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城市群怎样了!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什么是增长极战略,城市群应如何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

作者&投稿:慕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前,受相关部门领导委托,“荆楚连线”协助对接并邀请“智谷趋势”等,全国性财经媒体同行前来武汉考察。

本文是“智谷趋势”合伙人,《中国楼市大洗牌》作者黄汉城老师在实地考察后基于个人观察与体验,对武汉正在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相应思考。

应该说,黄老师的文章从产业与人口流动等方面对武汉与周边互动状况的把握是精准的,更为我们关注武汉与湖北提供了新的启迪。

为更好的关注武汉和湖北,从今天始我们将陆续转载本次来武汉考察老师的内容,以供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全省正在发生的变化!

以下为正文:

纵观全国,只有两座城市被冠以大的称号——大上海和大武汉。

武汉被国父孙中山报以极高期望。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设想了这样的宏伟蓝图,“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武汉都大大超过了这两座城市。

但更“吓人”的是,武汉还在继续变大大大!

武汉究竟有多大?

以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为例,这个城市单论面积大小,就比49年之前的北平还大,时人调侃,“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

不过,真正让这座城市被高看一眼的,还是其经济地位。

在二十世纪初,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扼住了千里黄金水道长江的咽喉,光是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就高居全国第二位。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座内陆城市的进出口贸易,竟然能占全国贸易额的12.4%。

当时的武汉,拥有内地唯一一个可以跟沿海相匹敌的通商口岸。称其为内陆的光荣之城,也不为过。

因此,汉口被盛誉“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名气一度流传海外,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过去繁盛,未来同样被抱以重大期望。

美国未来学家麦金利•康韦曾经做过这样大胆的预测:

武汉将在21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里排第二位,高于另一入选城市——上海之前。

先别忙着惊讶,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冯天瑜这样做出解读:

“康韦的理由在于,以更长远的星球战略家眼光来看,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就会超越任何政策人为因素凸显出来:水资源,中心位置这样的地理因素,高校人才这样的地缘因素,工商业基础。”

确实,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武汉各项优势着实得天独厚。

“十里洋场大上海,大江大河大武汉”。武汉被称为“千湖之市”,坐拥长江和汉江,全市面积中四分之一是水面。

不只是水资源丰富,武汉地理位置更是极佳,是国家枢纽中心城市之一,同时鲜少被各种天灾侵袭。

要论高校人才,武汉更是全国闻名的大学城。截至2020年,武汉有多达92所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多达130万。

在带领湖北乃至中部崛起,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格局中,武汉都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前阵子,我应邀参加武汉市网信办和新浪微博、新浪湖北组织的大武汉C位见活动,有个新的发现——

武汉,又双叕变大了。其膨胀速度之快,简直令人惊奇。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从2000年-2010年,武汉都市圈九个城市当中,除了武汉和临近的鄂州之外,其他7个城市均呈现人口净流出的局面。

其中,十年间潜江人口萎缩了4.5万人,黄石萎缩4.7万人,咸宁少了23万,黄冈最为夸张,流失了94万人。

里头,有不少人就是被武汉虹吸走的。

在中西部,“合一省之力肥一市”是常见的发展模式,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等都不例外。

武汉作为中部六大省会中,唯一一个被赋予副省级地位的城市,虹吸效应当然不弱。

2006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所所长秦尊文发现,湖北全省163家上市后备企业中,有95%计划将总部迁至武汉。

有人就感慨,“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

在大都市圈时代下,城市的“马太效应”一定是会越来越强的。

然而,我惊奇的发现——

最近十年,咸宁、黄石从人口净流出转为人口流入城市。

黄石一扫往日颓势,增加近4万人,咸宁一口气净增20万人口。加上鄂州保持住定力,武汉都市圈的九个城市,已经有四个正增长了。

整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失情况正在显著缓解。按理说,随着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小城市人口会加速流向附近的特大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原因就在于,武汉通过有意识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带领整个都市圈走向共同富裕。中心城市武汉,从集聚效应改为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城市人口净增长。

近年来,武汉积极与“六环外”的咸宁市开展园外园、飞地经济的合作模式。十三五期间,咸宁共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29个,协议投资总额4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

黄冈则“追光借光融光”,提出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直达黄石港的构想。

据媒体报道,黄冈与光谷联合建设了黄冈(光谷)科技创新中心、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

迄今为止,已经有美格科技、伯远生物等9个光谷项目入驻,主要涉及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芯屏端网等领域。

今年1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出炉,强调武汉“一主引领”的龙头作用,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这是当前整个湖北省的重点发展战略。

