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士大夫”是什么意思?(它的出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仲长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全句应该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

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这句“刑不上大夫”知名度颇高,略有知识的人都会念叨念叨,作为封建社会司法黑暗的证据。甚至直到最近,某教授在论述《党内监督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时,也情不自禁地拿古人说事儿,说是该《条例》的出台就是要彻底改变旧社会那种“刑不上大夫”的局面。

毫无疑问,在上述这些人士看来,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指士大夫即使犯法也享有免受法律追究的特权。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先不做学理上的分析,随便翻翻史籍,受到砍头、抄家、流放处罚的贪官污吏哪朝哪代没有?

出现误读的原因是错解了这个“刑”字,古人用字是极为精审的,“刑”,肉刑之谓也,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其外延比“法”要小得多,只不过是主张即使士大夫犯法,也不要轻易对他们用肉刑而已。

儒家先贤为什么要提出“刑不上大夫”?近读著名学者孟森先生的《明清史讲义》,有“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之说。再翻北京大学新近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其中一节是这样解释“刑不上大夫”的,士大夫“一般不处以残损肢体的肉刑;必须处死者在郊外执行等等。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也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这些礼遇决不等于大夫以上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原来,在“刑不上大夫”的提出者眼里,一个枉法的士大夫是否应受到法律追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重要的是不能用大堂之上动用肉刑这种轻蔑、野蛮的方式侮辱其人格、挫伤其自尊心。“刑不上大夫”这一理论的是非且不必说,纵观中国历史,面对专制君权的淫威,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勇批逆鳞、不恤身家性命的忠鲠之士?他们也许不怕杀头,但如果动辄折辱,士气肯定会大受摧残。不论怎样,“刑不上大夫”这一理论的实践对维护精英阶层的尊严、砥砺其气节还是有相当作用的。

相反,一个动辄折辱大臣的朝廷会养成怎样的士风?自朱元璋始,明朝对大臣的轻慢已成惯例,廷杖示辱、镣足治事、黥面发配等堪称家常便饭。嘉靖朝的一位谏官曾在奏疏中描述过这种场景:大臣受刑后,如果复查无罪,继续立于朝堂,而那些施刑的锦衣卫特务将面带得色窃窃私语:某某大臣我曾打过板子,某某大臣是我动的大刑。这位谏官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后果是:小人横行,君子气短。后来崇祯皇帝吊在煤山时树倒猢狲散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见。

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指士大夫即使犯法也享有免受法律追究的特权。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先不做学理上的分析,随便翻翻史籍,受到砍头、抄家、流放处罚的贪官污吏哪朝哪代没有?

出现误读的原因是错解了这个“刑”字,古人用字是极为精审的,“刑”,肉刑之谓也,它具有特定的内涵,其外延比“法”要小得多,只不过是主张即使士大夫犯法,也不要轻易对他们用肉刑而已。

儒家先贤为什么要提出“刑不上大夫”?近读著名学者孟森先生的《明清史讲义》,有“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之说。再翻北京大学新近出版的《中国法制史》,其中一节是这样解释“刑不上大夫”的,士大夫“一般不处以残损肢体的肉刑;必须处死者在郊外执行等等。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也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这些礼遇决不等于大夫以上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原来,在“刑不上大夫”的提出者眼里,一个枉法的士大夫是否应受到法律追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重要的是不能用大堂之上动用肉刑这种轻蔑、野蛮的方式侮辱其人格、挫伤其自尊心。“刑不上大夫”这一理论的是非且不必说,纵观中国历史,面对专制君权的淫威,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勇批逆鳞、不恤身家性命的忠鲠之士?他们也许不怕杀头,但如果动辄折辱,士气肯定会大受摧残。不论怎样,“刑不上大夫”这一理论的实践对维护精英阶层的尊严、砥砺其气节还是有相当作用的。

参考资料: 检察日报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

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

意思是不论官职大小,都不可对士大夫用刑

古代社会真的“刑不上大夫”吗?刑不上士大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首先来说是士大夫的含义,相信最初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士大夫就是古代当官的,而且当的是很大的官,可是在真正的历史上,士大夫的含义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第二种就是朝廷里面当官的人,而这句话从字面的含义来讲,就是说,古代的时候,士大夫就算是犯罪了,也不用受刑。

二是,此处的“刑”,是古代是司法机构,可理解为刑部。通常来说,刑部负责审理案件,若是审讯的对象为士大夫,刑部无权直接定罪,必须上报给皇帝,然后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即使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有人敢反对,毕竟是皇帝是意思,除非皇帝想找人背锅。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原句是“国君扶式,大夫下之;大夫扶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我们都知道官员有权,因此他们和一般人不同,他们作恶是不需要亲自动手的。比如一个领导看某人不顺眼,他自己不用动手,底下的人会去教训。甚至这个领导连话都不用说,底下也会有人为了讨好他而教训他的对头。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之一,是为官僚、贵族提供法律特权的根据,其重心在于强调平民百姓与官僚贵族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对于官僚贵族等统治阶层社会特权的维护。因为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以血缘和姻亲相互联系着,他们之间都保持着社会和外交的接触,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们就遵循之间的君子协定。所以说,他们是尊礼而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

为什么古代刑法不能用在士大夫身上
答:周公制礼做乐,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

被误解的名言“刑不上大夫”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
答:“刑不上大夫”被误解的意思是:贵族阶层和官员犯罪不应受刑法处罚。而它的真实用意则为对上层违法者的一种变通,让惩罚在形式上更人性化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语言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有些话很容易引起歧义,不同的文学者对他们的翻译可能就会不一样。但是在历史上有的人就喜欢钻文字的空子,...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刑不上大夫出处释义
答: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的下与上很容易引起误读。据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而另有一种解释是,对于贵族,应当用礼仪教化来规范其言行,使其懂礼守法,不致犯错受刑;...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答: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什么意思
答: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中新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钱文忠教授认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