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自古以来都说司马懿是个奸臣,但是我认为这顶奸臣的帽子应该给他摘掉 司马懿是忠臣还是奸臣?三国演义中说他是奸臣,但是三国演义不可...

作者&投稿:但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世族出身,祖先历任显职,父防曾为京兆尹。曹操少时所以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马防的推荐。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晋书》卷1《宣帝纪》称懿原来“不欲屈节曹氏”。这是司马氏自行润饰之词,司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样,都是称说天命,劝曹操父子代汉的鼓动者。在曹操时,司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为魏太子时,懿为丕中庶子,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谓“奇策”,无非是给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宝座而已。因此,曹丕为帝后,对懿极为“信重”,给以领兵大权。丕临死,令曹真、曹休、陈群与懿“并受顾命”辅曹睿。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系“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遂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懿共同辅政。
过去许多史家认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代表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两个阶层的斗争,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曹氏自曹腾兄弟以来就累世富贵,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曹洪伯父鼎尚书令;曹休祖吴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孙多有文才,曹魏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皇族,所以早已跻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统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乐于拥护曹操,曹魏统治者之所以屡次给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权,都该作何解释呢?《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
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见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与出身于寒门的新贵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杀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权门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为操“收养”,“见宠如公子”,并“尚主”。显然是紧紧靠拢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邓飏,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丁谧,父斐,为曹操“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毕轨,父“建安中为典农校尉”。桓范,“世为冠族”。曹爽派这几个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资深,然而他与曹爽的关系并“不甚亲”,其余何晏、邓飏、丁谧、毕轨都是少年公子。他们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只利用他们的知识“修浮华,合虚誉“。曹睿时,这些浮华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这些少年,生于富贵之家,没有领受过农民起义的教训,充满骄奢淫佚,不切实际的气息。史言邓飏“为人好货”;毕轨“在并州,名为骄豪”;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们秉权之时,还搜刮土地财物,如史云“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至于曹爽,如前所述“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如果说这些人代表什么比较先进的庶族地主,是难以令人理解的。确切地说,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
再看司马懿一派。这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马懿对于农业生产比较注意。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后所兴办的屯田,主要是民屯,至于大规模的军士屯田,则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由于军屯的兴办,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军粮的供应,所以我们说继承执行曹操的屯田政策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氏子孙,这些事后面再论。
