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兴起将改变第五城竞争格局!武汉正逐渐被成渝边缘化

作者&投稿:任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上广深作为我国城市的第一梯队, 多年的政策红利让他们早已跻身于世界一线城市之列 ,他们的对手天津一度要超越广州,重组一线城市,但随着天津经济发展的乏力, 北上广深组成的一线联盟将在中短期内牢不可破。

随着改革的深入,内陆许多新兴城市开始崛起 ,我国城市竞争格局正逐渐 朝着“多极化”发展, 以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为代表的新兴城市 是当前次于一线城市外的最强二线城市。

随着强二线城市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家发展政策的不断运动,在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影响下, 我国经济舞台的聚光灯正逐渐移聚中西部地区 。当前第五城已经是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所竞争的目标, 而随着改革和经济大方向的不断明确,第五城的“决赛圈”正逐渐明朗。

2020年已经进入尾声了,各市经济数据也逐渐出炉,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今年实现了超越天津 ,从体量上迈进了前十城之列,这意味着南京有了更多的资本和底气竞争第五城, 而随着南京体量的突破,第五城也进入了 “白热化竞争阶段”

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是当前中西东部地区跃升崛起的新兴城市, 他们的发展势头和综合实力都大幅度的领先其余二线城市,在绝对实力面前 ,他们形成了次“北上广深”外的第二城市竞争圈。而他们的目标便瞄准了第五城。

从第五城竞争城市中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重庆依旧遥遥领先“成武宁杭” ,重庆的领先主要受益于组成区县较多,庞大的重庆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成都依旧牢牢的守住了第二的位置,杭州则不甘示弱的快速接近成都,南京则在快速的向杭州发起冲刺, 武汉受疫情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体量只有去年的90%左右 ,但疫情各省市都有所波及, 如果没有疫情武汉大概率会次于重庆、成都,高于南京、杭州。

第五城的竞争圈实际上我们可以再次划分,成都、重庆、武汉这三城的竞争度较高,他们的联系也较为紧密,他们是中西部竞争的最高点,因此 成都、重庆、武汉可形容为“中西部最强竞争圈”

南京和杭州都处于长三角地区,他们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次中心,长三角的发展趋势虽然是“一体化合作发展”; 但宁杭这两所实力相当的城市在多领域上存在高强度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实际上形成了“长三角竞争圈”。

成渝汉宁杭的总体实力都十分接近,他们的优劣也较为明显,在短期内很难决出胜负, 但当前城市格局正进入“抱团多元化格局” 单论城市实力已显得十分不具有说服力,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兴起,将城市单元竞争的格局抬升至“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

第五城的战争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微妙的趋势,未来第五城或将在多元化城市群内诞生。

重庆自1997年直辖后,迅速的建立起了与成都的竞争关系 ,成渝双城的竞争从文化到产业,各方面都有着激烈的碰撞, 但双城的大体优劣依旧是直辖之前所建立的。 重庆工业强,软文化、金融弱;而成都则工业弱,软文化、金融强, 成渝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但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发展重心的运动, 成渝在这场变局中敏锐的嗅到了发展的机遇。 当前国家向西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西部时代真的来了, 而成渝作为西部地区绝对的领头羊,他们要发挥什么作用? 显然区域崛起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纵观整个西部能够形成城市群带动西部的也仅有成渝了。

在国家意志和机遇的背景下,成渝经济圈再次升级“成渝双城经济圈”被高层定义为 “内陆开放新高地” 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成渝经济圈在 历史 的机遇下成为了“四大国家级经济圈之一”;

成渝经济圈将深刻的改变当前的经济格局 其中成渝联手对武汉的冲击较大 ,成渝铁板一块将不利于武汉与成都、重庆竞争,这将使得武汉有可能被边缘化,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只是一个概念罢了,中三角没有意愿和动作进行一体化发展, 这使得武汉在中部独木难支,显得十分“孤单”;

城市不是单一的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城市是需要联动的 ,成渝自身组成了经济圈,而宁杭本身就身处长三角经济圈内,而武汉靠什么?未必要用武汉都市圈去挑战“成渝、长三角?”显然这种力量对比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因此当下的武汉才是最具有危机感的城市。

