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层次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构造单元变形特征

作者&投稿:浦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同一地区在同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处于不同深度(或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岩石的变形机制不同,形成不同样式的构造,或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地壳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所导致的构造分带现象,称为构造层次。由于地壳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由地表到地球深部的垂向变化,因而地壳相对活动性层次的构造分带也相应显得更为明显。

Mattauer(1980)根据造山带的构造分带提出将地壳构造层次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部(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剪切作用,以脆性断裂为主,是断层分布区域;中部(浅)构造层次,主要是弯曲滑动,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等厚褶皱;下部(深)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有两种,先是压扁作用,然后是流动作用,因此,主要构造样式是顶厚褶皱。下部构造层次又分为两个亚层,上部构造亚层,以广泛发育劈理的或顶厚褶皱为特征,故下部构造层次的上限为劈理前峰面。在下部构造亚层中,温压条件已经达到或接近岩石的正常熔点,岩石已经部分或全部重熔,呈不同黏性的流体状态发生柔流,劈理消失。

在模拟自地表到地壳深部约40km压缩变形的各种条件时,受压岩石处于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的状态,最初,岩石的力学习性表现为脆性,随后,当压力和温度继续增大时,便表现为韧性;最后,当达到熔点时,便呈黏性极低的流体状态。随着岩石物性的变化,岩石的变形机制也相应发生了更替。岩石的变形机制与岩石的变形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岩石呈脆性时,变形只出现破裂,即发育节理或断层。许多无褶皱区的断裂网络均在这一层次形成,其变形机制为脆性剪切(图2-1-1a)。当岩石具有一定韧性时,就会形成褶皱,但褶皱的形成有不同方式。在最初阶段,当韧性尚不明显时,岩层只发生简单的等厚褶皱,岩层厚度一般无多大变化,只转折端处才有较显著的变形。这种情况下,褶皱形成机制以弯滑褶皱为主导(图2-1-1b)。但随着变形时温压条件的升高,岩石的韧性变得很大,变形作用的透入性也相应提高,岩石普遍遭受韧性剪切和压扁作用的改造,出现了力学性质上呈各向异性的构造,如劈理,褶皱顶部相应递进增厚。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变形机制被认为是韧性剪切和压扁作用,褶皱也相应呈被动褶皱(剪切褶皱)和准弯曲褶皱(图2-1-1c)。最后,当温度接近或高于熔点时,岩石呈现黏性不同的流体状态发生流动,其中高熔点的某些岩层或脉岩,形成柔流褶皱。这种情况下,变形机制以深熔流动为主导。这类构造一般只在深变质或超变质混合岩区才广泛出现,与一般中、浅变质岩区的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别(图2-1-1d)。

图2-1-1 不同构造层次地壳断面上出现的构造变形状态立体图

(据Mattauer,1980)

虽然不同构造层次的构造各以一种变形机制为主导,但各层次之间变形机制的转化并不是突变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在某些过渡层次上会同时存在多种变形机制。然而,更多的情况是,从地壳浅部到深部,从低温低压环境到高温高压环境,总是具有符合上述从脆性到高韧性,乃至熔融状态的构造变形特征,而且在一定层次范围内总是存在一种主导的变形机制形成的构造要素组合。



