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都有一个“字” 古代人为什么都有字?

作者&投稿:集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名和字也有取其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如:一、王延彬,字表文,审�长子,18岁,�卒,继任泉州刺史前后达26年。任内军民富足,歌舞升平,“文物为十国之冠”。彬,文雅貌;字表文,与名义近,互为补充。二、陈洪进,字济川,仙游人,留从效部将,以才勇闻。从效卒,洪进继任清源军节度使,主政泉、漳;宋太宗时献泉、漳两地,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洪,大水;济川,即济水,古水名。《水经注·济水》:“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字与名义相近。三、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人,宋名相。其名“亮”与字“明”意义相同,立德明志,表其光明正大的胸襟。四、陈从易,字简夫,泉州人,官至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字与名义近,简(简单)、易(容易)文字上常连结一起。
名和字还有取其意义上相反的。如:一、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师,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次来泉讲学、创建书院。“熹”,义即天亮、光明;“晦”义为夜晚、昏暗。名与字恰成反义。二、康朗,字用晦,惠安人,明副都御史,为官“严正如包孝肃(包拯),忠诚如司马君实(司马光)”。其名“朗”(明亮)与字“晦”(昏暗)以反义相对。三、张瑞图,字无画,晋江人,明宰相,擅长书法和山水画。其名“瑞图”,意为“吉祥之画”,却反其义取字“无画”。

古人取字,通常是一名一字,但个别的也有一人数字的。如: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字景元,又字景希,更字希元;明刑部左侍郎詹仰庇,安溪人,字汝钦,又字尔钦;明福建提督万正色,泉州人,字惟高,又字中庵。

古人取字,常在字前(或字后)加“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次第。如: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留正,永春人,字仲至,字冠以“仲”,表示其排行;曾公亮,宋楚国公曾会的次子,字“明”后加“仲”,表其排行居次;王审(�,兄潮,弟审知,排行第二,故在字“都”前冠以“次”。有时,男子还在字后加“夫、甫、父、子”等表示性别。如:古代泉州名人,明“清源学派”理学宗师蔡清,字介夫;明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宋宰相梁克家,字叔子。

唐代以后,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和字以外,还盛行取“号”之俗。号是人的别称,和名、字大多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名和字是父母所定,无法体现自身所得,于是达官显贵、学者文人常以自取别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旨趣、性情、癖好、专长和处境。如: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明状元庄际昌,晋江人,字景说、号羹若;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清宰相李光地,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而朱熹有晦庵、晦翁、豚翁和沧州病叟,号达4个之多;李贽也有卓吾、温陵居士、龙湖叟等3个别号。

过去人在名之外,还要起“字”,文化高的人还起“号”。在“名”与“字”之间有密切联系,要具一定的文化才能取上恰当的“字”。如毛泽东字润之,李宗仁字德邻,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等,都可以看到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泽”与“润”,“仁”与“德”,“飞”与“翼”,“亮”与“孔明”。有些人的名与字的联系很简单,如胡适字适之,李白字太白。所以中国人的名与字之间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内涵。
http://cache.baidu.com/c?word=%D0%D5%C3%FB%2C%C3%FB%3B%D3%EB%3B%D7%D6%3B%B5%C4%3B%C1%AA%CF%B5&url=http%3A//www%2Echinaname%2Ecn/name/shownews%2Easp%3Fnewsid%3D3775&p=8439c54ad5c101fc57ee912b13568f&user=baidu

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姓”区分了一个人所属的氏族血统;“名”为生养父母等长辈所取,寄托了祖辈的期望并具有个体识别的功用;“字”是对“名”的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号”是对“字”的进一步解释,适宜自勉、自励。

古人直呼其名有不尊之嫌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字起源于商朝而兴盛于周朝,在之后一直到建国前都是很常见的一种制度,现在使用的情况很少了,大多数都是一些文人和喜好历史的人的一种习惯。在古代同辈之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取一个表字来互相称呼以表达尊重。而名字只能是长辈称呼你,或者你自己称呼自己。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只有一个名字,但是在古代,人们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名叫白居易,字叫乐天,他也有个号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麻烦,不光有名,还要有个字呢?原来这都要从古代的一本书说起。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都是儒家学说,有一本儒家典籍叫做《礼记》,里面记录了在秦朝以前人们所遵循的礼制,对后世的礼制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咱们现在自称是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十分的重视礼法。

《礼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其中就记载了关于名和字的礼仪。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的男孩女孩们在成年的时候,父母长辈是要给他们举办成年礼的。在成年礼举办完成后,就会给孩子们授字。有了字,也就代表孩子们正式长大成人了。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只是随便给个称呼如狗蛋,猫蛋之类的。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会有“字”
答:“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的“字”是根据自己的名字起的,如苏轼字“东坡”,“轼”意思是“车辙”,东坡是地点.由此不难看出,古代文人起字是有讲究的.字往往是...

古代人为什么都有字?
答: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古代人为什么有字和号?
答: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公开场合直接称呼了,要取一个新的叫法,就有了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例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李白为李太白,欧阳修为欧阳永叔,苏轼为苏子瞻等。字是男女都有的,不是男性独有。《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林...

古人为什么都有一个“字”
答: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

中国人为什么有字
答:字:是名字的延伸,如5楼所言,同时字也代表了成人.号: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取的,它表明取号的志向或爱好.至于他的起源,应该在春秋之前.民国后期,字号开始退出人们的生活,建国后,基本上就没有人取字了,随着宗法制度的退休,名字的意义也开始减弱了...大致如此!参考资料:http://bbs.gxsd.com.cn/...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呢?“字”是何意思,代表着什么呢?
答:今人称谓较之古人,可谓是简而又简了,基本都是又“姓”和“名”构成“名字”。不过,古人却要讲究得多。从漫长的历史演变来看,常用以作为区分的“标签”便有姓、氏、名、字、号等,这些如今也多半只能从影视剧中有所反映了。前面所提到的五种区分符号...

古代人的名字为什么都有“字”,到底有何意义?
答:因为古代有很多繁文缛节,古人很注重礼仪这一方面。所以也就有了取“字”这一说法,两人初次见面以及二三好友之间,都是以表字来称呼的,这样显得比较尊重人。只有关系及其亲密以及家族亲戚之间,才可直呼其名。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曹操“...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答: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答:孔颖达曾这样解释:“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孩童时父母长辈为了称呼方便取名,成年后为了朋友、晚辈称呼方便取字。由此形成古代的一个传统,对长辈等尊敬的人必须称呼他的字,如果直呼其名就是么有...

为什么古代人要有字
答: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指辈分,有些人的字是家里的长辈按照族里的辈分来取的,这一种会写入族谱。而另一种意思则是与名呼应,例如诸葛亮的字为孔明,而孔明又代表明亮,与诸葛亮的亮字相呼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由姓和名组成,一般都是由家里的长辈取,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都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