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华山》教案

作者&投稿:承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年级下册语文《华山》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与华

  一年级下册语文《华山》教案(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像这位、这位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他们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反反复复的读,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词,就请他教你)(生互相练习)

  3.检查。

  我瞧瞧,哪位小老师教了同桌(请生回答)你教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

  老师还发现,有几个词语也很难读,谁能来教教老师读。(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小孩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他们的感觉和你们一样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

  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跟小孩(帖小人)到山顶去看一看(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答:(3)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你的家乡哪里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作介绍。 2、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3.月亮湾 美丽↙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热爱 ↖村后:山坡 茶树 歌声 ↙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

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单元教学计划
答: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单元教学计划3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启发学生思维为主体框架选取课文,设计练习。课文《司马光》、练习读读背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镇定,从容应变。课文《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让小朋友明白遇到困难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课文《咏华山》、...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天山之夏》教案三篇
答:【 #教案# 导语】《天山之夏》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诗化,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夏天天山的一片深情。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答: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的三首古诗,都与节日有关,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答: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答:4、《咏华山》一课诗句中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篇3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答:8.《乌鸦喝水》 3课时 9.《咏华山》 3课时 10.《司马光》 3课时 11.《月亮和云彩》 3课时 《练习4》 3课时 单元练习 2课时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1名,有6学习后进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
答: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答:语文园地四2课时 共13课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6 第四单元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共四篇课文。 《乌鸦喝水》描写了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最终想出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课文语言浅显,充满童趣。乌鸦在困难面前动脑筋想办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文包诗——《咏华山》是新出现的一种课型。既描绘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