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作者&投稿:宣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这句话,不同的断句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反的理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来自于孔子的言论集《论语 秦伯》。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鼓吹“愚民统治”的一个重要的佐证。事实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总体上是不提倡“开启民智”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当中的“民”,就是指普通百姓或者说平民。在孔夫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是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的。贵族包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人是可以或者有资格接受教育,参与国家治理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实是有限度的有教无类,这个范畴其实并不包括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和奴隶。在这个大的社会等级背景下,等级是固化。对于平民的态度,孔子算是有一些“悲悯之心”,比如他倡导“仁者爱人”,就是包含对平民的爱,但是这种爱是“居高临下的”,也就是贵族对待平民的态度(对于奴隶,不存在“仁”的问题)。而要求平民对贵族的的态度则是“忠”,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行为和态度。

所以,对于民的态度,孔子的主张是“可以使由之”,所谓的“由”,应该是在“仁”的前提下的“有限宽容和在等级制度前提下的有限的自由”。这是告诫“贵族们”对于平民应该持有的“宽仁”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是对于“等级(礼制)”的维护。

“不可使知之”,也是告诫“贵族”对待平民的“底线原则”。孔子作为教育家,对于“教育或者教化”的颠覆性能力非常清楚。维护等级制度的“第一要务”,就是平民阶层的固化和稳定,这也是贵族阶层固化合稳定的前提。孔子做官的时候很短,但是他却坚决的杀了少正卯,其根源就是少正卯触及的是“等级固化”的根本。

平民阶层的固化,必然的要求就是“不可使知之”。在孔子的概念中平民仅仅当好“顺民”即可。“不知”而当顺民的平民,是“可以使由之”。这个核心概念和原则,在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了统治阶级“贵族”维护其统治和地位的“不二法宝”。即使是在“科举制度”下,也只不过是给平民规范了一条通往“贵族”的道路,所谓的“学而优则仕”。民依然是“不可使知之”。

所以,平民可以知道或者向往的就是大概有两种渠道或者手段可以改变自己的等级地位,第一种当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学而优则仕”。第二种则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暴力”方式改变自己的平民地位。两种手段都有成功者,但显然第一种的风险,难度和代价远远小于第二种,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在孔子那个时代,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贵族对平民的态度的基本准则是可以让平民获得在等级制度下的有限的“自由”,贵族对平民要有“宽仁”的“悲悯之心”,但绝不可以让平民有打破和推翻等级制度本身的想法。

这句话后来被有些人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含义,诠释这种含义的前提是对这句话进行了另外一种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

折颜短句之后,这句话似乎有了“开启民智”的含义。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断句前提下,其含义应该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当中的“可”,应该当做“认可”或者说“认同”来解释。

孔子告诉“贵族”们:如果平民“认可或者认同”等级制度(礼制)的“天经地义”,那么就对他们宽容些,让他们心安理得的在等级制度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平民“不认可”“天经地义”的等级制度,贵族有责任“教育或者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等级制度(礼制)的“天经地义”。这还是“愚民教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基本上和“开启民智”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教化”。

记得钱钟书在《围城》当中对此有比较精辟的阐述,大意是:最开始的愚民是不让人读书,后来是只让人读一种书,看似进步,其实依然是愚民。



可以让民众直接去做某些事情,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做,我认为就是这个意思了,属于愚民思想。

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我觉得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如果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的时候,还是不要让他有做决定的能力。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么意思
答: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这两天睡觉前翻翻论语,读到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传统的理解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前面写了“子曰”)从现在的思想看,估计很多人都会抨击这个观点。然后有卫道者改句读,例如“民可,...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
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泯可以被你使唤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泯不听你使唤了你就知道原因了。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都瞧不起你了。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能让那些人瞧得起。如果你经常挨欺负,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不挨欺负了。(能不能做的出来是另一个问题)由:木生条见芽以知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该如何正确理解,孔子这番话有道理吗
答:下面就来分析看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们一直争论到今天。这句话叫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句话中,少了一些标点符号。我想说的是,恰恰就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所以我没有打。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各种著作,后人在阅读的...

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答:这句话的含义大概是说不同阶级的人不可僭越。意思是说劳力者做属于劳力者的事,不要让他们知道劳心者的想法。这句话将人民和统治者完全分开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出自谁的作品?
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导的道路来走,但没有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其实就是愚民政策。古今学者对这句话的译注解释称“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他们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大道非常深远,最好不要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其之
答:据考证,此话乃大圣人孔夫子留下来的,他在《论语·泰伯第八》里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为老百姓么,只可以支使指派他,不可以让他晓得其中的原由和道理。大凡成大事者,欲安邦治国、平定天下,此一条妙计据说在中国必不可少,亦乃“天机”之一。

怎样正确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那些批判孔子的人,喜欢拿这句话来攻击孔子,说孔子这是愚民思想,说孔子这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孔子的儒家思想,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礼教。拿这个来诟病孔子的人,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阶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么翻译?
答: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翻译和理解方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翻译和理解方式:1. 可以这样翻译:对于民众,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行动,但是不能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因。这种理解方式强调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智慧,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民众的行动,而不需要让他们了解...

干国祥解“民不可使知之”
答: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也许这样说有点像“大话”:因为前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不深,所以导致了这一则《论语》数千年的误读(第一种读法),且此种误读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其影响的,不仅是孔子的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不是愚民政治?
答: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