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知识

作者&投稿:舒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概要
  简析《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2.疑难讲解
  ①本文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用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段)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间的说明顺序上,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排列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③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比喻和拟人本是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是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如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贴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拟人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如说“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形象而引人入胜.
  另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介绍了有关物候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物候现象:自然环境中,周期性发生的各种宏观自然现象称之为物候现象.
物候学: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关于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的物候学现象有
答:一、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
答:《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时慧慧)
答:《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事理说明文。物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展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本文的语言朴素...

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大自然的语言》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大自然的语言是人心灵的声音。说明方法有哪些:1.举例子也就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2.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

文章前两段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答:3:说明了物候和物候学 5 :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的介绍
答:《大自然的语言》,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大自然的语言》文章语言赏析
答: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

大自然的语言主旨是什么?
答:大自然的语言主旨是: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事例说明文,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答: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大自然告诉人们哪些知识
答: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五十九、酸雨的知识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