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倚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游九华记 译文

游九华记[1] [清] 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2],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

是说也,尝窃疑之[3]。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4],改九子为九华。

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5],约略如八九仙人云[6]。

其山,外峻中夷[7]。由青阳西南行[8],则峰攒岫复[9],环奇百出[10];而入其中,则旷以隐[11]。

由山麓褰裳[12],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13];而入其中,则奥以静[14]。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15],道士之所族处者[16],是为化城[17]。

一峰屹然[18],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19],是为金地藏塔[20]。循檐送目[21],虚白之气[22],远接江海。

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23],叫号动山谷[24],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25],几以山为垄断矣[26],宁复知有云壑乎[27]?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28]。

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29],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30]。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31],有《东岩燕坐诗》[32]。

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33],俯视化城为一盂[34]。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35]。迷离莫辨[36],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

青则结绿[37],紫则珊瑚,夕阳倒蒸[38],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

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39],从之者查子素先[40],徐子道林。

【注释】 [1]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西南,旧名九子山,唐朝诗人李白改为九华山。 [2]“昔刘”四句:“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

终南、太华、女儿、荆山都是山的名字。刘禹锡《九华山》序说:“九华山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

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悼《后悔》前言之容易(轻率)也。

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3]是说:指刘禹锡的上述说法。

[4]“而李”二句:“李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

按图史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以”,因为。“莲花峰”,山峰名,因山峰层叠,耸立云际,石瓣嵌空如莲花而得名。

[5]空翠:形容山峰高耸青翠。前“数”为量词,后“数”为动词。

[6]“约略”句:意谓山峰形状大略像八九个仙女。言外是说,原名“九子”比李白改称“九华”要恰当。

云:助词,等等,之类。 [7]外峻中夷: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

[8]青阳:即今安徽青阳。 [9]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

“岫(xiù)”,山。 [10]环奇百出:谓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

[11]旷以隐:宽广而隐蔽。“以”,而。

[12]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 [13]碎玉哀弦:形容山泉飞溅雪白如玉的水珠,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

[14]奥(yù):幽深。 [15]蓊(wěng)郁:形容草木茂盛。

[16]道士:这里指和尚。族处:聚结居住。

[17]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始创,唐德宗建中初年(780)赐额“化城”,明宣德十年(1435)重建。

[18]屹然:山峰高耸的样子。 [19]攫(jué):抓取。

[20]金地藏塔:在化城寺西,神光岭山麓。相传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新罗国王子金地藏(又名金乔觉)航海来中国,到九华山聚徒讲学,至99岁坐化。

他的信徒用三年时间修建了这座塔,保存他的遗体。 [21]循檐送目:沿着房檐纵目眺望。

[22]虚白之气: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指金地藏塔所焕发的瑞气。 [23]踵接:形容烧香敬神的人很多。

角崩:形容礼拜的人以额触地。 [24]叫号:大声哭叫。

[25]争缘为市:争着向礼拜者化缘募捐,成了市场。 [26]几以山为垄断:意谓化缘的和尚们几乎把九华山当成独占谋利的地方了。

[27]云壑(hè):这里比喻清高幽雅的情操。 [28]东岩:又名晏坐岩、舍身崖,在化城寺东。

山岩虚敞似屋,据说金地藏最先住在这里。 [29]堆云洞:洞穴名,在东岩顶上。

师子石:即飞云石,在东岩顶上。“师”,同“狮”。

[30]王文成: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文成”是他的谥号。

手书:亲笔字。 [31]斯:此。

[32]燕坐:闲坐。 [33]天柱峰:在九华山东部,山峰耸拔千仞,如柱直插云天,为九华山东部第一高峰。

[34]盂(yú):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35]九十九峰:九华山周回二百余里,有山峰几百座,比较有名的有数十座,所谓“九十九峰”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非确数。

[36]迷离:模糊不清。 [37]结绿:宝玉名。

[38]倒蒸:形容夕阳余热蒸发水气上升。 [39]以:相当于“在”。

甲午岁十月:清顺治十一年十月,即公元1654年10月。 [40]从:随从。

查素先、徐道林:都是从游者,其人未详。 【作者及题解】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

顺治六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参与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二年转侍读,不久病卒。他以诗文著称。

其文古朴清雅,其诗则与宋琬齐。

2. 游天目山记文言文翻译

连日来阴雨绵绵,让人烦闷得很。

我们到了双清庄时,天气稍稍转晴。双清庄在天目山脚下,和尚们留我们住在双清庄上。

和尚们的房间里很讲究。溪水冲激到山石上,发出响声,整夜在枕边作响。

石篑朦胧中错把这种声音当作下雨,烦透了,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早上,和尚送来早茶、早饭,招呼石篑起床。

