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以前是封建主义国家? 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而不是本国...

作者&投稿:景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

中国古代的“封建”实为“封土建制”、“封邦建国”的简称。大规模“封建”的事实发生在西周建国初年。灭掉“大邑商”后,地处西陲的周族如何统治这幅员广阔的土地,于是分封制度应运而生。分封的用意,是让王族的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据点,以此为依托控制各个地区,从而形成拱卫宗周的态势。被封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周天子是各封国诸侯的“大宗”,作为“小宗”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兵役。显然,先秦的“封建”有两重要义:其一,在形式上建立武装据点,解决幅员辽阔的国土安全问题,防卫目标主要是异姓种族:其二,封国的原则是血缘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王族一姓的统治。司马迁称其为“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①,所谓“亲亲建国”。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际上,终先秦之世,“封建”一词很少使用;倒是秦汉以后,有郡县制作为对立物,“封建”的特点才突显出来,该词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二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从秦汉以来迄未停止,分封制也迟迟未绝迹,只是渐行渐远,不再占据主流。“封建”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魏晋以降,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沿用“封建”之名。宋元时代,李防等辑《太平御览》设“封建部”五卷。继之,马端临写《文献通考》设“封建考”十八卷,一方面把“封建”从西周追溯到黄帝时代,另一方面又把秦汉至唐宋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囊括其中。后者可称为“转义的封建”。总之,无论西周封建还是后来转义的封建,一直到清末,人们对“封建”一词的理解没有多少变化,假如说有所变化,那就是后来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中心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甚至清末民初关于联邦制还是联省自治的辩论.仍然在体制的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②但无论如何,此时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无关,国人多数还不知西欧庄园或“庄园制”为何物,知者也不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因而与之相联系。
所以,最初的汉学家从不将中文“封建”译为feudalism。例如,19世纪英国汉学家李雅各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经书,遇有“封建”字眼,从不译为feudalism,如《左传》中“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译为:raisedtherelativesoftheroyalHousetotheruleofStates,thattheymightactasfencesandscreenstoZhou。又如《诗-商颂-殷武》中“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左传》中“莫如兄弟,故封建之”;以及“封建亲戚”、“封建兄弟”等都作了类似的译文处理。③李雅各等都是从本义上译介中文“封建”一词,即抓住王族血缘亲属建立诸侯国的本质。显然,依西人的眼光,中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与西欧中世纪普遍推行庄园制基础上的feudalism不是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三王世家》。
②例如,李大钊1916年在论及省制问题时,就上溯至封建与郡县论,“古无集权、分权之语也。有之,则内重外轻云者,足当集权之义;外重内轻云者,足当分权之义焉。于是右集权者,则讴歌郡县;右分权者,则想望封建。求之往籍,封建与郡县之论战,盖至今而犹未有以决也。”,《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230页)
③“莫如兄弟,故封建之”译为itstillsaidthatwereequaltobrothers.andadvancedthemtotheruleofStates;“封建亲戚”译为toraisetherelativesoftheroyalHousetotheruleofStates:“封建兄弟”译为toadvancebrotherstotheruieofStates。