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一)构造单元的划分
根据主控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构造形态和变形特征以及地层厚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等,将长岭断陷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12个三级构造单元(图2-17)。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
(1)中央深凹陷带:大安—红岗次凹、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查干花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大安低凸、老英台—达尔罕断凸、让字镇南低凸;
(2)西南断隆带;
(3)东部斜坡带:长山断坡、伏龙泉斜坡、查干花背斜和东岭构造带;
(4)孤店断隆带。
(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
1.中央深凹陷带
中央深凹陷带是长岭断陷的主体组成部分(图2-17),位于长岭断陷的中央地带,由大体相连的5个次凹(大安—红岗次凹、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查干花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和3个低凸起(大安低凸起、老英台—达尔罕断凸、让字镇南低凸)组成,是长岭断陷在裂陷阶段的主体沉积场所,也是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
大安—红岗次凹和乾安次凹位于断陷的北部,NE走向,它们被一垒块(大安低凸起)分隔。大安—红岗次凹是由红岗—龙沼镇断裂和大安断裂联合控制形成的、基底向东缓倾的断槽,西边界是红岗 龙沼镇断裂,东边界是大安断裂,北部与乾安断陷相连,向南部过渡到西南断阶带。
乾安次凹是由大安东断裂控制而形成的,西边界为大安东断裂,东部逐渐过渡到东部斜坡(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南部隔老英台低凸与长岭牧场次凹相望,北部与乾安断陷相连,是长岭断陷沉降幅度和沉积物厚度最大的次凹,是长岭断陷最主要的烃源岩分布区。
长岭牧场次凹和伏龙泉次凹位于断陷的南部区域,总体NW 走向。长岭牧场次凹是由苏公坨断裂和龙凤山断裂联合控制形成的负向沉积构造单元,南以龙凤山断裂为界,西以苏公坨断裂为界,向东逐渐过渡到东部斜坡,北隔老英台低凸和查干花背斜与乾安次凹和伏龙泉次凹相望。其中NW 走向的龙凤山断裂对长岭牧场次凹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导致长岭牧场次凹总体为NW 走向。它有两个沉积沉降中心,分别位于次凹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中间存在一NNE向的低梁分隔。
伏龙泉次凹位于长岭断陷南部区域的东北侧,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位于西北部,北边界是孤店—伏龙泉断裂,西隔十分平缓的让字镇低凸与乾安次凹相望,南隔查干花背斜与长岭牧场次凹相望,向东沿孤店 伏龙泉断裂南段边界附近逐渐过渡到次要部分。该部分是由乔家店断裂控制的、相对独立的小型断凹。伏龙泉次凹主体是由北西走向的孤店—伏龙泉断裂控制而形成,造成伏龙泉次凹也主要是NW 走向。

