虽然“困”于“不仁”之中,但却对加诸同类甚至加诸己身的各种“不仁”无知无识、无动于衷。他们默许不仁、接纳不仁、讨好不仁、甚至参与不仁,唯独不肯学习如何消除不仁,哪怕是逃离“不仁”。这类人“困而不学”、冥顽不灵,作为社会中的成员,没有比他们更差的了。

就在十六天前的2020年6月4日,常州有一位名叫“缪可馨”的五年级小学生,因不堪忍受其班主任老师的不仁对待,在下课后跳楼身亡。令人倍感悲哀的是,在事发后,缪可馨班级的家长群里,却有38位家长忙着向当事的袁老师讨好,给袁老师点赞。而此时距离惨剧发生还不到两小时,12岁的缪可馨尚且尸骨未寒……。当然,令人感到悲哀失望的,远不止这38位家长,还有某些“相关机构”……。

这38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也都“困”于由“袁老师”们、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不仁”所织就的大网之中,他们其实就是尚未跳楼的“缪可馨”,而“缪可馨”不过是已经跳楼的“他们”。但他们就是“困而不学”,不肯知“道”明“义”,不肯为消除哪怕是逃离不仁付出行动。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参见《善读「论语」15.35》)。这句话用以形容这类人,真的是再恰当不过。这些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他们对于良知和正义的疏远,难道不正是有“甚于水火”吗?

其实这类“困而不学”之人,也并非尽是蒙昧无知之人,其中亦不乏“聪明伶俐”、“智力”过人的“善思”之辈。只不过他们是“思而不学”,故所思便不免入于歪门邪道。那位首倡给袁老师点赞的家长,显然就属这类心思“乖巧”之人。这类人无论其智力高下、阶层高低,皆属冥顽不灵之辈,是“民斯为下矣”!虽然孔子名之为“下”,但话中亦透出对这类人的激励劝勉,冀其向学明义、力争上游之意甚明。

~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
答:1.B 2.D 3.C 4.(1)喜欢古代文化、勤勤恳恳地追求学习的人。  (2)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 5.第二等。因为他“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困而不学什么意思?
答:.. 《论语注疏》卷十六·季氏第十六 ...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曰:“困,谓有所不通。” 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疏“孔子”... 《论语》季氏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困而不学什么意思困而不学怎么读
答:困而不学什么意思?困而不学怎么读?参考答案:拼音:kùn ér bù xué,简 拼:krbx 成语解释: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成语例句:困而不学,终于不知...

困而不学的意思
答:成语名字:困而不学 成语发音:kùn ér bù xué 成语解释: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成语繁体:困而不壆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原文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原文与译文译文:1、【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

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什么意思?
答:“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意思: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出处: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季氏篇》原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白话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

用论语来劝不学习的人
答: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意思?求解释,谢谢
答:“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意思: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出处: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季氏篇》原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白话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

【11.12】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
答:      “夫子,您是怎样获得这么高的成就的?”      孔子自述他不是生而知之的     学道之人可以分为三种根器。    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学而知之”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学习一样东西,并且了解知道它。出处:《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