中国学者最初也没有将二者简单对译。严复首次将feudalism译为中文。1901年,严复的重要译著《原富》问世,在这部译著中,feudal

ism译为“拂特之制”。大概严复发现西欧的feudalism对中国历史而言是生疏的,没有一个适当的中国词汇与之相应,于是取音译。严复在按语中明确说明自己对“拂特之制”的理解:“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一国之地.分几拂特,分各有主,齐民受理其中而耕其地,则于主人有应尽之职役,而莫大于出甲兵,应调发之一事。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可见严复对西欧庄园制有一定观察深度,认为西欧拂特制与中国古典“封建”不同,所以说出“其建国本始之事如此,非必有锡土胙茅之事如中国也”。①1903年6月,严复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对书中的feudalism仍取“拂特”之音译。
问题出在严复不久后发表的另一部译著《社会通诠》上。严复是带着急迫的心情来翻译这本书的,爱德华-詹克斯的《社会通诠》原书出版于1900年,而严复翻译并将其出版是1904年。②在这部书里,他第一次将feudalism译为“拂特封建制”或“封建制”,③从而将西欧的feudalism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完全对应起来,后者不仅包括先秦时代,也包括秦代至清代。不仅是译文的改变,受西方思潮和话语的冲击,严复的思想也在激烈的震荡中。从该译著的序言中可知.严复深受詹克斯社会演进图式的影响。詹克斯提出人类社会进化三阶段:即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和国家社会。在詹克斯看来,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普遍过程,也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经历的进化序列,如同天有四季,人有童年、少年、壮年一样。“封建于社会天演为何阶级”?严复自问自答道:“拂特封建制”乃为宗法社会与近代社会的过渡阶段。④显然,詹克斯将feudalism看作是西欧的,也是世界的,其他民族都要经历的。这本是说西欧feudalism有普遍性,可是一旦严复将其译为“封建”,中文“封建”一词也有了普遍性,语义学上的奇妙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严复全盘接受了詹克斯关于社会发展有机体的观念,他在译文中加入大段的按语赞赏有加,并依此联系和划分中国历史,他说,“由唐虞以讫于周,中间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其后,“乃由秦以至于今,又二千余岁矣”,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令严复踌躇不已,由于陷入詹克斯的进化图式中不能自拔,只得认定“秦以至于今”也为“封建时代”。这样一来,中西封建社会长短差异之巨,即使按詹克斯的观点也令人费解。中国的“封建社会”,“盖四千数百载而有余也”,而起于中国唐宋间英法诸国的封建时代不过千年,“何进之锐耶”?严复百思不得其解,虽以“乃事变之迁流,在彼则始迟而终骤,在此则始骤而终迟,固知天演之事,以万期为须臾”自慰,可仍然难以掩饰其深深的迷惑:“然二者相差之致,又不能为无因之果”,“而又不能不为吾群今日之利害,亦已明矣”!译述之际,不知多少次“掷管太息”,“绕室疾走”!⑤严复渴求新知,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的痛苦状态,跃然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斯密:《原富》上册,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35—336页。
②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③另据周振鹤考证,以封建对译feudal是从日本接受来的。外国人所编的汉英辞典直到1916年才把feudal译作封建.feudalism译作封建制度。
④詹克斯:《社会通诠》,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5页。
⑤詹克斯:《社会通诠》。

严复的痛苦,乃似是而非的痛苦;更确切说,是削足适履的痛苦!遗憾的是,严复的痛苦很少被后人知晓,而他利用舶来的社会演进图式分解中国历史,并以“封建”对译feudalism的做法却被其后的中国学者普遍接受。20世纪初叶前后,严复的这种思想倾向并非孤立。例如,早在1899年,梁启超就提出中国与欧洲的国体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从中明显透出了詹克斯式的社会演进图式。这样的观念对于打破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有进步意义,但倘若变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套各国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则势必破绽百出。梁氏推断说,中国西周和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都是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列国分立,云云①。今天看来这样的判定颇为牵强,可见一旦陷入流行而又僵化的社会演进图式,即使梁启超那样的聪明都要大打折扣。又例如,20世纪初夏曾佑撰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人类总是由渔猎社会进入游牧社会,再由游牧社会进入耕稼社会。进入耕稼社会以后,又普遍实行宗法制、封建之制:“天下万国,其进化之级,莫不由此。”夏曾佑的这一表述,与詹克斯“图腾—宗法—封建—近代国家”的社会进化图式如出一辙,可见那时中国学界受其影响之深。
为了进一步说明当时社会思潮及历史背景,我们有必要暂时离开主题,简要回顾一下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内涵与影响。
当达尔文穿行于太平洋的岛屿观察自然界的物种变化时,大概根本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社会学家运用他的自然界理论来熟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这就是赫胥黎和斯宾塞所提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就历史观而言,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历史发展的单线性。几乎与此同时,出现人类学进化论。人类学进化论有两种:一种是古典进化论,另一种是新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或称“单线进化论”、“直线进化论”等,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德国人类学家巴斯蒂安的《历史上的人》,最早提出进化论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随后,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人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形成了进化学派。虽然他们所论述的范围和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认为文化是由低而高、由简而繁的进化过程,并认为世界上各民族都沿着同一条路线直线发展,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相同的阶段。例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欧洲各民族文化放在最顶端,把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文化放在最下端,再把世界各民族文化依其高低和繁简安排在两个极端之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把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子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古典进化理论在西方学界占主导地位,其后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当20世纪初叶前后传入中国时,在西方已是强弩之末,以后古典进化论逐渐被新进化论代替,后者的重要主张之一是多线进化论。这是后话了。
假如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有所了解和体悟的话,我们对严复等人就多了几分理解与宽容。国人初次接触西方思潮,不善识别或食洋不化总是难免的。在社会进化图式不可颠覆的大背景下,严复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相当于将西欧中世纪与中国传统社会等同划一,对后者的熟悉与描述,仅是借用中文“封建”一词的外壳,实际上将中国的历史纳入西方的模式,按照西欧的逻辑进行演绎,并且标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显然,20世纪初叶以来,“封建”一词在中国文字和口语上空前高频率的出现,不是中国传统话语的简单延续,而是另有一番缘由与内容,确切说,“封建”已经不是先秦“封邦建国”的简称,也不是后来“封爵而不治民”转义的封建制,而是随西语feudalism而来的