南京 杭州 做大都市圈

南京提出扩容多年,但实际上的进展却十分缓慢, 扩容之下的南京正集中资源协调周围城市,打造了一个“南京都市圈” ,组成了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都市圈,且罕见的纳入了省域外的城市,当前安徽已经全域纳入长三角了,南京都市圈无疑强化了南京在长三角内部的地位, 这为南京在长三角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强硬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都市圈也将省外城市纳入了规划范围内,其黄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就是其杭州资源外溢的明显表现,但杭州都市圈的影响力要弱于南京都市圈,当前杭州的优势还是在互联网产业上, 杭州的政治地位虽然较低,但随着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就已然说明杭州的政治、战略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当下武汉十分的尴尬,宁杭本身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内,他们在内部再打造都市圈提高自身的实力,使得他们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加广泛,但武汉只有都市圈,没有“长三角和成渝”那样的城市群平台,这使得武汉的天花板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无奈长江中游城市群心不齐,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


第五城就目前而言还难以分出胜负,但大概率会在中西部产生 ,当前我国经济向内陆运动的趋势十分明显,政策红利的推动正让中西部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旧不均衡,东强西弱的局面依旧显著的存在,但多重政策正改变这一局面,东部强市林立, 四大一线城市均位于广义的东部地区,第五城很难在东部产生,经济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西部诞生第五城的几率被无限的加持。

成渝经济圈促使成渝联手,而武汉没有实际城市群的依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渝之间诞生第五城的几率十分大。

你觉得第五城会在哪里诞生呢?



~

关于城市群未来发展,你比较看好哪里,为什么?
答: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拥有全国众多实力强市,以上海为龙头,南京、...也就是未来北京都市区将与东京都市区、纽约都市区等都市区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城市群方式参与全球竞争;...城市群等城市群还是处于后面,主要还是一些区域性的城市群格局,跟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全国性...

未来城市化走向
答:此外,随着各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改变省内单一经济中心的格局,逐步发展起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了三大城市群之外,新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江淮地区、湖南中部、吉林中部、...

哪六个城市具备成为一线城市?
答:其次,打造新一线城市,有助于打破现有一线城市的人才、资源垄断格局,通过辐射效应,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新的一线城市形成后,将成为区域增长极,打破现有四个一线城市的竞争优势,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四大经济板块+三大支撑带”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通过建设以新一线城市为基础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

如何打造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
答:5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纽约与周围城市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和产业链的形成,成为了这一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再有一点核心城市必须认识到,分工并不会弱化自己的地位,而只会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哪个城市可以通吃一切,怎样提升自己内核才是关键,例如伦敦城市群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城市分散化,...

未来10 至 20 年,中国继「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大都市会是哪里?_百 ...
答:未来的十年中国继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大城市会是哪里?中国的下一个一线城市有三座城市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一,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在中国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已经连续四年蝉联榜首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领军城市。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

谁是第五极?这三大城市群有望“升极”
答: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郑州和武汉两大超级城市将成为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此次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大城市群都被点名, 这无疑会助推中游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但论第五极双方会产生一些竞争。 但也不排除双方共建第五极,但这势必会分散“极”的资源会导致中部发展局面更为分散,...

云南五大“城镇群”: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云南发展格局
答:滇西北城镇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多样性,协调地区保护和发展关系,科学规划空间开发格局,使滇西北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并且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滇西北城镇群连接西藏和四川,与缅甸接壤, 旅游 资源丰富,可塑性较强。滇西城镇群是由以大理市、隆阳区、腾冲市和芒市为核心的 ...

江西为什么要建立三大城镇群三大都市区?
答:“1+5”信江河谷城镇群以上饶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周边的广丰、玉山、横峰、弋阳、铅山五个县,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将形成“ 一带两轴三片区 ”的具有 森林城镇簇群特色 的城乡空间结构。(一带:指信江河谷城镇带;两轴:指北部特色城镇轴与南部城镇聚集轴;三片区:指北部、中部、南部差别化发展片区。

中国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为我国的第五个一线城市呢?
答:天津、成渝、武汉都有可能成为第五座一线城市。但即使成为一线城市,也无法与北上广深相比。我们所说的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但这实际上更应该说是京津城市群,环上海城市群,广州-深圳城市群。实际上这是国内最大的三个经济圈:首都经济圈,长江口经济圈、珠江口经济圈。三者都吸收了全国各地的...

如何看待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格局?
答:长三角地区被寄希望和纽约为首的美国东海岸进行竞争,并且反复研究比对。和珠三角不同的是,长三角地区城镇密度更稀薄,虽然城市密集,却没有城镇相连带来的丰富感。而且由于分属于两省一市,在跨越行政区划的合作上也进展不利,除了浙江新推出的杭州湾区概念和上海的自由贸易港区,暂无更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