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实力发展得那么好,就是拿不回燕云十六州呢?

作者&投稿:五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燕云十六州是在辽太宗的帮助下,后晋的石敬瑭灭掉后唐后,被辽取得。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大多源自唐后期节度使的割据势力,以军权夺取政权的情况居多。因此,我们可以从宋代"守内虚外"和"文官政治"的国策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宋代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
首先,由于北宋首都开封地处黄河边,地势平坦开阔,北方骑兵可以轻易地从北南下,渡过黄河,直逼开封城外。因此,北宋没有国防,"守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地理条件的国防政策。其次,由于宋代没有燕云十六州,无法在马匹和骑兵的培养上占得优势。中国适合培养骑兵的马匹,只有东北和西北两个地方,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产精铁的铁矿也在东北。因此,王安石变法中有"养马法"和"保甲法"。这是宋的先天弱势。
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守内虚外"符合实际情况。宋代是我国"外患多于内忧"的朝代,北方民族政权(辽、金、西夏、蒙古)的强大,让宋代陷入被动。宋太宗赵匡义曾两次北伐(高粱河战役、雍熙北伐),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打破"虚外"的局势,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也导致其后君主"不敢向北",对于向北收复失地都是消极的心态。"守内虚外"就更加显得符合宋代的实际情况。
"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不仅体现在对外战争,也影响对内军事策略的制定。宋代有两条对遏制武将独揽军权的方法。一是更戍法,将兵分离。宋代的军队不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也难以对谁有忠心而言。这是因为更戍法让军队长期不间断的换防。这种方法虽然在预防军人擅权/割据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配合不紧密,战斗力低下。二是养兵策略。宋代军队分为两种,一种为禁军,一种为厢军。符合军队要求的都送到中央做禁军,剩下一些劣质的兵员放在地方做厢军。宋代军队没有裁兵复员的政策,国家一直养到六十岁。可想而知,军队里面老弱病残多了,精气神不行了,战斗力多半也打折的厉害;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也被拖累的厉害;这就导致"冗兵"。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战争与和平,"文官政治"的用武之地和毁灭之路。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乱世,到北宋建立之初,依然没有实现传统板块上的全国一统,不仅南有割据政权南唐,北有北汉政权,还有被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夺回燕云十六州,成为宋代统治者的政治梦想,同时也成为宋代躲避不了的政治污点。"陈桥兵变"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以禁军首领(殿前都点检)的身份黄袍加身,代后周称帝。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军权的重要性,开国之初就杯酒释兵权,收回军权,为宋代打下了和平基调。因此,宋代立国的基调是文官政治(士大夫政治),这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为底色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是指源强调和平发展,杜绝战争而存在的。所以,宋代政治体系自上到下是不支持战争的。这种避免战争的态度在宋对外战争中均有体现,例如澶渊之盟,原本都赢了,还是签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好的方面是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外以消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为主,对内抑制权贵专权独断。宋代既是被强敌环伺的大国,也是集权不断加强的专制主义国家。但是事物存在两面性。文官政治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内部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这都是统治阶级为抑制权力过于集中,是统治阶级的主观选择。文官体制内部的"相互牵制",导致人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也变多。同时,皇帝为掌握军权,在中央扩招禁军,进行"养兵"政策(宋朝军士基本上不退休),导致军队人员过多,造成财政冗费。最后转变为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文官体制对外"守内虚外",从辽和西夏,到金和蒙古,宋代统治者一直以消极的防御政策处理。这可以追溯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宋太宗时期,平定北汉后决定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即"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不过,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宋朝统治者"不敢向北",基本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只能保持有限的统一规模,已经无法恢复汉、唐的大一统局面。
早在宋仁宗时期"三冗"问题已经存在,导致财政赤字。因此,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革除官场陋习,增加财政收入,缓和财政危机,以此保证宋代政权的延续。宋还与辽、金、蒙古等签订过不少盟约,每纸盟约都要给他们不少"岁币"。由此可知,宋代的财政负担十分严重。高度的繁荣立于被腐蚀的地基之上,逐渐发生崩塌,直至毁灭。缺乏"杀气"的宋代,最终毁于蒙古征伐。
自战国将相分职以来,似乎宰相是一直在顶尖的人,而大将军反而成了宰相的下属。在宋朝,这种风气尤为严重。所以,宋朝打仗不乏求和之类的剧情。文人主政,并非不好。但是过于神化文人地位,不仅对武将不公平,也将导致国家气质的文弱。南宋文臣武将石雕"以文驭武"的政治原则,让宋代武将有些悲哀。大家都知道抗金名将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这与岳飞本人关系不大,与宋朝的文官体系关系很大。宋朝一直以来都是以文官遏制武将,功绩再高的武将也难和文官一样取得政治上的成就,武将就是被压制的一个群体。虽然南宋建立之初需要武将,但是武将掌握军权也越过了赵氏皇族的底线,这也是为什么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

