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

作者&投稿:大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乔江茗

张仲景最为出名的要算其《伤寒杂病论》,相传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伤寒病蔓延的时候,一些庸医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那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讨论一: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里面没有出现张仲景,按理讲陈寿所处时代与张仲景所处时代最近,书中居然只字不提张仲景,特别是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医圣祠和仲景墓这样的大事竟然也只字不提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讨论二: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后汉书》作者。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其中没有张机或张仲景的名字!范晔祖籍南阳郡顺阳县,曾在荆州做过四年秘书丞。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其中就有南阳郡。

这就是说,范晔不仅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老乡,而且做过南阳百姓的父母官。老乡当中出了个神仙般的“医圣”,范晔居然不知道,这是很匪夷所思的。而两本史书,同时没有记载当时名震域内号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讨论三: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
《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官至长沙太守”。而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

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据张功耀查阅家里保存的《张氏族谱》,张羡为张功耀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平的长子,汉留侯张良的第19代孙。张羡担任长沙太守不久即与刘表不和,终至张羡叛表。尔后,刘表组织对张羡的围攻。数年不下。张羡最后病死长沙。临死前,张羡任命自己的儿子张怿继承长沙太守。刘表趁机再次攻长沙。张怿败。长沙陷于刘表。汉建安13年,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归顺了曹操。

曹操任命韩玄担任长沙太守。七年后,曹操再任命廖立接任。廖立担任这个职务六年以后,长沙被吴人攻破。从那以后,长沙不再受汉室控制,也不再有汉室臣民担任长沙太守。这样一来,东汉至魏蜀吴三足鼎立,唯一可能的张姓长沙太守,只有张羡和张怿。

结论1:张仲景这个人与华佗扁鹊一样都是被虚构出来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个人的真实史料出现过。

结论2:从张仲景的生卒年对应事迹来看是混乱的,事迹与从医时间不符。

结论3:即便张仲景有真人存在也确实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可能是拼凑出来的。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著书是从205年开始,一共历时10年,而他的理论跟验方都是出自《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

因为这些方子和理论在10年内是没法进行有效的临床验证的,不吃不喝不睡也做不到,因为他写了整整十六卷之多,这不要说在东汉,即便是在科学发达,实验室高精度仪器完备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

【人物】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
答:《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官至长沙太守”。而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据张...

东汉末年有“医圣”之称的医学家是谁?
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张仲景博览群书,...

张仲景是谁?
答:张仲景(约公元142年-210年),字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后汉著名医学家,相传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向同郡的医学家张伯祖学医,尽得其术。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既有政声,亦有医名。他主张医生要通晓人体生理,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窍,知荣卫气行,病之所在。否则...

东汉末年医学家是谁
答:东汉末年医学家是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

张仲景是什么人
答:张仲景图像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

张仲景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生平
答: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 必读的经典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谁?
答: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

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
答: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时期。古河南南阳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张仲景和华佗都共同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张仲景在世时,并没有像同时期的华佗那般,名满天下。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出生于南阳涅阳县,因为医术...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生平简介张仲景
答:张仲景,东汉南阳人。生于桓平元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中国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伟人。汉灵帝提出孝道后,官至长沙做太守。他一生奉行古法,博采众长,集前人成果和四代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巨著《伤寒论》。这本医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它是辨证论治的先驱,形成了...

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 医圣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
答:1、医圣张仲景的朝代:东汉。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2、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