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西泠印社出版社)120-149篇翻译 急急急!BBS初中语文扩展阅读20-40的翻译!

作者&投稿:福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20 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四、五月的时候,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是)不嫉妒(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有被蛇、鼠、狐狸、鸱鸢吃掉的忧患;人不杀鸟雀,那么(鸟就)自愿接近人,想免除这个灾患(指孩子被蛇、鼠、狐狸、鸱鸢吃掉的忧患).从这件事情看,那个时候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为了说明下面的“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猛于虎”这句话,相信了。
121 我到南京做客,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俗话叫做师婆鱼的鱼。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人们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就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天的鹰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当接战时,如同弦上发出的箭,绝对无法遏止。后来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 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让我悲哀的又难道只是鱼吗?
122 邵茂齐曾经说过:“天上的月色能改变世界。”果然是这样的。那些假山、石头,山间流出泉水小溪,佛寺、寺院的园亭,房屋竹子树木等,一切常见的东西,月亮照耀它就显得深邃,覆盖其上就显得这么的干净透明,金黄和碧绿的色彩,有月光就显得纯净,惨悴的容貌,有月光就显得奇特,浅深浓淡的色调,按着它画成图画,就屡屡有所变化显得不像了。就连河山大地,遥远得像远古时代一样,犬吠松涛,比岩谷还远,草生木长,闲在的如人们坐卧,人们在月下,也会忘了我就是我。 今天晚上,严叔向在破山僧舍摆了酒,我走到了院子里,幽幽的月光显得那么的令人喜爱。白天一看,酒水吃食的盘盆摆了到处都是,瓦石遍地都是,就把这段场景写下来以证明茂齐的话。 今天是万历丙午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
123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124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莺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选择黄莺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125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他们出去之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他原因,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 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127 译文:有个老地主,家产很是富裕,可是祖祖辈辈都不识字。有一年,他请了楚地(两湖区域)的读书人来家教他的儿子读书识字。老师开始教地主的儿子执笔描红写字,在纸上画一笔,对他说:“这是一字。”画两笔,说:“这是二字。”画三笔,说:“这是三字。”地主的儿子刚写完,便高兴得不得了,把笔一丢,回到他父亲那里,告诉他:“我已经学会了,我已经学会了,不必再麻烦老师,花费那么多的钱请老师了。”老地主当然喜欢,依着儿子,拿出钱来把楚地老师辞退了。 过了几天,老地主准备邀请姓万的同辈亲友来喝酒,一早就叫儿子写一份请柬。过了很久还没有写成,父亲去催促他,儿子怪生气地说:“天下的姓氏那么多,干吗非要姓万不可。我从一大早开始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128 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拒绝说:“你不用说了,到此为止。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士兵情况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正如你所说的,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既然不敌,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问题;已经打败的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进攻,所以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一定会胜利。”张绣于是就很佩服贾诩。
129 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把几案设在对着太阳的地方,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只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130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宣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周伯》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宣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131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容有万物,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132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134 史鰌(qiū),字子鱼,生病到了弥留之际。他告诉他儿子说书:“我既不能使蘧伯玉被提拔,也不能使弥子瑕被辞。我活着不能匡正国君(纠正国君的错误),死了又不成礼节,把我的尸体放在北堂就足够了。” 史鰌死后,卫灵公来吊丧,史鰌的儿子把史鰌的这些话具体告诉给了卫灵公。卫灵公说:“夫子活着的时候推荐贤人,弹劾不肖之人,死了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可以称得上是‘忠’了。”于是(卫灵公)召见蘧伯玉,封他为卿,辞退了弥子瑕,把尸体迁移到正堂,行礼后返回。卫国因此而进入治世。
136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着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
137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的治理,总算尽了心啊:黄河北岸的荒年(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来。黄河以东的荒年(收成不好),我也会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当政者,不如我诚心诚意。邻国的百姓没更少,我的百姓没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咚咚地擂响了战鼓,双方已经交锋,(战败的士兵)扔掉衣甲丢下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用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对他怎么办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不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希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粮食会多得吃不完。不准用密网到池塘捕鱼,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遗憾了。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这些都能尽心而为、没有遗憾,那么就是施仁政、治天下的开端。”
138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139 魏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干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背柴火?”那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140 赵简子(人名。晋国的卿)在河上游玩得很开心。感叹道:“怎样与贤士一起相处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珍珠美玉没有脚,距离这里几千里却能够到来,是因为人们喜爱它们。现在贤人有脚却不来,这是我们国君不喜爱他们吧?现在您的贤士足够却没有人来,这是我的主人不喜欢贤士吗?”赵简子说:“我门下随从的幕僚有上千人,早晨吃了饭粮食就不够了,晚上得去集市收交易税;晚上吃了饭粮食又不够了,早晨又得去集市收交易税。我还会被说成是不喜欢贤士吗?”船夫古乘回答说:“鸿鹄飞得高翱翔得远,它所靠的是翅膀的羽毛。背上和腹部的细毛,没有一点用处,减去一把,飞得不能更低,增加一把,飞得也不能更高。不知道您的门客有上千人,也有起翅膀羽茎作用的吗?还是全部是鸟腹下的细毛?”
141 周舍是赵简子的臣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 住在一起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或译为多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赵简子说:“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所以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的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142 以前(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皇上帽子的人看见皇上寒冷,所以给皇上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皇上)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衣服的?”,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皇上于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它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它越权作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不是不讨厌寒冷,是因为越权办事的危害比寒冷更加可怕啊!
143 有个楚国首都的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以明察为贵;以明察为贵的人,能够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得到了治理的方法就去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举”无意义,可以不翻译)。
144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燮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燮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明智之人任用人,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 战国 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145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过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人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尽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146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小的珍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难道你们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贝吗?”威王说:“我用来认定宝贝的观点跟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来黄河打渔。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路不拾遗。这四个臣子,他们的光辉远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了,面带羞惭
就这,打不下了,剩下的百度消息给你