为什么说宋朝是最富的朝代
答:这般强大实力,大宋老百姓到底有钱不?以麦迪森《世界经济轮廓》里的估算,北宋经济总量高达二百六十五亿美元,人均经济占有量是四百五十美元,两样都是当时世界第一!这算法科学不?但一个现象却科学: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好些前朝只有贵族有钱人才享受的服务,宋朝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了。最直接一条,就是出行,古人常...

经济繁荣的宋代,怎么就是做不到富国强兵呢?
答:然而,也有意外,“国富兵强”这条规律在宋朝却明显失了效果,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朝代,北宋的经济总量能达到当时全球的一半,南宋甚至达到当时全球经济总量的八成。但是,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实力与同期它的经济地位相比,大相径庭,军队的战斗力可以用“渣”来形容。太宗期间的两次北伐失利,宋...

宋朝为什么科技那么发达但是军事上却那么孱弱啊?
答:辽国没办法,又拚凑了一万部队应战,结果又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只好求金国来帮忙,金国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辽军,并且有一个另处的收获,原来心目中的天朝上国是一只纸考老虎呵,好,我就打这一头肥猪,非常轻松地干掉了北宋。 宋朝是积贫积弱的,同时又是文化昌盛的。 在传统观点中,宋朝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的...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却很弱,这是怎么回事?
答:宋朝的经济发展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时候。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军事实力却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时代背景要求不同,当时的宋朝时重文轻武,所以导致军事力量发展处于下风;其次就是统治者并没有重视军队的发展,认为军队的发展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最后就是军队自身缺少良好的设备。一、宋朝...

宋朝那么弱,被称为“弱宋”,为啥口碑却那么好
答:当时的宋朝经济实力,是很多国家很多朝代都无法相比的,在宋朝,农业手工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海外贸易也十分的昌盛,这大大的促进了宋朝的经济,宋朝的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即使是后来的盛唐,也无法比得上宋朝经济的那种繁荣程度。国家的富裕也使得国家城市化发展大大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老...

宋朝军事实力薄弱,为何能延续300年?
答:第一,军事实力较低,但是经济发展空前绝后。许多人都想要回到大唐盛世,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按照最基础的经济实力所对比的话,宋朝的经济实力是强于大唐的,其实许多人都觉着不可信,但是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宋朝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军事实力就稍逊
答:宋朝的经济不错,文化 科技 都不错,软实力是有的且达到了巅峰,但这不代表其他朝代没有拿不出手的文化。汉赋,魏碑,晋书画,唐诗,明清小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所以赵宋达到了割据政权的巅峰状态但两宋毫无骨气可言,光这一点就足以被后人诟病,尤其是靖康之耻和之后的...

宋朝那么弱,为什么口碑那么好?
答:在宋以前都是一日两餐,就说明宋朝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且在宋朝基本上不禁宵的;那些文人墨客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宋朝当时的财富占全世界财富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多,你还说她不好吗,如果连她都不算好的话,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日子就跟地狱的生活一样了。

两宋王朝在历史上看起来比较弱,但为什么频繁被人称颂为伟大繁荣的朝代...
答:和其他的朝代不同,宋朝本是就是一个割据的纷争状态,在中国历史上,可能看起来非常的弱,因为每年都被那些少数民族的国家入侵,并且给他们缴纳物资,但是宋朝的繁华是不能否定掉的,在宋朝已经拥有了四大发明,虽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但是对四大发明的改进一直都是在持续,比不上那些统一的朝代实力强劲...

宋朝文化为何能经久不衰?究竟是什么在为它提供“动力”?
答:官家都喜欢搞文化,百姓人们肯定纷纷效仿。二、文人集团成为政治中间力量。宋朝文化经久不衰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文人集团慢慢成为了宋朝政治中间力量。宋朝统治者提高可文人地位,确不防备文人。文人慢慢的掌握了朝政,文人集团掌权之后自然是大力鼓励文人的成长,希望宋朝文化继续繁盛下去,那么文人将会一直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