石篑感叹说:“下着这么大的暴雨,能到哪里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和尚说:“天晴了,风和日丽,天气极好。那响声是溪流的声音,不是雨声。”

石篑大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我们一口气喝了好几杯茶,立刻一同出发,去游览天目山。

3. 游龙虎山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时雨新霁,西风增凉,闲云未归,悠然垂阴,黍粒登场,稻花盈畴,菽粟粲然,桑麻沃然。象山翁观瀑半山,登舟水南,宿上清,信龙虎,次于新兴,究仙岩之胜。

石濑积雪,澄潭渍蓝,鹭翘凫飞,恍若图画。疏松翠筱、苍苔茂草之间,石谖呈黄,金灯舒红,被岩缘坡,烂若锦绣。轻舟帆墙,啸歌相闻,聚如鱼鳞,列如雁行。至其寻幽探奇,更泊互进,迭为后先,有若偶然而相后。老者苍颜皓髯,语高领深;少者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

译文---当时刚好停雨了,西风吹来,又增添了丝丝凉意,天朗气清,云朵还没有回到天空,树木悠然地垂下枝叶,缔造出一份阴凉。黄米粒刚刚长出来,漫山遍野都是稻花,豆类植物和小米长的金灿灿的,农作物都很肥沃,一片丰收之景。我在半山观看瀑布,划着船去了水南村,第一晚住在上清宫,第二晚住在龙虎山,第三晚住在新兴寺,探究龙虎山的岩石美景。

石滩间湍急的水流如积雪,潭水澄澈,仿佛染上了蓝色,白鹭拖着长长的羽毛飞在空中,野鸭子也在飞,这样的美景,好像是一幅画一般。稀疏的松树、翠绿的小竹子、青色的苔藓、茂密的绿草之间,石间萱草呈现黄色,金灯草泛着微微的红色,覆盖了岩石,沿着山坡长了一路,灿烂的如同锦绣一般;小船上竖着高高的桅杆,游船间能听得到彼此的笑声歌声,游船像鱼鳞一样聚在一起,像雁行一样排列。很多游船到这探寻幽奇的美景,彼此轮换停泊、前进,多次更换先后顺序,就像彼此偶然跟随在一起一样。年老的长者长着白胡子,话语高超,要旨深奥,年轻人都整理好衣裳,严肃认真、谦虚恭谨地看着听着,彼此都很适意。

4.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

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5. 文言文游鸡足山记的译文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

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

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

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

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

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

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

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赠别 注释 ①空门: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盘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九华: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有九峰...

80后文言文
答:给你给网站:/puton/lang/(随便什么文言文都有) 2. 80后中学所学文言文 1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课标篇目2 七下 5 伤仲永 王安石 3 七下 15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略读课文 4 八上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标篇目5 八上 22 陋室铭 刘禹锡 课标篇目6 八上 22 爱莲说 周敦颐 课标篇目7 八上 ...

金地藏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入,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

游浮山记全文翻译?
答:仅明清两代,文人骚客吟诵浮山的诗篇已不计其数,但精心深情记游写景的散文屈指可数,仅有明代竟陵派作家钟惺的《游浮渡山记》,邑人方以智的《游浮山记》、戴名世的《游浮山记》、方苞的《再至浮山记》和张英的《癸未秋游浮山记》等。其中,除了钟惺与方以智的散文篇幅较长,其余的文章都不足千字,且内容文字几无...

杜荀鹤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

关于九华山的最精典诗句
答:九华山翠外宋方岳 《陈帐管尊公挽诗》23、九华山下月微明宋韩元吉 《夜宿青阳旅舍起观林端积雪半消疑山矾盛开》24、九华山色梅根渡宋姜夔 《送项平甫倅池阳》25、君家九华山宋刘宰 《赠九华程兄》26、到今独记九华山宋楼钥 《送人之官池州》27、九华山色倚晴眸宋王巩 《萧相楼》28、云外九华山宋王阮 《...

文言文罗隐
答: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5. 文言文《雪》翻译 《雪》翻译:天上的工匠把水剪成在天地间飘散的花,品味下来有四种品德,落地没有声音,是静的品德,沾在衣服上而没有颜色,是...

游九华记的作品赏析
答:为此,作者用曲笔含蓄地表示无限感慨,既指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又点明自己无闲,而对于刘禹锡的评价、李白的改名,举世却无人懂得九华山真正美的所在。至此,作者以欲招刘禹锡、李白共语,来表示自己理解刘、李的心意,点破该文主题思想,反证世俗不如高雅,见出作者清高疾俗的情怀,而令人回味...

九华山化城寺的地藏转世金乔觉
答: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化城寺又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金乔觉密切相关。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

黄山记 徐迟 全文 谢谢
答: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炼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妙极!妙极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