、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进入近代国家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阶段,从而为以后五种生产方式说的流行打下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清议》第17册和第26册。

假如严复当时还有几分踌躇和迟疑的话,严复的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不假思考,认为每个民族,当然包括中国在内,经历西欧那样的“封建社会”天经地义,毋庸置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到50—70年代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的讨论,关于“封建社会”,不是有无问题,而是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代,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崩溃?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①、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②、蒋伯潜、蒋祖怡的《经与经学》③、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等.仍然坚持“封建”是中国西周时代的特定概念,不能混同于西欧的feudalism,也不足以概括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陈寅恪的文集,未发现他在任何地方把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作“封建社会”。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是40年代初刊印的高中历史教材,其中“西周的封建社会”一章,把西周“封建社会的要素”④说得一清二楚,旋即作结道:“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地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的社会。……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之一。”⑤钱穆在1940年出版的《国史大纲》中也不同意中国自周秦以来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他说:“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心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既无非凡之贵族阶级,是亦不足以言‘封建’。……土地既非采邑,即难以‘封建’相拟。……中国以往社会,亦尽可非封建,非工商,而自成一格。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方学者此等分类之外?”⑥侯外庐写于40年代的《中国思想通史》说得更尖锐,他说两者相混,是“语乱天下”。⑦不过,他们的意见不占据主流,而且声音越来越微弱。
至此,问题可归结为:在前近代人类社会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发展图式,是否可以用一个概念表述所有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性质与特征?进一步而言,以往译为“封建制度”的西欧的FeudalSystem是否可以涵盖中国?笔者拟采用历史方法来解决和回答问题,因此首先还要接受历史事实的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适于1918年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中国哲学的“怀胎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论及这一时代的时势,则屡屡出现“封建”一词:“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级都渐渐的消灭了。”“古代封建制度的社会,最重阶级。”言及孔子哲学之大旨“正名”时如是说:“孔子眼见那纷争无主的现象,回想那封建制度最盛时代,井井有条的阶级社会,真有去古日远的感慨。”
②20世纪30年代初郑振铎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论秦统一天下前的统一,“不过分封藩王,羁縻各地的少数民族而已。他们仍然保持其封建的制度,不甚受命于中心。到了秦统一之后.方才将根深柢固的分散的地方王国的制度打得粉碎,改天下为郡县”。
③蒋伯潜、蒋祖怡父子于1942年合著“国文自学辅导丛书”,意在向国人介绍传统文化中经典之作的源流嬗变。丛书的《经与经学》一册中有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改郡县,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上一次极重大、极剧烈的改革,周朝以前行之数千年的封建制度被根本铲除了……确是我国划时代的政治变动,虽然古代的封建制度至战国时已呈崩溃之象,可是政治上、社会上重大的改革,往往不为安于旧习的人们所赞成”。又说,“封建制度的崩溃,开始于春秋中叶而完成于秦,西汉初年和郡县夹杂存在的诸国,不过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故如昙花一现而即灭。这原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的。”
④张荫麟云:“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
⑤张荫麟:《中国史纲》,第24—25页。
⑥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引论”,第21—22页。
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50年,第374页。