把文章打出来可以吗?我很想为你回答,但我没有这本书

90、治国必先富民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91、治国犹栽树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92、陆贽论审察群情
译文:
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进上章疏,大略是说:“我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察明众人的心志,如果是众人非常喜欢的,那么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众人非常憎恶的,那么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欢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归向陛下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的。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时,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离异,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审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民众向往归附,以安定国家呢!这一点就是当前所最为急切的啊。”
原文:
(唐)德宗问陆贽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在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93、齐威王行赏罚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原文: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BBS系列初中语文扩展阅读 文言文 修订版 西泠出版社 第37、38篇阅读答案~

我不知道!

三患即:未曾听说的事和知识怕不能听到;听到之后怕不能学到;学到之后怕不能做到。
五耻即:身居职位却不能发表应有的意见,感到可耻;发表了意见却不能实行,感到可耻;已得到的东西又失去了,感到可耻;土地有余而劳动力不足,感到可耻;大家平均而自己多得一倍,感到可耻。

西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

BBS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西泠印社出版社)120-149篇翻译
答:求中、下篇文言文翻译,或者120-149篇的翻译(版本:120.记先夫人不残鸟雀;121书斗鱼;122月能移世界;123金圣叹先生传赞;124异宝;125王献之……147心不在焉;148弥子之行;149曾子... 求中、下篇文言文 翻译,或者120-149篇的翻译(版本:120.记先夫人不残鸟雀;121书斗鱼;122月能移世界;123金圣叹先生传赞;124异...

中考文言文拓展阅读提分训练
答: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3.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0.《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 1至30篇翻译 (Q币重谢!!!)
答:32.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

初中现代文文言文拓展阅读答案七下
答:4.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邯郸学步答案 邯郸学步slavish imitation of others and loss of one's own individuality 【发音】 [编辑本段]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编辑本段] 邯郸:地名,在河北省;步:步伐。 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出处】 [编辑本段] 1、庄周《庄子·秋水》:...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答:1.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0.《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七年级文言文答案
答: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情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儿子(文言文中的妻子解释为妻子和儿子。)东躲西藏但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

初二文言文拓展阅读
答:1.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 第50则 项羽自刎的文言文翻译
答: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

初中语文文言文扩展阅读 答案
答: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编辑本段注释 1、尝:曾经。 2、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