在政治上,司马氏父子比曹爽兄弟也有较好的作为。《晋书》卷1《宣帝纪》言:“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三国志》卷9《夏侯尚传》裴注引《魏略》亦言:“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从史书上看,当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揽魏政期间,没有什么扰民虐政,虽然是由于司马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不能不采取一些收买人心的措施,但较之曹睿的大兴土木,扰民伤财,总是大有区别的。另外,司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贱但有实际能力的年轻人担任军政要职。例如原来曾“为襄城典农部民”及“御隶”的邓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马懿的赏识和拔擢而成为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又如与邓艾为“州里时辈”的州泰,被司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致被钟繇嘲笑为“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可见司马懿很能擢用一些才智之士。反过来看看身为皇族兼首辅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与重用的,还不是像何晏、邓飏那班著名的浮华哥儿们吗?所以在两派斗争中,除了司马懿的少数政敌以外,大多数朝臣都愿意选择司马懿。司马懿对曹爽的胜利决非只靠阴谋。司马懿的政敌王淩之弟王广曾说: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继曹操时之崇尚事功政策),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
当后来司马昭兴兵伐蜀的时候,吴国的张悌也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氏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灭蜀、代魏、吞吴,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正是由于司马氏比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有作为,行政效能也较高的缘故。
四、司马氏专政与消灭反抗势力
司马懿杀曹爽之后,魏中央军政大权全归其掌握。可是,反对司马氏的活动还不断发生。主要有如下几件事。
(1)王淩图谋废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迁车骑将军、司空。司马懿专政后,王淩与其甥衮州刺史令狐愚私议:以为少主曹芳已是司马懿手中的傀儡,不如另立年长而有才的曹操子楚王彪为帝,建都于许昌。于是令狐愚一再派人与楚王彪相约结。可是就在这时,令狐愚一病身亡,王淩被司马懿崇以太尉的官衔,仍旧驻守扬州,于是废立事暂时搁置下来。
嘉平三年(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县),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道。王淩因此请求发兵击敌,司马懿不从。王淩派将军杨弘把准备易帝的意图告知兖州刺史黄华,黄华与杨弘连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立即亲自统率中军从水道伐淩,首先下令赦淩罪淩,然后令淩子广写书告喻淩,诱淩投降。大军掩至百尺(堰名,今河南沈丘西北),淩自知势穷力孤,不得不乘船迎懿。懿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淩面缚请罪,懿派人解其缚,慰劳之,继又派步骑六百人送淩还洛阳,淩知难幸免,于途中饮药而死。懿到寿春,穷究其事,牵连者皆夷三族。六月,赐楚王彪死。所有曹魏王公均录名安置在邺城,由专人监管,不令他们和外界来往。
(2)李丰、张缉反对司马师之失败李丰,故卫尉李义之子, 十七八岁时已饶有声誉。正始年间,李丰为尚书仆射,对曹爽、司马懿两方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死,其长子司马师代懿专政,用李丰为中书令。丰虽受司马师亲待,可是内心拥戴夏侯玄。玄,夏侯尚子,又为曹爽姑子,素有重名,因爽败而失势,心常怏怏不欢。皇后父张缉对司马师之专权亦颇不满。于是李丰同夏侯玄、张缉亲善。丰在中书二年,少帝多次召丰入内。司马师知道他们是谈论自己,特将李丰召来盘问。丰不肯吐露真情,师令勇士以刀镮杀丰,丰了韬及玄、缉等亦被收下廷尉,诬以图谋劫持少帝、诛大将军司马师,皆夷三族。
(3)废少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件少帝曹芳因李丰等被杀,心不自安,他想除掉司马师,可是又不敢采取行动。司马师亦怕为帝所图,因之借口“帝荒淫无度,亵近倡优”,拟废帝,使郭太后从父郭芝入胁太后。太后方与帝对坐,郭芝谓帝曰:“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帝乃起去。太后不悦,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芝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绥”。司马师又派人向太后请玺绶授彭城王。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将何之?且明皇帝当永绝嗣乎?高贵乡公,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于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于是司马师与群臣议,终于迎高贵乡公髦为帝。髦系曹丕子东海定王霖之子,时年十四。
(4)毋丘俭、文钦起兵淮南的失败扬州刺史文钦骁果粗猛,曹爽因与钦同乡里,故爱之。文钦凭恃曹爽的权势,多有骄纵及欺侮他人之事。曹爽被杀后,文钦亦内怀疑惧。镇东将军毋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亲善,玄等死,俭亦不自安,故厚待文钦。两人情好欢洽。毋丘俭子甸谓俭曰:“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家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矣”。俭然之。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声讨司马师。俭遣使邀镇南将军诸葛诞与己合作,诞不从而斩其使。俭、钦将兵五六万渡淮,西至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北)。俭守项,钦在外为游兵。时司马师刚割眼瘤,伤势甚重,因事关重大,仍带病东行,率中外诸军讨俭、钦。次月,司马师到达�桥(今河南周口市西),俭将史招、李续相继投降。时荆州刺史王基为前军,向师建议速进,占据“有大邸阁,足供军人四十日粮的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五十里)”。师未即应允,王基复言:“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亦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地,南顿是也”。于是进据南顿。俭等亦感到南顿的重要,从项来争,行十余里,闻基先到,乃复还保项。