因为西周建国后把国分封给王室子孙,他们在各地建国,这就是封建

因为现在不是了

为什么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秦始皇灭掉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后,改为郡县制,封建制度消亡了,但是,地主还存在。历代王朝沿用秦制,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地主一直存在。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分土地给农民,但是中国还是半封建社会,因为农民个人拥有土地就是私有制残余,为贫富分化而新生地主阶级提供了可能。所以要把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毛泽东实行人民公社后,中国自周朝开始的封建社会,自秦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半封建社会,才算彻底结束,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2 由于184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租界,施行英国法律。以后欧洲多国与日本相继在中国境内设立相似的租界,还驻扎外国的军队,只是租界以外地域中国还能够继续管辖,所以中国又是半殖民地社会,而不算完全殖民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仍然归英国统治,澳门仍然归葡萄牙统治。此外,1945年2月签订的《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也就是《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在中国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苏联海军基地的租借权;苏联共同经营合办中国东北的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所以,中国仍然具有半殖民地社会的特征。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其任内,苏联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将东北的铁路交还中国管理。
1997年,香港由英国交还中国,1999年,澳门由葡萄牙交还中国。至此,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社会。

以上两点,分别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及结束。

近代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算起 到 1949年结束 1949年以后算现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 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其实应该是本国封建帝国主义 外国是资本主义 这样说才算正确

为什么说中国以前是封建主义国家?
答:总之,无论西周封建还是后来转义的封建,一直到清末,人们对“封建”一词的理解没有多少变化,假如说有所变化,那就是后来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中心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甚至清末民初关于联邦制还是联省自治的辩论.仍然在体制的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②但无论如何,此时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无关,...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

什么叫封建国家?
答:封建这个字的由来,马克思主义史家基于法律的论点,认为它主要强调划分土地所有权。目前一般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做为对比。争议 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中国不曾有过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或者说中国的封建制仅限于周朝甚至西周时期(请参见分封制)。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封...

中国什么时候真正成为封建主义国家的?萌芽期又是什么时候?
答:而是有一些有限的人身权利,封建主只是用土地即经济手段而非强制手段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也就是说,农民不是在制度上而是在事实上成为封建主的附庸.由此看来,商明显属于奴隶制朝代.西周建立后.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起了一个封建体系,周天子给诸侯分封土地,这时是实封,诸侯确实有自己的领地(但是需要注意,这些封...

秦以及秦之后中国建立的制度貌似不是封建制,为什么我们总是将辛亥革命...
答:是的。秦以前实行的才是封建制,封邦建国。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来自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划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是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的。而我们引进来后其实跟中国社会并不是完全能够套用的。但是...

为什么说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我 ...
答: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

中国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含义: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
答: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延长那么久,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思想,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高度集权的政策形成了君臣思想,这种制度是有等级的,统治者为了统治自己的国家,所以也会对老百姓进行洗脑,而且对于朝臣也会进行洗脑,这些臣子又会为皇帝制定维护统治的制度,让封建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直到达到一...

原来 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一 个什么概念呢
答:这样,严复就实际上认为中国有四千多年是处在宗法社会之中,而宗法社会又可分为两个时代∶周以前是封建时代,秦以后则是一个向军国社会转变,却仍未脱离宗法社会的时代。ii 中国有史以来的四千多年为一纯粹、完整的单元以及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观点,于此都能发见端倪。 总的说,“封建时代”的概念直接产生于中西比较...

中国具体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的?
答: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