由此,一条贯穿“武鄂黄黄咸”五市的光谷科创大走廊逐渐成形,截至今年9月,该走廊已经启动了82个重大创新项目,总投资额达到868.5亿元。

武汉推动共同富裕的脚步正在加快,周边的城市,没有一个被落下。

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

像鄂州葛店开发区,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将为光谷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显示面板厂商提供配套,生产显示芯片。

长江日报报道说,“研发在光谷、生产在葛店”的企业已近100家,典型的有华工激光。

产业经济的导入,带来人口的流入。比如说咸宁,2009年咸宁的就业人口为142万人,2019年猛增至164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不难发现, 武汉都市圈在变强变大,而不再是中心城市的一枝独秀。

武汉第二个变大,是人才规模的大。

今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留鄂留粤比例彻底扭转,留鄂比例从2016年的26.45%增至33.91%,而留粤比例则从30%降至21.33%。

这意味着,湖北终于终结了广东在本省顶尖985高校的垄断地位。湖北,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莘莘学子的毕业首选。

正如清华北大的大学生流向,暗喻了一国国运的取向变化,而湖北的顶级大学生流向,同样暗合了一城之运。

所以,武汉区域985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是最具有风向标意义的。

曾经的武汉颇为尴尬。

2015年,蚂蚁金服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发布了全国首份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报告显示,湖北的大学毕业生最爱远距离迁移,“武汉到深圳”的路线成为全国最热门的跨省迁移路线,“武汉到广州”则排名第五。

网上段子流传:“把大家请到武汉来读书,不是为了让大家建设武汉,而是为了让大家建设祖国的。”

眼瞅着人才外流,武汉也坐不住了,于2017年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火药味浓厚——

“百万大学生留汉”运动。

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

不满40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

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

......

政策落地后,武汉的人才规模应声而涨——

2017年留汉大学生30.1万,2018年40.6万,2019年超30万,仅仅三年就完成了原定要在2021年完成的目标。

不仅如此,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由2016年42.18%上升到2020年的65.12%。武汉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即使是在疫情的重创恢复期,武汉的表现也非常生猛:今年前7个月,武汉市新留汉大学生人数为17.89万人,呈现逐月增长态势。

武汉,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然,人才从来都不是仅靠一点“小恩小惠”就能够留住的。

今年引发争议的鄂尔多斯60万年薪招聘教师,回应者寥寥,就说明一座城市的潜力和未来,才是年轻人真正看重的。

武汉能够留住更多大学生,背后的底气在于,其民营经济、高新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我在《中国城市大洗牌》这本书里评价过武汉:“它是中国逐步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最具有‘东亚模式’气质的城市”。

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武汉是继上海以后的又一“国企重镇”,国有经济强盛。

而当前很多高精尖产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慢的特点,会让市场力量望而却步。

武汉看准这些产业,早早入局布置,用有形之手来引导资源的集中配置,推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现在,武汉在新一代电子信息取得了优势地位,“光芯屏端网”全面发展:

全球最大的光线光缆制造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光这么说,你可能很难有具体概念,中信证券对此做了梳理——

在半导体领域,长江存储代表了国内存储芯片的最高水平;

在激光技术领域,武汉光谷的销售收入占国内三成以上;

在显示面板领域,国内三强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都在武汉设厂;

伴随着前沿科技产业的不断壮大,众多巨头闻名而来。

小米在武汉设立研发总部,华为设立武汉研究所。科大讯飞、小鹏汽车等头部企业也相继入驻武汉,或建立区域总部,或设立研发总部。

武汉也拿出诚意,用真金白银奖励支持总部企业涌入。整座城市的民营经济被带动了起来。

2017年,在武汉百强企业中,上榜的民营企业为37家,营收总额占比19.11%。到2021年,上榜民营企业为45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营收总额占比27.91%,

短短几年时间,数量扩张了6家,占比提升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如今,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已提升至19.2%,“人口年轻化指数”增幅居大城市第一位。

不仅如此,武汉的人口结构中,本专生的比例占到了33.87%,位列全国第四,超越了广深两城,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之后。

武汉的未来,相当可期。这座英雄之城,正在奔跑的路上。



静电除尘器以静电净化法进行收捕烟气中粉尘的装置。是净化工业废气的理想设备。它的净利化工作主依靠放电极和沉淀极这两个系统来完成。当两极间输入高压直流电时的电极空间,产生阴、阳离子,并作用于通过静电场的废气粉尘粒子表面,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其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并沉积于电极上,达到收尘目的。两极系统均有振打装置,当振打锤型周期性的敲打两极装置时,粘附在其上的粉尘被抖落,落入下部灰斗经排灰装置排出机外。被净化的废气由出口经烟囱排入大气中,此时完成了烟气净化过程