图2-17 长岭断陷构造区划图

查干花次凹规模很小,是长岭断陷规模最小的次凹。主要考虑到它在烃源岩中重要作用,本项研究才把其纳入次凹的范畴。查干花次凹是受达尔罕断裂控制形成的小型箕状断槽,次凹内火山岩十分发育,成为深层天然气勘探十分有利的区域。
分隔乾安次凹和长岭牧场次凹的是老英台 达尔罕断凸。该断凸实际上是一受龙凤山断裂和孤店—伏龙泉断裂控制的滚动背斜,同时由于龙沼镇断裂的活动,该滚动背斜向西倾伏,从而成为低凸起。分隔伏龙泉次凹和乾安次凹的让字镇南低凸幅度很小。
上述几个次凹中,乾安次凹面积最大,累计沉积物厚度也相对最大;长岭牧场次凹面积和累计沉积物厚度均其次,营城组的厚度则相对最大;大安 红岗次凹再次;查干花次凹的面积和沉积物厚度均最小。
2.西南断隆带
西南断隆带位于长岭牧场次凹的南侧,长岭牧场次凹和老英台低凸的西侧(图2-17)。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坳陷层直接覆盖在基底之上,局部区域存在少量的裂陷系地层,并发育少量断层。
3.东部斜坡带
东部斜坡带位于长岭断陷的东部,主体是一被断裂复杂化的、向东翘倾的斜坡。其中中北段由于孤店 伏龙泉断裂的发育,造成在这一段落斜坡不发育,由伏龙泉次凹直接变化到孤店断隆带。这样,东部斜坡带被孤店断隆的南段——伏龙泉次凹分隔为两块。北块是长山断坡,南块则由伏龙泉斜坡、东岭构造带和查干花断背斜构成。
长山断坡位于长岭断陷的北部区域,向西逐渐过渡到乾安次凹,向东渐变过渡到孤店断隆,是一被少量断裂切割的斜坡,构造变形总体比较简单。
伏龙泉斜坡位于长岭断陷的最东侧,西与查干花背斜相连,北侧和东侧与伏龙泉次凹相接,向南过渡到东岭构造带和长岭牧场次凹,向西与查干花次凹相接。
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伏龙泉斜坡,查干花次凹和老英台—达尔罕断凸是一被断裂复杂化的、向西倾伏的滚动断背斜(这里称之为“查干花背斜带”),查干花背斜带是受龙凤山断裂和孤店-伏龙泉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双侧滚动背斜。在背斜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受龙沼镇断裂和苏公坨断裂活动的影响,导致该滚动背斜向西倾伏。由于:①该断背斜与长岭断陷的三个次凹都相连,并内有次凹发育,而且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②切割该背斜的达尔罕断裂、查干花西断裂和乾安断裂都是控制火山活动的断裂,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储层条件优越;③断裂切割背斜后,容易形成断鼻圈闭,另外也能形成火山岩岩性圈闭;④由于该背斜的向东翘倾,该背斜的东部区域目的层段埋深并不是很大,有利于钻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查干花背斜的油气成藏条件十分优越,是长岭断陷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由于乔家店断裂的发育,在乔家店断裂控制的区域形成一很小型的次凹(伏龙泉次凹的次要部分),导致伏龙泉斜坡主体向南翘倾。
东岭构造带位于长岭断陷的东南角,西与长岭牧场次凹相连,北与伏龙泉斜坡相接。
4.孤店断隆带
从盆地构造的角度,孤店断隆是与长岭断陷同级的构造单元。由于它位于长岭断陷探区内,故与长岭断陷其他构造单元一起加以讨论。
孤店断隆位于长岭断陷的东北侧(图2-17),东以孤店断裂和松原断裂为界,西南以孤店 伏龙泉断裂为界,东北以新立断裂为界。孤店断隆两侧的断裂都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其中孤店断裂的反转最为强烈。
孤店断隆也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如果存在有效圈闭,也容易成藏。