不久,吴丞相孙峻率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来袭寿春。司马师令诸军皆深沟高垒,以待青、徐、兖诸军来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诱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师随后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今河南睢阳)之间,绝其归路;师自在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南)扎屯。母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被袭,计穷不知所为。由于诸将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俭初起兵时,遣使赍书往说兖州刺史邓艾,艾斩其使。艾率兵万余人趋乐嘉城(今河南项城西北),作浮桥以待师。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师自汝阳潜遣兵援艾。钦猝见大军,惊愕不知所措。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师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师军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以忍疼。及天明,钦兵不至,鸯乃引还。文钦畏师军盛,遂与鸯俱退。
是日,母丘俭闻钦退,恐惧夜走,军遂大溃。钦奔吴。俭于逃走途中,在安风津(今安徽霍丘县北)被民张属杀死,传首京师。诸葛诞进军至寿春,城中十余万口,因惧诛,或流窜山泽;或散走入吴。司马师以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毋丘俭被夷三族,其党七百余人入狱,侍御史杜友治之,惟诛首事者十余人,余皆奏免之。
(5)诸葛诞起兵淮南的失败毋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失败以后,司马师不久也在许昌病死,其弟司马昭代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曹髦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昭叔司马孚升任太傅。司马氏之党高柔也被封为太尉,司马昭权势之大,更超过其父兄。
继毋丘俭都督扬州的诸葛诞,琅邪郡阳都县人,是诸葛亮的族弟,原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与夏侯玄、邓飏相善,在京师颇有名誉,因此也招致了一些元老大臣的反对,认为诞等“修浮华、合虚誉”。魏明帝对诞等亦甚厌恶,将诞等免官禁锢。明帝死,曹爽秉政,夏侯玄及诞等受到重用。诞与夏侯玄亲善,玄既被杀,王淩、毋丘俭等又相继夷灭,诞心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又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数千人为死士。甘露元年(256年)冬,吴军来向徐堨。司马昭估计诸葛诞所督兵马足可抵御。但诞仍求调十万军队帮助守卫寿春,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以备吴,实际是想加强自己的实力。昭知诞有异心,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征诞回朝任司空。诞得诏书,恐惧,遂举兵反。诞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琳,然后敛淮南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及扬州新附士众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为坚守寿春之计。又遣长史吴纲携小子靓至吴,称臣求救。吴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等率兵三万,与文钦同来救诞。
六月,司马昭奉帝及郭太后到项。昭督诸军二十六万进屯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镇南将军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围寿春。王基初至,尚未将城完全围住,文钦、全怿等军已从东北突入城中。不久,吴将朱异亦率三万人进屯安丰(今安徽霍丘西南),与进入城内的吴军相呼应。王基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文钦等屡次出城攻围,均被击退。昭又使奋武将军石苞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挑选锐卒为游军,以防吴人再行增援。朱异与州泰战于阳渊(在今安徽寿县与霍丘之间),异走,泰追之,杀伤吴兵二千人。
秋,七月,吴大将军孙琳出兵屯于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又遣朱异率丁奉等五将前来解救寿春之围,被石苞、州泰击破于黎浆(今安徽寿县南)。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袭都陆,尽焚异资粮,异军乏粮,以葛叶为食,走归孙綝。綝使异复前死战,异以士卒乏食,不从綝命。綝怒,斩异于镬里。司马昭知寿春被围已久,敌军食粮必成问题,乃遣反间,扬言吴人将来救援,北军乏食,已分遣羸兵就谷淮北,势难久攻。诞等闻知,果放宽粮食限额,因之很快就缺粮,可是外援不至。于是城中人心涣散,惶惶不可终日。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诞、钦本不和睦,先以诡计苟合,事急转相猜疑,诞遂杀钦。钦子鸯、虎逾城投司马昭。昭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城内军民闻之,皆大欢喜。司马昭亲自临围,挥军四面进攻,同时鼓噪登城。二月乙酉,城破。诞窘急,单马将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将军胡奋部兵击斩之,夷其三族。
司马氏之消灭反对派的各种反抗,尤其平定诸葛诞之役,显示其军事实力和谋略,远远胜过诸对手。因而司马氏之代魏与灭蜀、吴,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

