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无需介绍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作者&投稿:霜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http://baike.baidu.com/view/583550.htm?fr=ala0_1

官职
丞相
司空
太尉
司徒
大都督
卫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光禄勋
大司农
廷尉
卫尉
征东将军
征西将军
征南将军
征北将军
尚书令
太仆
太常
大鸿胪
镇东将军
镇西将军
镇南将军
镇北将军
中书令
御史中丞
执金吾
少府
安东将军
安西将军
安南将军
安北将军
秘书令
侍中
留府长史
太学博士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曷者仆射
都尉
黄门侍郎
太史令
军师将军
安国将军
破虏将军
讨逆将军
郎中
从事中郎
长史
司马
平东将军
平西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太乐令
大仓令
武库令
卫士令
门牙将军
护军
偏将军
裨将军
主簿
谏议大夫
侍郎
中郎
忠义校尉
昭信校尉
儒林校尉
建议校尉
左仆射
右仆射
典农校尉
议郎
奋威校尉
长水校尉
破贼校尉
武卫校尉

其实就是秦朝的官职,从汉朝沿袭的
三公:丞相相邦(相国)--------金印紫绶--------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以张仪为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左右丞相。吕不韦初任丞相,后尊为相国。丞相执掌为“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九卿。

奉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同上-------------------掌宫殿掖门户

卫尉-------------同上-------------------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同上-------------------掌舆马

廷尉-------------同上-------------------掌邢辟

典客-------------同上-------------------掌少数民族之事

宗正-------------同上-------------------掌亲属

治粟内史---------同上-------------------掌谷货

少府-------------同上-------------------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其他。

中尉-------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徼循京师

将作少府---二千石-----------------------掌治宫室

典属国-----同上-------------------------掌蛮夷降者

詹事-------同上-------------------------掌皇后太子家

内史-------同上-------------------------掌治京师

主爵中尉---同上-------------------------掌列侯

地方部门主要官职

部类--主要官职----品级(秩)-----------说明。

郡:监御史郡守---二千石银印青绶-------掌监郡掌治其郡

郡尉--------------比二千石银印青绶-----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郡丞--------------六百石铜印黑绶-------掌佐守

长史--------------同上-----------------掌兵马,边郡设之

县:县令(县长)--令千石至六百石铜印黑绶-------人口在万户以上之县设令,不足万户者设长。掌治其县。

县丞--------------长五百至六百石铜印黄绶-------丞、尉称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等,称少吏。

县尉--------------四百至二百石铜印黄绶---------县乡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color]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一品:
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大都督

二品:
骠骑将军,军骑将军,光禄大夫,卫将军,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征东、西、南、北将军,镇东、西、南、北将军

三品:
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尚书令,仆射,中书令,秘书监,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安东、西、南、北将军,平东、西、南、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都护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轻车将军,度辽将军,中领军,领军将军,殿中将军,司隶校尉,

四品:
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都水使者,中坚、骁骑、游击、左军、左右积弩、积射、强弩将军,城门校尉,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司直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抚军都尉,积弩都尉,典铠都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五品:
符节令,谒者仆射,鹰扬、折冲、虎烈、伏波、讨逆、破虏、横海、楼船、复土、牙门、偏、裨将军,西域校尉,西戎校尉,将兵都尉,各州刺史,各郡太守,各郡都尉,王国相,王国都尉,

六品:
司竹都尉,司盐都尉,千人督校尉,

七品:
县令

八品:
县长

以下都是上列各官署的副职、属官及其它的小官职:
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舍人,骑都尉,太中大夫,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黄门冗从仆射,黄门署丞,中黄门,黄门监,太常丞,太常博士,太学博士祭酒,太学博士,太史令,太庙令,太乐令,公车司马令,典虞都尉,鸿胪丞,公主家令,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都尉,太仓令,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御府令,尚方令,平准令,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选曹尚书,户曹尚书,参军,著作郎,水衡都尉,符玺郎,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太子家令,太子仆,太子率更令,太子洗马,太子舍人,太子文学,记室,营军都督,刺奸都督,帐下都督……等等

求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无需介绍 不要乱复制别人的啊 我只要官职从大到小 不需要官职介绍 最好把几品分好~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太师:
  太傅:
  太尉: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仓曹、主簿。

  司空: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大司马: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大长秋:
  中常侍:
  小黄门:
  中黄门:
  侍中:
  尚书令:
  中书令(秘书令):
  尚书:
  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五官中郎将:
  御史中丞:
  将作大匠:
  博士:
  城门校尉:
  中书舍人:
  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户部):
  吴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车骑将军:
  卫将军:
  中郎将:
  校尉: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大都督:
  都督:
  上大将军:
  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监军(中监军):
  奋武将军: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

