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龚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意思是,士大夫几天不读书就会看着让人讨厌。

【名句·出处】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文集》)

【释义·点评】
意思是:士大夫三天不读书的话,经义之理就不会在心中交会,对着镜子会觉得面目丑陋,对人说话则庸俗乏味。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对这句话的表述略有变化:“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朱舜水《书读书乐卷后》也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扩展资料: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小字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

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等。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是一句古代中国的谚语,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士大夫连续三天不读书,那么他的精神面貌就会变得可怕和令人憎恶。它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要求。



~

士大夫三曰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是谁说的
答: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宋朝诗人黄山谷说的。面目可憎是夸张的说法,这一句的意思是:士大夫多日不读书,觉得说起话来没有味道了,连脸都看起来觉着讨厌。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士大夫三日不读诗,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绝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理解
答:就是如果一个文官不经常读书修心养性,就是会失去自我。寓意:做好本行需要的基础,参考资料:百度

“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是谁写的
答:.先是于北京潘家园买的明人陈眉公(1558—1639)的《小窗幽记》卷十一第四十八条里见到了这样的记载:“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原以为这是找到最早的出处了,后来又发现《小窗幽记》不是最早的,早于它的另一位明人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在其《世说新语补...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作者和诗名
答:关于此段话,我以前也曾查过出处。先是于北京潘家园买的明人陈眉公(1558-1639)的《小窗幽记》卷十一第四十八条里见到了这样的记载:“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原以为这是找到最早的出处了,后来又发现《小窗幽记》不是最早的,早于它的另一位明人戏曲理论家...

诗句"读书三日则面目可爱"引于
答: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出自哪一本书
答:2、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3、何良俊《世说新语补 言语篇》:“黄太史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几句话略有不同,但大意近似,皆出自黄庭坚之口。意思是,士大夫三天不读书,那么义和...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
答:古人说:一日可不食肉,但不可一日无书。古人对书犹如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不读,心慌意乱,可见他们对看书的痴迷。而他们看书决不是像现在很多浮躁的年轻人一样,沉迷于成功学,看点皮毛,他们是真的把看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享受。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对于...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为什么写的好?
答:就是如果一个文官不经常读书修心养性,就是会失去自我。寓意:做好本行需要的基础~~这算是理由吧~~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答:因为上周在外旅行的缘故,这一周还没完全恢复过来,再加上积累了一堆事情需要处理,导致自己这一周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好好地阅读。以至于今晚已经在电脑前坐了1个小时,还没有理清楚日更的思路。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