昆南-羌塘缝合系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相对昆仑造山带较为简单,是以晚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变形为主体。基底岩系出露零星,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有元古宙角闪岩相变质的苦海岩群、布伦阔勒岩群、宁多岩群等。早古生代仅在木孜塔格北黑顶山及西端以推覆岩片形式零星残留。晚古生代沉积与南部阿尼玛卿及金沙江、澜沧江等华力西期多列洋盆存在成因联系。构造变形,经历了华力西、印支两期洋陆转换,燕山、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作用叠加改造。基底岩系及古生代构造变形,已在昆仑造山带中作过论述,本节仅涉及康西瓦-木孜塔格峰-阿尼玛卿山以南的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和相关的地层体、沉积盆地变形特征论述。
1.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变形特征
板块俯冲变形、碰撞变形和后期构造叠加变形所造成的构造混杂,包括有早期基底岩系残块、板块裂解初期的残片及弧盆建造的残迹。构造混杂带部分对蛇绿岩及边界断裂已有描述,本节概略叙述晚古生代构造混杂的主体构造型式。
(1)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带混杂变形
受阿尔金-库牙克-康西瓦断裂截切,该带在西昆仑苏巴什以西尖灭,仅在苏巴什以东残存(见图3-4)。混杂带在西昆仑向南逆冲推覆,相伴较宽缓褶皱及间隔性板劈理,形成以石炭-二叠纪地层为主的飞来峰。东昆仑上泥盆统以牦牛山组为代表的伸展磨拉石开始裂解,石炭纪-中二叠世昆中带以北形成活动陆缘裂谷系,沿苏巴什、木孜塔格峰、阿尼玛卿一线发育有小洋盆。上二叠统格曲组与下-中二叠统马尔争组、树维门科组角度不整合接触,标志着晚古生代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洋盆的闭合。收缩阶段的构造混杂变形表现强烈,构造样式为不同成分、不同性质岩片的混杂堆垛,岩片之间构造接触,分隔岩片的断裂为中深-中浅层次的韧性-脆韧性剪切带(面),岩片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发生韧性剪切变形,每个岩片延伸不远就被另一岩片替代。马尔争-布青山,马尔争组具透入性构造面理,该带西部构造混杂变形表现为背冲式正花状构造,东部为由南西向北东的中浅层次逆冲变形,主体为强板劈理化或网结状构造。中部树维门科一带,由南向北逆冲,不同岩片相互交织、叠置。在恩尔达可可一带为脆韧性逆冲和一系列紧闭同斜褶皱及强板劈理置换,板劈理倾向南南东,倾角30°~60°,形成强板劈理化带,使S0彻底被置换。灰岩构造透镜体普遍,总体显示中深-中浅层次脆韧性逆冲或背冲式构造变形,记录了晚二叠世的碰撞构造变形。
印支-燕山期,昆仑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发生脆性断裂复合,发育北西西-南东东脆性逆冲断裂构造组合,树维门科组生物灰岩推覆于格曲组之上。
(2)郭扎错-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带混杂变形
混杂岩带组成有前寒武纪低角闪岩相宁多岩群,石炭-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片麻状糜棱岩化中酸性侵入岩及陆缘沉积物,深海沉积碎屑岩、硅质岩、灰岩等。彼此以构造面理接触,呈规模不等的岩片(块)分布于构造混杂带中。构造变形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中深层次塑性流变,发生在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以早期片麻理、片理为主变形面,形成“W”“N”型塑性流变褶皱及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从其仅发育在前寒武纪地层中,而又被主期构造所叠加,判断其形成于前泥盆纪。第二期为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为主期构造变形,不同岩块内形成透入性片理、糜棱面理,主导面理以南倾为主,右行逆冲。