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父得玉》文言文阅读答案

作者&投稿:粱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初中文言文田父得玉翻译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

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

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

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

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感:现实得让人伤心、不满。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有很多事情是这样,客观得让人遗憾!很冷酷的作家!

2003年4月22日晚

感2:再读此寓言时,都觉得很是不平。虽然它告诉人们知识就是财富,可这种寓言流传于世,终有政治不正确的

寓意:奸诈小人竟然会有好报。实在没天理!

2. 古文 田父得玉

在这里,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原因有很多 根本原因:他有眼不识美玉 直接原因:邻人的欺骗导致他失去这块玉 。

这个故事说明:真的可能被诬为假,最后又恢复其本来面目,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骗走,终于又被确认为宝玉。这和野鸡讹为凤凰以致弄假成真恰恰相反。同样属于名实相违的现象,假话不可以轻信,农夫受骗即在于此。诬名可以得实,骗子亦可能得逞,邻人即属于此。这 和卞和献玉颇为相近,也是真的不被赏识而险遭埋没,尹文子所说的是非即真伪,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是,真的美的东西有时并不被了解而获得其价值,如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弃。尹文子把深奥抽象的名实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有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诈⒇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⑻,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⑼,殃可销⑽。”于是遽而弃于远野⑾。 邻人无何盗之⑿,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⒀。玉工望之,再拜却立⒁,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⒂,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22)之。五城之都⒃,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21) 上大夫禄⒄。 ――节选自尹文⒅《尹文子·大道上》⒆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一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去。”那农夫虽然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中,(农夫把宝玉)放在房廊上。当夜宝玉通明,(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那邻居没等多久就偷偷去把它偷取回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隆重的再拜之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了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只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还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1. 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2. 径尺:直径一尺。 3. 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4. 畜:收藏,保留。 5. 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6. 犹:还。录:取。 7. 庑(wǔ):廊,厢房。 8. 举家:全家。怖:恐惧。 9. 遄(chuá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 10. 销:消失。 11. 于是遽(jù):于是:因此,就这样。遽:立即 12. 无何:没等多久,无几何。 13. 相(xiàng):察看,鉴别。 14. 再拜:古人行礼的一种方式,跪拜两次。却:退。 15.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16. 五城之都:泛指天下的名都。即以五城为价,才可以看上一眼。 17. 长食上大夫: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18.田父:农夫。 19:录:取。 20:诈:欺骗。 21:食:俸禄。 22:当:适合,得当。 上大夫:仅次于卿的官职。 22: 尹文(约公元前350-前285):又称尹文子,战国中期齐国思想家。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强调名实一致和法治。 23:《尹文子》由后人收集尹文的文章编撰而成的集子:系战国时墨家后学之作,大都是先秦人物故事、寓言小品,文简理丰,辞约而精,现存《尹文子》二篇,系魏晋人伪托之书,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黄老刑名家言,泛论大道无形,检形定名,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为治世八术。

3. 初中《课外文言文 金版》 第109则 田父得玉 的原文和练习

原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⑶,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⑻,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⑼,殃可销⑽。”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⑾。 邻人无何盗之⑿,以献魏王。

魏王召抚顶掂雇郾概淀谁丢京玉工相之⒀。玉工望之,再拜却立⒁,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⒂,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22)之。

五城之都⒃,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封以上大夫禄⒄。

――节选自尹文⒅《尹文子·大道上》⒆ 练习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 A.以告邻人。 (介词,就) B.邻人阴欲图之。

(它,代宝玉) C.犹录以归。 (介词,把) 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代词,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A.光照一室。 ( ) B.置于庑下。

( ) C.复以告邻人。 ( ) D.仅可一观。

( ) 3.翻译下列语句 A.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无价以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仔细阅读描写“邻人”言行的文字,说说“邻人”是怎样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文《田父得玉》的译文是什么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5. 田父得玉 原文 译文

原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节选自尹文《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

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

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说明:真的可能被诬为假,最后又恢复其本来面目,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骗走,终于又被确认为宝玉。这和野鸡讹为凤凰以致弄假成真恰恰相反。同样属于名实相违的现象,假话不可以轻信,农夫受骗即在于此。

