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的启发求大神帮助

作者&投稿:牛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回答者:Zhhobi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4 19:48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 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 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 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 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 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 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 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 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 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如何学习哲学?拜托各位大神~

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 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学习哲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用兴趣引导阅读,用思辨形成体系,用实践检验学习。 一、培养兴趣。长期、间断性地刺激对哲学的爱好之情——说白了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为此而感到喜悦。 二、反复阅读。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可以从哲学故事、哲学史、哲学人物传记等大众读物读起,这样利于兴趣的积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阅读中肯定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要立刻解决(有些也不用解决),要保持这种发问的心态——这是不断、反复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思辨。先试着自己回答问题,再参看书中的回答,在比较中不断修正结论。这时你已经有了一定哲学基础,就有必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哲学研究者——大学里哲学系的学生、老师,向他/她们请教问题、互相探讨。一定要本着求知的态度友好地交流,展开不针对个人人格的讨论和辩论,放弃狭隘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求真知、求真理的态度。这一阶段一定要思辨,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有条件的话去上哲学专业课,系统地学习某一流派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四、实践。联系身边实际,进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检验学习本身。哲学脱离了实践便失去了其自身。其实学哲学不可能不用哲学的。但要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知行是否统一。仍然保持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哲学种类虽多,但殊途同归,宗旨离不开人本身。学习某类哲学时,最好时刻保持警惕心态——不要陷入或沉迷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和无谓的理论冲突。不可否认,冲突是经常存在的,冲突甚至是必要且有益的。但“君子和而不同”,本着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思想指导的宗旨,我们学习哲学时最好自觉避免个体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理论分歧,求同存异为上。不妨将冲突和对立内化在自身、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内化在哲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才不至于偏狭,不至于陷入哲学流派的纷争,不至于迷失最初学哲学的目的,进而才能把时间和心血投入到哲学学习中,把精力集中到为他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上,把理想定位在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事业上。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有指导的作用。

学习哲学的启发求大神帮助
答: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你觉得学习哲学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答:🍀我很喜欢老子的哲学观点,老子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总是以一名冷静的智者身份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简言之就是启迪我们要认识到祸福相依、万法自然的道理;从寓言故事《塞翁失马》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生很多时候,会因祸而得福,同样也会因福致祸,有些人会因利而受害,有...

哲学对人有什么好处?300字,会做的帮帮忙,谢谢谢谢。
答:三、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加快乐 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话用在学习哲学上,再合适不过了。学习哲学,然后在生活中实践,时时用哲学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观念,让自己活得越来越清醒明白,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的道理
答: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哲学研究的是人生和世界的本质、意义和价值问题,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观念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2、分析问题的能力: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这使得我...

学习哲学后的感悟?
答:学习两用哲学后的感悟 在听这堂哲学课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还很肤浅,只是接触过一些哲学常识和故事,像这样全面系统的学习哲学还是第一次。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它提高的是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变化,使人的思想变的成熟,所以...

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什么
答:哲学是指导其他学科发展的一门科学,她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智慧的养成。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锻炼理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和事物的发展过程,以便于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学习哲学能帮助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端正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哲学你获得哪些启发
答: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只有在社会即将发生巨大变革时,哲学——这一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发,激发人求变以革新才会发生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大文化思想中的哲学思想的引入,改造和成就了其后中国革命的大批领导人,如毛泽东;哲学教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世界上很多有...

儒家和道家的处世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有何启示?
答:一、儒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1、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答: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

什么是“哲学”?学“哲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答:哲学发展的两个时期 (一)整齐统一的时期 传说神话变成了历史,跳舞、诗歌变成了艺术,迷信变成了宗教,个人的想象与启示,跟着一定模式走,无意识的习惯与有意识的褒贬,合成一种共同的风尚,造成了种种制度礼节。(二)冲突调和的时期 人类渐渐进步,经验多了,知识的事实分量增加、范围扩大,幻想的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