强变形带和弱变形域平行相间展布,强变形带内糜棱岩化、韧性变形构造群落发育;弱变形域内岩石呈薄板状、片状、透镜状,长轴方向明显交切前期的主导面理,但岩片原岩特征仍基本保留,依据变形卷入地层的时代为石炭-二叠纪,确认为二叠纪。第三期为脆性断裂叠加改造,发育南倾的逆冲断层,及轴面南倾的紧闭同斜褶皱(背形、向形)和新生轴面劈理。第四期为断面向南陡倾的剪切走滑断裂,沿断带发育透入性劈理带,劈理面上发育近水平擦痕线理,断裂旁侧发育不协调剪切褶皱。该期断裂控制了混杂岩带上叠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杂多县当江一带,晚更新世冲洪积物被明显切断,对破碎带断层泥进行热释光测年获得61.66 ± 6.11 ka和35.42 ± 3.31 ka年龄值,活动性明显。
(3)拜惹布错-乌兰乌拉湖蛇绿构造混杂带混杂变形
混杂带的变形和金沙江带相似,前寒武纪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发育在西部拜惹布错,残留早期深层次塑性流变构造。主期变形为向南逆冲叠瓦状断裂带,在乌兰乌拉带内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呈逆冲断夹块、飞来峰,混杂有二叠纪玄武岩、二叠纪台地相灰岩、辉绿岩岩墙群及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三叠纪若拉岗日群浊积复理石等。变形较弱的断夹块苟鲁山克错组,发育轴面北东倾斜的等厚褶皱。第三期变形是沿主期推覆断裂斜向走滑,控制混杂带内新生代上叠断陷盆地及古近纪雅西错组沉积。
(4)歇武-甘孜蛇绿构造混杂带混杂变形
仅出露在研究区东南角。玉树一带是倾向南西、向北东逆冲的叠瓦式断裂组合。北界为立新-歇武断裂,将构造混杂岩带与北侧的松潘-甘孜地块分隔,主断面产状210°∠30°,次级小褶曲指示南西盘上冲。南界为浪普断裂,其南为中甸微陆块,主断面产状195°∠52°,西南盘上冲。除上述冲断外,混杂带内零星出露早期变形遗迹,主体为韧性剪切带。
2.巴颜喀拉山盆地
巴颜喀拉山构造带,不同构造层构造变形特征各异。按变形样式和岩石组合可分为两部分。
(1)晚古生代(黄羊岭群)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带内晚古生代地层黄羊岭群,西部出露面积较大,向东从银石山-布青山主要以断夹块形式出露,呈变形组合样式,主体为近东西向的褶皱-断层组合和北东向断层斜接。
近东西向褶皱,轴线呈近东西,轴面倾角70°~80°,倾向南或北,两翼产状正常,∠50°~65°,发育平行轴面的破劈理和顺层劈理,褶皱受岩石能干性控制,灰岩发育宽缓斜歪褶皱,翼部为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构造组合。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发育紧闭斜歪-斜卧褶皱,局部倒转或同斜褶皱。与褶皱同等发育的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是一组中间汇聚向两端发散的束状断层系,一般均发育在褶皱翼部,断面北倾,∠60°左右,断层两盘变形差异较大,北盘以发育挠曲及倾伏褶皱,南盘变形弱,产状稳定。北盘发育北北向派生断裂组,斜切黄羊岭群,派生断裂间的断夹块中发育系列派生褶皱,轴线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褶皱轴线与断面的交角(锐),指示断裂具左行斜冲。
北东向断裂,主断面倾向南东,∠50°~60°,主要截切黄羊岭群,断面擦痕指向为逆冲性质。
东部银石山以东,晚古生代地层多数以断夹块产出,发育露头尺度的复杂褶皱构造,轴向总体与断夹块的构造走向一致,褶皱类型与岩石厚度和岩石能干性关系密切。中厚层灰岩褶皱转折端较圆滑,发育间隔型正扇型劈理;粉砂岩或板岩褶皱转折端呈尖棱状,轴面劈理为反扇型的连续劈理,转折端明显加厚。
阿拉克湖以东,晚古生代断夹块明显受断层控制,内部一般无褶皱,形成各种绿片岩相构造片岩,片理带宽500~1000 m,最宽达3 km。带内不同岩石呈构造岩片产出,岩片边界断裂及内部构造片理沿走向很不稳定,时而北倾,时而南倾,与断裂两侧板理倾向基本一致,∠50°以上。较大断夹块,见两期面理,早期为片理,晚期为显微尺度褶劈。沿晚期透入性面理发育韧性剪切滑动,S-C组构等显示为左旋走滑剪切。
