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是什么意思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中的“令”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林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①者,令民与上同意②也,故可以与之死,可
  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计篇》
  
  【注】
  ①道:孙子从政治规律与 军事规律的角度论道。这里的“道”,指治国之道、治军之道。②同意:同一意向、愿望。
  
  【译】
  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与君王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相关链接]
  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荀子:《议兵》
  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荀子:《议兵》
  
  【讲】
  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的首位,作为制胜的第一个条件,这在孙子以前的军事论著中是没有过的,是孙子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果人们要追根究底,进一步追问孙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发现,后代注家们的阐释就很不相同。
  宋人辑录的《孙子十家注》中,孟氏认为“道”为“权术”。孟氏说:“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论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术之道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同爱憎,一利害。故人心归于德,得人心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以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然而以权术为道,用权术收买人心,可以得一将一士之心,却不可得天下人之心;可以骗天下人心于一时,却不可归天下人心于长久。蒋介石对属于他的嫡系部队的将士就很注意用权术来收买人心。他有一个小本本,专记重要将领及其父母的生日,到时亲自赐于厚利。这一做法,也确实使一些人感激涕零,发誓为其效命。遗憾的是,蒋介石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有限,不仅无法尽收国人之心,就是连他统率的部队也搞得嫡系与杂牌对立,争斗不休,乃至火并。
  其实孙子列为“五事”之首的道,指的是治国之道、得天下人心的“天地大道”。把“道”明确定义为“令民与上同意也”,更是值得后代永远铭记的警世格言。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战争不过是流血的政治,而政治则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已猜测到了潜伏在“仁道”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竹筒,除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外,还有5篇孙子佚文。其《吴问》篇讲孙子回答吴王的问题:“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在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韩、魏为次、晋国归赵后,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原因。这就是先亡者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而“赵是(氏)制田,以百廿步为婉(婉),以二百卅步为吻(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王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问》篇由此得出结论,决定天下兴衰的“王者之道,口口厚爱其民者也。”这就清楚点明了,作为“五事”之首的“道”,是实实在在的王者“厚爱其民”的治国之道,是轻税薄赋、主佥臣收、公贫民富的经济之道。只有首先切实奉行这样的“道”,才能“令民与上同意”,才能万众一心地进行“有道之战”。
  翻开一部中国史,我们看到谁实行主佥臣廉、爱民富民的治国之道,谁就得人心、得天下;谁背离这条治国之道,实行主骄臣奢、掠民穷民的相反政策,谁就失人心,失天下。尽管古今之事不同,但古今之理相通,这就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是物,是人心的向背而不是武器的利钝。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调整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让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始终权为人民谋,利让人民得,事为人民办。只有这样,才能“令民与上同意”,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好我们幸福的家园。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计篇.
《孙子兵法》的“道”,可说是发挥了领导的最高艺术,
它不单使人民接受领导的目标,还能激励人民为共同的目标,
不怕苦,不怕死,勇往直前,定能完成目标.
在现今的企业,如果领导的战略目标,
能够把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共存亡,
定能发挥企业的最高境界.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句话的意思~

道就是人心,民心,打仗也要有正义。即使再多的宣传,谎言也会被拆穿。士兵也会有思想和觉悟看穿谎言。有正义就是有道,民众就会支持有道的一方,士兵就可以与有道的一方同生共死,不怕危险。

“令”字的意思是:使,让。
【出自】:《孙子兵法》
【作品介绍】: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2015年8月,《孙子兵法》被乌克兰商人列斯尼亚克翻译成乌克兰语,并推介给乌克兰国防部官员。
【精选原文片段】: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求教有没有孙子兵法的完整版的,类似是文言文的!
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孙子兵法与经商之道
答:一、应用“道、天、地、将、法”搞好企业经营 《孙子兵法?计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一个企业在进行...

孙子兵法中的天,地,道,将,法,分别指什么,有什么重要性
答:西南航空是全美国航空业中工会化最彻底的,可是劳工工作也最卖力。别的航空公司机师1个月只愿意飞50小时,西南航空的机师却愿意飞80小时。原因是,西南航空的员工相信公司会照顾他们,提供他们稳定的工作感。诸葛长青: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作为领导,必须和员工心心相印、心...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是什么意思?
答:兵:代指战争 道:关键 察:考察研究 出自: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

哪有 孙子兵法 全文 和对应的 译文???
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

孙子兵法句子
答: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察:考察,研究。战争,是国家的事情,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全文
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 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

孙武文言文
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孙子兵法中的句子
答: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

帮忙翻译一下古文
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