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如何依佛教义在当代社会和谐生活?自利利他.慈悲喜舍..生存.. 慈悲喜舍的其它

作者&投稿:邸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从精神目标到直接行动上对他者、对自己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信徒也有非常明确的行为要求,即修行五门: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精进门,五者止观门。加上好学增智,则为六度。以一真诚、二慈悲(爱)、三究竟(所施方便)的态度贯彻菩提六度,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作众生表率,在社会实践中行助人宏法之实。
第一、真心
在思想境界上,因为佛教弟子肩负着重要的济人济世的职责,所以必须对自己的精神武器--佛教思想要有明确无误的理解,修行中是精进和智慧。在面对世俗中人和事的行为中,例如各种礼节和生活戒律,表现在修行中就是止观、戒、忍诸行。
诚心就是认真,就是坚定,是学习为人和处事的基础。树立佛法在世俗社会的正直、完美、平等的形象,是所有佛教信奉者的责任,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未深信佛法的众生对佛教的理解。佛教和其他各种正统宗教都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就是对个人心灵世界的探究和改造,而后建立一个统一在一个共同思想目标下的人际世界,最终达成与自然和谐的大我环境。所以,宗教中的真诚是最具有生命意义的行为,最具有社会参与意识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也是人类社会数万年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
第二、爱心
爱心是宗教目的的社会行为表现,对出世入世关系的理解由此产生。佛教思想是以关注人性为基础的,各种智慧、戒、忍等修行都是出于对众生的热爱,由于佛教在人生哲学上有着崇高的精神目标,所以对周围的人、事、以至各种社会工作都抱有热情的认真参与的态度。
佛教的社会爱心、众生爱心表现在宗教教义上、宗教活动中。从佛教的基本理论来看,理论基础起源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对人性意义的理解,以人最终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为目的,他们的行为也为此而表现出对他人、对世界、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简单的例子就是奉行十善,远离十恶。在佛教的祈祷仪式中,祈求地区、国家、民族的安定和睦,祈求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平等,众生的幸福,这是佛教数千年来不断强调的愿望。
佛教理论宣扬众生平等,提倡建立佛国净土,普渡众生,努力指明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关注并教化芸芸众生,这是广义上的“爱”,是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历史等范畴的全人类共有的关心与互助的爱。
第三、方便心
方便心指的是随顺、布施、救助等自我责任的表现。在佛教中有四事摄法,指的是菩萨为摄受众生,使之生亲爱之心、皈依佛道而做的工作,一、布施摄,若众生乐施财则施财,爱乐佛法则施佛法;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善言慰喻;三、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四、同事摄,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
佛教修行基本理论中的施舍法门,就是在阐明佛教弟子的奉献行为和佛教思想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就是识见自性法性真如,发菩萨方便心的应用,说明宗教思想不单是解释的工具,还是创造和改造人性的工具。这就需要宗教团体努力把宗教道德规范通俗化、日常化、普及化,将宗教规范与生活习俗结合,做到人人识道德,行道德,重塑礼仪之邦的环境。
由真心而爱心而方便心的修行六度,是教导佛教弟子和爱好者参与社会的轨迹,也是个人自我觉悟的轨迹。《大日经》中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能够通达此理,就可以明确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教理在律己、待人、奉献社会三方面的行为关系,从而可以找到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宗教与社会的重要关系。

我认为如果人人都按‘弟子规’去做,这个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时时刻刻怀着颗感恩的心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不贪、不嗔、不愚痴。
就能自利利他.慈悲喜、生存。

读一读了凡四训,
读一读俞公遇灶神记,
读一读三字经,弟子规。

用心去感受其中的道理和行事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且求自己过,不论他人非。
在此基础上,尽量净化习气。