总体变形是晚古生代断夹块在东部多以楔形体被断裂围限就位于巴颜喀拉山群之中,楔形断块沿走向在不同区段错位方向表现不同,反映楔形岩席具有半原地性质,即相当于巴颜喀拉山群的基底岩系上冲的结果。
(2)中生代-新生代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中生代巴颜喀拉山群,是巴颜喀拉山三叠纪复理石单元主体,其主体变形为发育中部构造层次的褶皱及相伴的断裂构造组合,并叠加有晚期脆性及浅表层次断裂构造。
巴颜喀拉山群的褶皱构造,表现为一系列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的复式褶皱,包括正常褶皱、倒转褶皱或同斜褶皱。其中倒转褶皱或同斜褶皱主要发育在较大的走向断裂一侧,褶皱地层主要为巴颜喀拉山群二段。褶皱轴面倾向南南西或北北东,倒转翼见自南向北的层间滑脱构造,复式褶皱正常翼见南倾的逆冲推覆断层,褶皱枢纽呈波状起伏,是薄皮推覆构造的前缘褶皱。正常褶皱的轴面倾向不稳定,既有南南西倾向,也常见倾向北北东或近直立,发育在每个推覆岩片的中后部,为圆柱状褶皱,轴面劈理广泛发育,对层理常造成较强置换,特别是劈理与层理平行区段,形成强板劈理化带。劈理对层理的置换与岩性有关,变泥质岩类为叶片状板理,砂岩劈理往往呈密集的间隔劈理,组合形态为平行状或菱形网络状。受褶皱压扁作用,砂岩中钙质结核形态呈平行轴面的椭球状,Y∶Z=1.6~1.7。
巴颜喀拉山群断裂构造,纵向以逆冲推覆为主。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主体倾向北东东,∠55°~57°,断裂破碎带宽30~50 m,带中岩石破碎,挤压揉皱,脉石英、强劈理化带普遍,性质均为逆冲。这些断裂,部分在新构造活动中再次复活,断裂明显切断第四纪沉积物,沿断裂有断层泉、洼地分布,活断层运动性质主要为左行走滑,形成拉分式陷落地貌,并控制古近纪及新近纪断陷盆地。
3.北羌塘-唐古拉地块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1)甜水海地块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甜水海陆块结晶基底布伦阔勒岩群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不均匀,变质相系不连续,但主体以高角闪岩相为主,其原始层理已基本被置换殆尽,主变形面为片(麻)理,早期表现为露头尺度的顺层掩卧褶皱、片内无根褶皱、紧闭尖棱褶皱及顺层的韧性剪切带,形成新生构造面理-流劈理、新生片理,显示了中深构造层次的分层剪切流变变形,是前期变形的残留构造。晚古生代为挤压构造变形,以片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和新生面理-褶劈理。
中新元古界浅变质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和下古生界,在晚古生代时期经历近南北向挤压,褶皱样式为轴面近直立的等厚褶皱、同斜褶皱及与剪切作用相关的倾竖褶皱。
断裂构造主要为叠瓦状韧脆性逆冲推覆断裂,由北向南呈叠瓦扇状推覆。
(2)杂多-开心岭晚古生代地层的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该带前寒武基底岩块,主要为角闪岩相变质岩,呈残块断续出露。发育深层次塑性流变、各种不对称流变褶皱、无根褶皱、石香肠等,反映深层次韧性剪切流变特征,是前期变形的残留构造。
石炭-二叠系发育宽缓等厚褶皱、不对称褶皱,轴面倾向北西,等厚褶皱轴面直立,核部劈理不发育。同斜褶皱轴面倾向南西,发育间隔性破劈理;受岩石能干性控制,变形样式有差异,能干性较弱的板岩和薄层粉砂岩,翼间发育不协调褶皱,砂岩夹层则透镜化,或呈颈缩式石香肠。能干性强的中厚层砂岩、灰岩,形成宽缓等厚褶皱,而在碎屑岩和块状灰岩接触部位,碎屑岩形成复杂不对称褶皱。
(3)中生代-新生代变形特征及主要构造样式
中生代地层以中上三叠统为主体,并有上叠盆地侏罗系、白垩系。
结扎褶冲带,连续发育不协调同斜褶皱,走向北西,轴面倾向南西,枢纽平直。断裂与褶皱等同发育,一般为断面南倾的逆冲断层,断裂影响强烈地段,褶皱枢纽倾伏,形成倾伏同斜褶皱。巴塘群褶皱轴走向北西,轴面直立,以等厚褶皱为主体,轴面劈理不发育,一般为短轴褶皱,不同岩性层交替带,软弱岩层发育露头尺度不协调褶皱。
侏罗系雁石坪群,发育轴面倾向北西的等厚短轴背、向斜,轴面直立,枢纽平直,核部及翼部劈理不发育。
白垩系风火山群,主要以挤压型挠曲及剖面上对冲前展式组合为主要变形样式。