诬名可以得实,骗子亦可能得逞,邻人即属于此。这和卞和献玉颇为相近,也是真的不被赏识而险遭埋没,尹文子所说的是非即真伪,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但是,真的美的东西有时并不被了解而获得其价值,如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弃。尹文子把深奥抽象的名实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有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田父得玉

6. 田父得玉翻译

魏国有个在田野耕种的老农夫,拾得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邻居。

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老农夫虽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里,放在房廊下。

当夜宝玉通明,照亮了整间屋子。老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

邻居说:“这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邻居没等多久就把它偷取回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

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两次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

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只能让它看一眼。”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并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7. 田父得玉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农夫把宝玉放在廊下。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才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跪下拜了两拜,退后站在一边说:“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那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来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还让他永远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回答:欺骗农夫宝石会带来祸患。

目的是:献给魏王邀功,并领取丰厚的报酬。

本篇寓言揭露和鞭挞了那些用卑劣手段猎取高官厚禄的人,同时对有宝不识、唯他人之言是从的愚者也提出了劝诫。

8. 田父得玉的译文,字词解释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的邻居。

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

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 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

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

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 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 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

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 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感:现实得让人伤心、不满。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有很多事情是这样,客观得让人遗憾!很冷酷的作家! 2003年4月22日晚 感2:再读此寓言时,都觉得很是不平。

虽然它告诉人们知识就是财富,可这种寓言流传于世,终有政治不正确的 寓意:奸诈小人竟然会有好报。实在没天理。

9. 田父得玉的翻译

魏国有个老农民,在野外耕地的时候,掘出了一块直径一尺大小的宝玉。他不知道是宝玉,就去询问邻人。那个邻人一看见宝玉,立即萌发贪欲,暗地想着把它据为己有,就对他说:“这是个怪石啊!保存它,家里会遭灾祸的,不如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去。”

老农民听了邻人这番话,心里有所疑虑,把宝玉带回了家,放在廊屋的地上。当天晚上,宝玉闪闪发光,照得整个房间都亮了。老农民全家从未见过这种情景,都害怕得不得了,又只好去问那邻人。邻人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把他丢掉,还可以免除祸殃。”于是老农民急速把宝玉抛弃到野外。

没多久,邻人就窃取了这块宝玉,送去献给魏王。魏王笑逐颜开接受后,马上唤来玉工进行鉴定。玉工望见了宝玉,便随即跪下向魏王拜了两次,然后退一步站立旁边,说:“恭贺大王得到天下难得的宝玉,小臣生平还没见过!”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玉工答道:“这块宝玉是无价之宝,即使以五座城的地方为代价,也只能拿来观赏一番!”

魏王立刻奖赏献玉人一千两黄金,并让他永远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

田父遗产文言文翻译
答:5. 初中文言文田父得玉翻译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

田父得玉文言文
答:1. 初中文言文田父得玉翻译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

文言文《田父得玉》
答:1. 古文《田父得玉》的译文是什么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

田父得玉文言文翻译
答: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让我们来学习《田父得玉》,更深层次的 了解一下吧!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田父得玉文言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田父得玉—原文: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

初中文言文田父得玉翻译
答: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求文言文<田父得玉>的译文
答: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田子方赎老马文言文翻译
答:《田父得玉》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

高中文言文语文步步高答案
答:1.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111篇到120篇答案不要网页,直接发答案 2010-02-09 09:32导弹MH| 四级 1.齐桓公问管仲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4.明太祖训臣5.弄猴6.狐7.三人之言而成虎8.疴偻承蜩9.艾子行水10.民不畏死11.黄冈竹楼记(节选)12.率由旧章之弊13....

初中文言文阅读步步高
答:田父得玉106.和氏献璧107.重欲亡身108.悲心更微109.治国犹如栽树110.起之为将111.秦始皇帝游会稽1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13.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114.先天下之忧而忧115.贾生年少为博士11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17.楚伐绞118.齐人见田骈119.刑天与帝争神120.定民之居,成民之事121.凡用兵攻战之本...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时海成
答:田父得玉106.和氏献璧107.重欲亡身108.悲心更微109.治国犹如栽树110.起之为将111.秦始皇帝游会稽1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13.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114.先天下之忧而忧115.贾生年少为博士11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17.楚伐绞118.齐人见田骈119.刑天与帝争神120.定民之居,成民之事121.凡用兵攻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