北京怎样扶持周边城市带动发展?~

津京冀一体化,目标是疏解北京的功能。客观上把北京一些功能放在周边省。比如,飞机场,就地跨京冀,可以拉动机场周围的房地产,观光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发现。同时,一些工业生产,也从北京转移来,促进当地就业。

顾名思义,增长极就是增长的极点,体现在国家战略中就是部分城市和区域成为某一经济板块的核心增长区域,要求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并有可能在政策的偏倚下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或城市。现实中体现在东部沿海率先开发开放,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成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三大地理区块拉动辐射全国经济发展。微观看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又是上述三大区域的核心增长极。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你之前也是问过的。中原城市群北接京津冀、南倚武汉都市圈(或者说是中三角),西接以关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要想在周边区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引领中国经济,任重而道远。
可以看到,河南公路、铁路、高速等区域性大规模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完善交通体系,比如增加陇海线、京广货运量的提升,(高铁转移客流),拉通对外交通打造经济腹地,建设客货航线。
而是要培育等级鲜明的城镇体系,河南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依照其他国家发展水平(韩国,日本),未来20年,郑州将成长为1000万人的大都市(我说的是城市居住人口而不是整个辖区人口,和现在近千万居民不是一个概念)。郑东新区的建设就是拉宽郑州城市框架,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河南经济辐射与发展的重要的极点,郑东新区的金融、高新科技、高校都是将来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引导和发展引擎。当然中原城市群周边需要衔接城市,比如洛阳、开封、许昌、信阳、安阳等等,还有下面的县,这样来看,才能称得上是城市群,如果县市很弱,那就不能成为中原城市群,仅能够成为郑州都会圈罢了。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比如总部在郑州城区,物流在郑州下辖的新郑航空产业园,规模生产基地在洛阳、开封,配套产业园在河南省不同的县市,商品自由流通,人才相互流动,科技资源依市场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经济人才等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这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区该做的,这也是整个中国需要做的

安徽多市加入南京都市圈,这对安徽省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答:具有产业布局,人才聚集,科技实力和国际化的优势,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南京与上海,武汉和重庆一起,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长江四个区域经济中心。同时,南京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一角,直接受到上海的辐射。因此,南京具有吸收辐射和向外辐射的功能...

国家发改委同意南京都市圈规划,如此规划能带来什么好处?
答:我举个例子,在其他的地区,拼的是人均收入,而在南京都市圈里,却是以人均消费作为标准——是的,一个地区的人均消费高了,它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收入高了最多只能说当地人能解决温饱了,而人均消费高了,却会让一个城市连同其他周边城市一起发展,变得越来越繁华,一个城市变得繁华之后...

到2025年,以北京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这意味着什么...
答:1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画”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出行圈和北京都市区1钟头上下班圈;90%的农田上,均值走500米就能碰到公园绿化;千兆宽带接口占一半,让上千年古都更加“聪慧”……之前举办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详细介绍,《规划》明确...

7个副省级城市被点名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渐凸显
答: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此前,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多个副省级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措辞中提及“龙头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等。 这些城市包括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省的...

什么趋势明显,出现城市群城市带
答: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

“万亿城市”竞争困局:哪一座城才是酒店巨头们追捧的“沃土”?_百度知 ...
答:其三是完成“以城市为核心,卫星城动态分布”的良性布局。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非集中式发展,而是以大城市先行,带动周边城市同步发展的形式。这种纽带式的城市发展规划从某种程度上是为酒店业的连锁化经营提供良好基础。其四是存量酒店翻新或将占据城市增量酒店市场较大比重。对于酒店行业而言,在新型消费者...

中国城市化进阶之路:三大城市群崛起 角逐世界级城市群
答: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意味着在城市和省级行政边界之外,已形成另一套衡量区域发展的体系。 确定了怎么做,接下来是具体的推进。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地城市群规划尺度较大,多个城市跨省合作并非易事。由此催生了2019年都市圈战略的“出世”,由国家层面力推,强调核心大都市支撑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规划尺度的缩小,让...

西部地区城镇化提速:两大城市群将成核心引擎
答:这些城市的首位度都很高,辐射能力都很强。这些城市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为国家级城市群,可以带动周边发展,实现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反哺。  丁长发分析,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历史底蕴、人才、科技、文教、产业、...

中小城市对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发展的作用?
答:中小城市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主要为缓解大城市的空间压力,资源压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中小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可以为大城市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此外,中小城市还可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城市提供...

发改委重新定位城市群都市圈:加快消除区域户籍壁垒
答:《意见》针对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多条针对性很强的方案,比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再比如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等。因此,这一方案也被视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拆篱”之举。重新定位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