构造层次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答:- 中部(浅)构造层次:以弯曲滑动为主,塑性变形显著,形成等厚褶皱。- 下部(深)构造层次:变形机制包括压扁作用和流动作用,主要构造样式为顶厚褶皱。4. 下部构造层次可分为两个亚层,上部构造亚层特征为劈理发育或顶厚褶皱,下部构造亚层中岩石可能部分或全部重熔,呈流体状态发生柔流,劈理消失。...

构造层次
答:表构造层次 主要以脆性变形为特色,主导变形作用是剪切作用与块断作用,代表性构造是各类脆性断层、横弯褶皱和纵弯褶皱。浅构造层次 主要也以脆性变形为特色,主导变形作用是纵弯褶皱作用,代表性构造是各类脆性断层和平行褶皱。中深构造层次 主要以脆-韧性变形、韧性变形和流变作用为特色,该层次顶面以流...

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构造变形特征
答:(一)构造单元的划分 根据主控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构造形态和变形特征以及地层厚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等,将长岭断陷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12个三级构造单元(图2-17)。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1)中央深凹陷带:大安—红岗次凹、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查干花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大安低凸、老英台...

构造变形特征
答:阿尔金地区主要有阿尔金岩群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韧性剪切带、茫崖混杂岩带主导构造片理及同期韧性剪切带;昆仑地区主要有东昆中和东昆南构造混杂岩带、西昆仑库地-其曼于特构造混杂岩带、祁漫塔格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混杂变形等。 (一)阿尔金地区变形特征 1.江尕勒萨依-巴什瓦克超高压变质带变形特征 江尕勒萨依-...

构造变形特征
答:2)鄂尔多斯盆地北侧白云鄂博—包头—鄂尔多斯和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山阴路线上,主要为阴山纬向构造带与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其中北部毗邻造山带内以前震旦系、寒武系—下志留统、侏罗系地层及海西期侵入岩为主,向南靠近包头及呼和浩特发育燕山期侵入岩。盆地北缘出露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图2-13)。观测路线上总体特征为早期北...

变形变质作用特征
答:1.基底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初步查明造山带内基底变质岩系至少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作用的改造:(1)第一期构造变形:往往形成一系列韧性变形强弱带,在强变形部位常常出现部分熔融现象,形成一些长英质脉体沿面理方向贯入,测区内区域性的混合岩化作用可能是在该期变形过程中发生的。(2)第二期构造变形:...

学习任务变质岩区构造特征识别
答: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构造历经多期变质与多次变形,其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构造层次是指特定变形幕中,构造环境的差异导致岩石变形具有一定的相对层次性。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现象。M.Mattauer阐述的构造模式图表明:如地表构造层次以脆性断裂变形为主,在浅构造层次以塑性褶皱变形...

构造单元变形特征
答:构造变形,经历了华力西、印支两期洋陆转换,燕山、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作用叠加改造。基底岩系及古生代构造变形,已在昆仑造山带中作过论述,本节仅涉及康西瓦-木孜塔格峰-阿尼玛卿山以南的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和相关的地层体、沉积盆地变形特征论述。 1.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带变形特征 板块俯冲变形、碰撞变形和后期构造叠加...

流变性质的多样性、分层性和构造层次
答:Mattauer(1980)认为,不同构造层次的构造特征、变形机制有很大差异(图10-1)。上部构造层次:脆性剪切作用,以脆性断裂为主。中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是弯曲滑动(挠曲),塑性变形产生等厚褶皱。深部构造层次:主导变形机制包括压扁作用和流动作用,压扁作用产生的不等厚褶皱伴有分布广泛的劈理;向更深部...

构造变形特点与金矿化类型的关系——以崇礼—赤城—隆化—阜新构造-岩 ...
答: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发育多期构造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构造与形变控制不同特点的岩浆-热事件,产生不同的成矿期物理化学条件,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本节将以燕山北部重要的近东西向展布的崇礼—赤城—隆化—阜新构造-岩浆-成矿带(图5-3)为具体实例,详细分析其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点与金矿化类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