我觉得司马懿,只是忠于曹操,不忠于魏,在历史上司马懿是一位聪明才智并有的,三国演义里面写司马懿的窝囊,有多窝囊?在五丈原的谷里看见诸葛亮的木像立刻撤军,撤军中还摸摸自己的头说吾头在否。摸到了自己的头还说吾头在否,司马懿历史上是一名智者,他跟诸葛亮比是更胜一筹的,回到正题,司马懿是只投曹操,但是并不投魏,他只是忠于人,而不忠于事,他去南伐,我觉得全是因为诸葛亮,诸葛亮以前和司马懿是同室也是挚友,但多年未见,一见面就打起来了。其实我觉得司马懿做的没错,因为当时政朝腐败是应该换人了,毕竟曹操也不在了,司马懿一直埋藏自己的天分,他怕和杨修一样,或者跟许攸一样,所以一直没有说话,但他后面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使他提升为了主簿,那就是在屯田,后来就一直没有怎么张扬过。

说的很有道理,演义上神话诸葛亮的同时,也稍微丑化了司马懿,从曹丕的断言可以看出来,司马懿类似有反骨的魏延。
我也认为历史上的司马懿并不是个奸臣,他是效忠曹操曹丕曹睿这祖孙三代的,至于他装病弄权,可以说是对权力的渴望,也可以说是“清君侧”但是司马懿毕竟没有作出谋朝篡位的举动,而且在夺权后也没有“大不敬”的行为,所以说司马懿是奸臣,确实有些不妥。

感觉凡是有能力的人替代了另一个朝代,便是可以歌功颂德的,毕竟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司马懿是忠是奸,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当时的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忠了两代,就很不错了,又不是他曹家的“奴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司马懿到底是忠臣 还是奸臣呢?~

司马懿不忠不奸,是个能臣。

1、司马懿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司马懿的争议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通常在临死之前说出终身中最想说出的话或许说是终究的告知,而这些话语通常即是临死之人的真情流露。不管是关于古人仍是今人来说,莫不如此。就拿三国期间的司马懿来说,前期出身于并不显赫的世家大族,以后风雨几十年接连在魏国辅佐四代君主,带领军队为国出征,终究成功逆袭夺得魏国大权。

首先 我要说明一点 三国演义是在明代完成的
而三国志 是在晋代 也就是在司马懿的子孙一辈完成的所以作者不可能贬低司马懿!!这个是必然的!否则!哇哈哈,看他还不死!!
然后我客观说下我的观点!!司马懿字仲达!!一直在魏!在三国演义里面首次强势登场的时间应该是在蜀吴易陵之战结束的时候!!向曹丕提出联合东吴 孟达 南蛮等5路大军围攻蜀国!就过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他在魏分别担任过曹魏大都督,太尉,太傅,可以说位极人臣! 当然也好似由于三国后期人才的凋零使得他的地位如日中天!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你要明白他在后期才成为的权臣!另外与诸葛亮 庞统等人一样 他也有称呼 叫做“冢虎”可能很少听说把!当然 无疑他是个极其出色的人物 不可能在曹操手下默默无名 只是他的官位当时还小只是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而且以曹操的多疑性格当然也不会放心他!!他取得曹操信任的关键一次是在曹操称帝的时候 他选择支持了曹操!!而比较著名的荀彧、崔琰因为拥汉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也许真的是这个契机使他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开始了他的政治舞台!
而后一只平步青云 而在曹丕篡汉时 他是有大功的!被曹丕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在曹丕死后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在以后的曹睿为帝时他是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本分工作!!多次击退蜀国的大军!这你应该知道!蜀国诸葛亮死后 蜀国的攻势才终于衰弱起来!!然后他就成了太尉!!太尉啊 三公之一啊!!多么的牛逼!他还是非常兢兢业业的!在此之后还平定了辽东公孙度!!之后曹睿挂了!!我发现曹家都挺厉害的!但是死的都太早!!之后辅佐曹芳!!这个时候曹芳的弟弟叫做齐王曹爽的开始要夺司马懿的权!!结果被司马懿玩死了!!可以想象!司马懿如果不反击死的一定是他自己!!知道他临死前都很忠诚的!!唯一的一次反叛还是被逼的!!可以说 他是个忠臣!!只不过他在曹魏后期的威望无人能及!!有点像王莽,不过王莽篡了位!!他却一只很忠诚!!这是我的看法!

