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姓与氏有什么区别 现代姓氏和古代姓氏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子丰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和氏
在我们见到的一些社会公文里,一连串人名的排列,常常有“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这 种说法把“姓氏”当作了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下面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在家庭、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群居状态中。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组织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往往定居一方(与现代的定居概念应有不同),从事采集生产。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一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娲人首蛇身, 且曾因“四极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所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做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关注、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时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 得“姬”和“姜”姓,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 “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为文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 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赧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旧中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庭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为古代氏族系统的一种制度。其渊源于祭祀。当时,每个氏族或部族,都有他们自身所祀的神,并认定此神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护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王为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规定嫡长子继承,庶子另给土地,称为别子。别子的嫡子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但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这说明人类曾经历过母权社会,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人类社会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的,在母系氏族社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无氏,所有的姓都从“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的说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联系,贵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既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因此“百姓”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和鲁、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还要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

出嫁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姓上冠以所出自的国名,如:
齐姜、晋姬、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
秦姬、江芈、苪姜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
赵姬、孔姬、秦姬、棠姜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如:
武姜、昭姬、共姬、文姜、敬嬴

但是到了后来,氏族制度混乱,所谓姓在事实上趋于消亡,而氏与姓渐趋混淆,没有人能分的清,同姓不婚就变成了同氏不婚。

氏的情况就比较复杂,氏主要以所居住的地名及世袭的官爵等相称,相当于西语中的“Familia",因而周代的男子贵族,因同时拥有“姓、氏、名”三个称呼。

1、诸侯以受封国的国名为氏,如:
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蔡甲午(蔡庄公)
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
屈完、解狐、羊舌赤
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
东门、北郭、南宫、百里
或以官名为氏,如:
卜偃、司马牛、乐正克
3、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等。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男人有姓,女人有氏

姓氏的区别



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呀,姓指什么,氏指什么呀?~

1、概念不同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
2、用途不同
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
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3、使用人群不同
男子称氏不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女子则多称姓而不称氏。

扩展资料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一)、概念不同:
1、古代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2、现代姓氏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
(二)、意义不同:
古代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在作用上正与名趋同。
魏晋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官人法,姓氏是标识门第出身的第一要素,自然备受重视;宋代以后,科举制经过充分发展已成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前途主要取决于科考而不再取决于门第,姓氏的重要性亦大为下降。
时至今日,乡土社会崩解殆尽,人口流动、离家谋生已成为社会常态,无论是人们对血缘组织的依赖还是血缘组织能提供给人们的依赖都接近于无,姓氏的血缘色彩自然也愈来愈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三)、用法不同:
1、古代姓氏是有姓又有氏。
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女子亦然,著名的苏妲己,姓“己”,氏“苏”;周幽王为博其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姓“姒”,氏“褒”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
2、现代姓氏合称“姓氏”
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就都是“姓+名”的称谓形式。
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姓氏浅淡

战国时姓和氏的区别
答:1. 在母系氏族时期,姓是最早的家族分类,用以区分不同的部落。随着部落的扩大和分裂,氏作为部落的分支标识随之产生。例如,姜子牙原姓姜,因迁至吕地而以吕为氏,体现了姓与氏的区分。2. 至先秦时期,社会习俗逐渐固定,出现了一种传统:男性使用氏来称呼,而女性则使用姓来称呼。以屈原为例,他...

古时姓与氏有什么区别
答: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时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

古时“姓”和“氏”究竟有什么不同?
答: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

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和作用
答: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不变,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同是姬姓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那么什么是姓,什么是氏呢?
答:在先秦时期,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原来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来指父亲遗弃的血缘关系。

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答:姓与氏的区别:1、具体含义不同。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小编觉得“姓”和“氏”的区别是,它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姓氏标志着一个人的血脉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当人们在交流时,都会问对方的姓名。如果你两个人的姓一样,那么你俩就能聊成是一家了。姓氏最早是在部落首领的称呼,“姓”是区别血源的。中国在母系...

姓和氏有区别吗?
答:姓氏的区别是:起源不同、含义不同、使用不同。1、起源不同:姓和氏的起源有很大区别,姓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它的历史比氏要久远很多,早期的姓也都是女字旁。而氏是从姓中慢慢演变出来的,它的历史要比姓短很多。2、含义不同:姓通常用来区别血缘,当两个人拥有同一个姓氏,就代表...

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答:氏是指在姓氏之后的名称,也称作名。在中国古代,氏是人们的具体称呼,通常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名称。氏的命名通常与家族、地理、职业、器物等相关,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寓意。相比姓,氏的作用更加具体,是人们具体的称呼。姓和氏的区别在于,姓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而氏是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