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字是什么意思?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住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令”字的意思是:使,让。



读书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要思考。这句话后面还有“可与之生,可与之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令”理解成“使,让”那你要换个位置来思考。如果:你是普通员工,老板让你加班,却不给补贴,一天到晚忙些没前途的工作,你会愿意吗?我是不会愿意的,最多是当下委屈一段时间,等到有就会的时候就跳槽。这种没前途的情况下我才不会和公司同生共死。如果放在古代,粗暴地用令,让,使,就会产生逃兵,那还打个鬼战。所以 这里的“令”不要单独拿出来翻译,应该整句话翻译。我认为应该理解为 “道,要做到让全国老百姓与国家领导意志相同”。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这个要回去看《道德经》,《孙子兵法》与老子道德经同源。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道①者,令民与上同意②也,故可以与之死,可
  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计篇》
  
  【注】
  ①道:孙子从政治规律与 军事规律的角度论道。这里的“道”,指治国之道、治军之道。②同意:同一意向、愿望。
  
  【译】
  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与君王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相关链接]
  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荀子:《议兵》
  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荀子:《议兵》
  
  【讲】
  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的首位,作为制胜的第一个条件,这在孙子以前的军事论著中是没有过的,是孙子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果人们要追根究底,进一步追问孙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发现,后代注家们的阐释就很不相同。
  宋人辑录的《孙子十家注》中,孟氏认为“道”为“权术”。孟氏说:“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论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术之道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同爱憎,一利害。故人心归于德,得人心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以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然而以权术为道,用权术收买人心,可以得一将一士之心,却不可得天下人之心;可以骗天下人心于一时,却不可归天下人心于长久。蒋介石对属于他的嫡系部队的将士就很注意用权术来收买人心。他有一个小本本,专记重要将领及其父母的生日,到时亲自赐于厚利。这一做法,也确实使一些人感激涕零,发誓为其效命。遗憾的是,蒋介石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有限,不仅无法尽收国人之心,就是连他统率的部队也搞得嫡系与杂牌对立,争斗不休,乃至火并。
  其实孙子列为“五事”之首的道,指的是治国之道、得天下人心的“天地大道”。把“道”明确定义为“令民与上同意也”,更是值得后代永远铭记的警世格言。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战争不过是流血的政治,而政治则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已猜测到了潜伏在“仁道”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竹筒,除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外,还有5篇孙子佚文。其《吴问》篇讲孙子回答吴王的问题:“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在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韩、魏为次、晋国归赵后,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原因。这就是先亡者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而“赵是(氏)制田,以百廿步为婉(婉),以二百卅步为吻(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王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问》篇由此得出结论,决定天下兴衰的“王者之道,口口厚爱其民者也。”这就清楚点明了,作为“五事”之首的“道”,是实实在在的王者“厚爱其民”的治国之道,是轻税薄赋、主佥臣收、公贫民富的经济之道。只有首先切实奉行这样的“道”,才能“令民与上同意”,才能万众一心地进行“有道之战”。
  翻开一部中国史,我们看到谁实行主佥臣廉、爱民富民的治国之道,谁就得人心、得天下;谁背离这条治国之道,实行主骄臣奢、掠民穷民的相反政策,谁就失人心,失天下。尽管古今之事不同,但古今之理相通,这就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是物,是人心的向背而不是武器的利钝。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调整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让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始终权为人民谋,利让人民得,事为人民办。只有这样,才能“令民与上同意”,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好我们幸福的家园。

您好!《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才会与君王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这里“令”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要”,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谢谢阅读!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答:您好!《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才会与君王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这里“令”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要”,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谢谢阅读!

读解《孙子兵法》三
答:第一方面 政治思想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令:使、让的意思。民:人民、老百姓、大众、士兵、所管理和领导的群体。上:领导、上级。同意:相同的意愿、共同的目标。畏:害怕。危:危险。译文:道就是要让所有人和领导者有相同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因此大家就可以...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答:道①者,令民与上同意②也,故可以与之死,可 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注】①道:孙子从政治规律与 军事规律的角度论道。这里的“道”,指治国之道、治军之道。②同意:同一意向、愿望。【译】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与君王一...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答:"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计篇.《孙子兵法》的“道”,可说是发挥了领导的最高艺术,它不单使人民接受领导的目标,还能激励人民为共同的目标,不怕苦,不怕死,勇往直前,定能完成目标.在现今的企业,如果领导的战略目标,能够把企业和员工...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 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答:“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即上下同心,包括君主与臣民同心、将帅与士卒同心、上级与下级同心。如果政令符合民心,那么将士上下一心,死生同致绝不畏惧危亡。“天”指的是昼夜、寒暑、晴雨、四季更替的天候情况,是为天时,用兵应当考虑到天时的因素。“地”指的是地形条件,有高下、远近、险易、...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答:"五事"之一的"道",孙子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这句中的两个"与"字都是"予"的通假字。全句显然是强令士卒服从国君的意愿,竹书"民弗诡也"较炎宋本"而民不畏危"更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里的"道"一般地释为新兴地主阶级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翻译?
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

孙子兵法第一篇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这句的翻译是什么?
答:意思是: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出处:《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节选):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

孙子兵法
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