司马懿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自古以来都说司马懿是个奸臣,但是我认为这...
答:司马懿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自古以来都说司马懿是个奸臣,但是我认为这顶奸臣的帽子应该给他摘掉 为什么我确定司马懿是个忠臣呢?我有五点证据来证实他。第一点,也是自古以来最能表现司马懿野心的一点,就是诛杀曹爽。首先这个问题,咱们先搞清楚,自魏明帝死后,曹爽就挟持魏少帝... 为什么我确定司马懿是个忠臣呢?我...

司马懿到底是忠臣 还是奸臣呢?
答:司马懿不忠不奸,是个能臣。1、司马懿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

《虎啸龙吟》里司马懿黑化,他是忠诚还是奸臣,你怎么看?
答:自古以来,司马懿都被人们斥责为“阴谋家”、“野心家”的代表。“老奸巨猾”、“老谋深算”,几乎是他从古至今都难以摆脱的个人标签。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司马懿写成了一个比曹操还要阴险狠辣的乱臣贼子。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历史上的司马懿,既是忠相,也是奸臣,他拥有着极其复杂的...

司马懿到底算不算忠臣呢 感觉他篡位是不对的
答:确切地说,司马懿是一个只忠于曹操父子的忠臣。到底篡不篡位,还是和自己对历史的观点与情感去判断。。。此乃个人观点……

在一千八百年前,三国时期,到底是谁是正统?谁是贼?谁是忠臣呢?
答: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能够分庭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他们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量级人物。那么,他们三个人当中到底谁是名门正统谁是贼子奸臣呢?史学俊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论及三国时期的“纪年”原则时说:“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

白起对秦国有重大作用,秦昭襄王为何不重用却是杀了他?
答:自古以来忠臣和奸臣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政治斗争当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谁也不清楚伪善的面具下到底包藏着多么大的野心,忠诚面前能力一文不值,在这个乱世之中人心各异,秦昭襄王无法约束白起的行为,他感觉白起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危害越大。一旦白起反叛自己将会...

以权力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答:自古以来“忠”和“奸”就不两立,而忠臣是名垂青史,奸臣去遗臭万年,有大权听从忠臣的建议,背后就有人夸赞,得人心。而听从奸臣的话,背后就有人议论、咒骂,因为奸臣所干的任何事情都是残害忠良,是天下与民心。 权力对于一个人的尊严很重要的,一个人的权力是没有任何人所能夺取的,一个人干什么都有权利的支持...

自古以来就有忠臣与奸臣之分,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奸臣是谁?
答:奸臣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僭臣”。指对君主,逢迎献媚,迎合溜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自私自利,从不大公无私的提醒警示,不忠于君主;欺下瞒上,对下百姓为己利益打击报复、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甚至弑君杀臣,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之臣。历史上的奸臣可谓数不胜数,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位...

明朝嘉靖年间有哪些重要大臣(忠臣奸臣都包括)???
答:严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几年...

谁是最大的奸臣,谁是最大的忠臣
答:这样,制止奸臣行为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忠臣头上。再说忠臣。从忠字看,中心为忠,把心放在正中间为中心。可是,把心放在什么中间呢?古代是有君,下有民,是放在君与民中间,可引申为人民和国家、社会总体的利益中间,是心不偏不倚,放在该在的位置。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