如果人人能够如此,社会自然是一片和谐祥瑞了。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中经常讲到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
  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慈由“友”〔mitra〕演变而来,意为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
  悲〔梵,巴利karuna〕,原意为痛苦,引申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属于心理学所谓“移情”),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拔除痛苦。佛典解释说:“慈名予乐,悲名拔苦”。
  喜〔梵muditd〕或作“随喜”,对众生所在善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行者。
  舍〔梵upekga,巴利upekkha〕,意为舍弃、施舍,主要指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的心境。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问答: 何谓为慈?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何谓为悲?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维摩诘)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喜?”(维摩诘)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舍?”(维摩诘)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慈悲喜舍慈善会慈悲喜舍,顾名思义,是以维护佛教的修行、弘法、教育以及慈善事业为主体。为了更好的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挥佛教在构筑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下,并继承中国佛教历代济贫救苦的优良传统,延续太虚大师主张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民国时期佛教救世利人的慈善事业。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理念,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分善恶、不分亲疏,对一切苦难的民众予以诚挚、平等的关怀和救助。“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行愿,以人为本,积极入世,展开扶贫救济、医疗治病、赈灾克难、敬老恤孤、助学扶教等各项慈善事业,并在隆慧法师积极引导广大社会民众和佛教信徒参与佛教慈善事业,使社会民众内心充满慈悲和仁爱。教富济贫,让富有的人们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引发内心的慈悲善根,修积阴德,广种福田,富而好仁;救困安贫,使贫困的民众得到救助,心生安乐,贫而感恩;自利利他,为佛教弟子提供一个弘法修行的渠道,积功累德,回向净土成为资粮,往生极乐,圆成佛道。通过济贫教富的各项慈善事业,化解社会阶层的差别和对立,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和谐社会;使广大的社会群众接触、了解和正确认识佛教,觉悟人生。欢迎社会各界善心人士积极参与,共筑东林慈善社会公益平台。用慈悲爱心,完善自我,奉献人生,让青史留名,让子孙效贤;用菩提心,修福修慧,弘法利生,让他人解脱,让自己成就。四无量心对慈悲喜舍的阐述   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能。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法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就胜义谛而言,无一众生可得,也无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别妄想,就能冤亲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有如己子。好比虚空因为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成就一切万物。  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  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由慈悲喜舍的内容看来,四无量心虽类别为四,其实都是慈心悲愿的延伸:先是欲令众生都能得到快乐,而施以慈心,继而看见有人不能得到快乐,悲心油然而起。接着又想令众生都能离去苦恼,得到无上法乐,喜心继之产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众,而不起憎爱贪忧,不生人法执着,就是舍心现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论》说:“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

请教如何依佛教义在当代社会和谐生活?自利利他.慈悲喜舍..生存.._百...
答:树立佛法在世俗社会的正直、完美、平等的形象,是所有佛教信奉者的责任,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未深信佛法的众生对佛教的理解。佛教和其他各种正统宗教都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就是对个人心灵世界的探究和改造,而后建立一个统一在一个共同思想目标下的人际世界,最终达成与自然和谐的大我环境。所以,宗教中的真...

佛教依教奉行是什么意思?
答:依教奉行总的是指依佛的教言而取舍修行,在依止法中是指要依上师的教言而行持,因为上师是佛的代表,佛的化现,直接指引人们的修行。依教奉行,是让人完全抛弃自己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一心一意依照上师教言去修行。因为凡夫依照自力根本无法解脱轮回,“无始流转”就是明证,三宝总集的殊胜上师圆满具...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四法印的教义
答: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

佛教的众生平等和舍弃你我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答:这些就和你忽悠你同桌一样,不过人家把这种忽悠升级了,忽悠到了很多的人 佛家的思想是“无争”,很符合统治者想天下平静的思想,所以才会允许流传下来。但是佛家思想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使社会和谐。以德服人 坏处就是妨碍社会的发展,人类如果没有了欲望,社会不能发展,那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华严十异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四)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举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中之诸神王众,而不同于三乘经之或列声闻众,或列大小二众等。(五)所依异,谓此一乘教起,依佛之海印三昧中出,而不同于三乘教等依佛之后得智出。(六)说异,谓此一乘教义于此一方说一事、一义、一品、一会等时,必赅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

佛教理论已经可以解释一切事物了,是不是说哲学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了...
答:佛教是佛教,是以佛的思维法分析法为基础,结合种种行为模式和规律形成的“教”,与自由的哲学思想不能相互替代,各有各的用途和方向。哲学在古希腊,最初是解释神与自然一切状态的学问,为了解答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才产生了宗教和哲学,提炼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的,...

...直接出家修行呢?还是要先去佛学院进修?佛学院怎么申请入学呢?_百度...
答:直接出家修行也可以,一般需要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是允许的,当然,现在不同意并不代表以后,所以父母的同意书也是可以省略的。只是在五明佛学院,不需要,不过要在出家后忏悔七日,如果父母不找上来,就能出家。不过五明佛学院是自费的。一般而言佛学院是对外招生的,一般是招收出家众,很少的是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