  骁骑将军:
  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
  厉锋将军:
  中坚将军:
  武卫将军:
  荡寇将军:
  讨寇将军:
  灭寇将军:
  游击将军:
  折冲将军:
  虎威将军:
  平狄将军:
  横野将军:
  捕虏将军:
  破虏将军:
  威虏将军:
  征虏将军:
  讨虏将军:
  平虏将军:
  扬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建威将军:
  宣威将军:
  讨逆将军:
  立义将军:
  中卫将军:
  振武将军:
  扬武将军:
  建武将军:
  绥武将军:
  昭武将军:
  冠军将军:
  翊军将军:
  镇军将军:
  副军将军:
  绥军将军:
  抚军将军:
  建信将军:
  安汉将军:
  秉忠将军:
  昭德将军:
  昭文将军:
  怀集将军:
  兴业将军:
  辅汉将军:
  镇远将军:
  绥远将军:
  忠节将军:
  安汉将军:
  抚戎将军:
  奉义将军:
  安远将军:
  威烈将军:
  扶义将军:
  安国将军:
  抚边将军:
  辅国将军:
  绥南将军:
  横江将军:
  别部司马:
  牙门将军(牙门将):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帐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州牧:
  司隶校尉:
  太守:
  国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长:
  长史:
  留府长史:
  东曹:
  西曹:
  别驾从事(别驾):
  都官从事:
  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
  刺兵曹从事:
  治中从事:
  典学从事:
  劝学从事:
  郡丞: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主记:
  记室:
  参军:
  从事祭酒:
  军祭酒:
  师友祭酒:
  椽:
  从事:
  书佐:
  从事中郎:

  爵位:

  列侯:
  县侯:
  乡侯:
  亭侯:
  都乡侯:
  都亭侯:
  关内侯:
  名号侯:
  关中侯:
  第一品 ·黄钺大将军 ·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 ·大丞相
  第二品 ·诸四征 四镇 车骑、骠骑将军 ·诸大将军
  第三品 ·侍中 ·散骑常侍 ·中常侍 ·尚书令 ·左右仆射 ·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 ·诸征、镇、安、平将军 ·光禄大夫 ·九卿 ·司隶校尉 ·京兆、河南尹 ·太子保、傅 ·大长秋 ·太子詹事 ·中领军 ·诸县侯(爵) ·龙骧将军 ·征虏将军 ·辅国将军
  第四品 ·城门校尉 ·武卫、左右卫 、中坚、中垒、骁骑、游骑、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建武 、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武、广威、 广武、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 ·护军监军五营校尉 ·南北东西中郎将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州领兵刺史 ·越骑、乌丸、诸匈奴、护羌蛮夷等校尉 ·诸乡侯(爵)
  第五品 ·给事中 ·给事黄门侍郎 ·散骑侍郎 ·中书侍郎 ·谒者仆射 ·虎贲中郎将 ·符节令冗从仆射 ·羽林监 ·太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仆、卫率 ·诸军司北军中候 ·都督护军 ·西域校尉 ·西戎校尉 ·礼见诸将军 ·鹰扬、折冲、轻车、虎烈、宣威、威远、宁远、伏波、虎威、凌江等将军 ·太学博士 ·将兵都尉 ·牙门将 ·骑督 ·安夷抚夷护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 ·州郡国都尉 ·国子祭酒 ·诸亭侯(爵) ·州单车刺史
  第六品 ·尚书左右丞 ·尚书郎中 ·秘书郎 ·著作丞郎 ·治书侍御史 ·部曹侍御史 ·诸督军奉车、驸马都尉 ·诸博士 ·公府长史、司马 ·骠骑车骑长史、司马 廷尉正、监、评 ·将兵助郡尉置司马史卒者 ·诸护军 ·太子侍讲门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常从虎贲督、司马督 水衡、典虞、牧官都尉 ·司盐都尉 ·度支中郎将校尉 ·司竹都尉 ·材官校尉 ·骠骑、车骑、卫将军府从事中郎 四征镇公府从事中郎 ·公车令 ·诸县署令千石者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内将军 ·殿内典兵 ·黄门冗从仆射 ·诸关内名号侯(爵) ·诸王公友
  第七品 ·期门郎 ·诸国公谒者 ·殿中监 ·诸卿尹丞 ·诸狱丞 ·太子保傅丞 ·詹事丞 ·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 ·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长史、司马 ·诸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 ·诸持节督正行参军 ·二品将军正行参军 ·门下督 ·中书通事舍人 ·尚书曹典事 ·中书佐著作太子洗马 ·北军候丞 ·城门五营校尉司马 ·宜禾伊吾都尉 ·度支都尉 ·典农都尉 ·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 ·监淮海津都尉 ·诸国文学 ·太子食官令、舍人 ·单于率正 ·都水参军 ·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 ·左右都尉 武卫左右卫长史、司马 ·京城门候 ·诸门候副 ·散牙门将 ·部曲督 ·殿中中郎将校尉 ·尚药监 ·食监 ·太官食监中署监 ·南北军监 ·中廷御史 ·禁防御史 ·小黄门诸署长仆谒者 ·药长寺人监 ·灵芝园监 ·黄门署丞 ·中黄门 ·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 ·议郎 ·三台五都侍御史 ·太庙令 ·诸公府掾属 ·诸府记室 ·督主督受除遣者 ·符玺郎 ·门下郎 ·中书主事通事 ·散骑集书 ·公主及诸国丞万户以上典书令及家令
  第八品 ·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及主书主图主谱史 ·太常斋郎 ·京城门郎 ·四平、四安长史司马 · 三品四品将军正行参军 ·郡国太守相内史中丞长史 ·西域戎部译长 ·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 ·州郡国都尉司马 ·司盐、司竹监丞 ·水衡典虞牧材官都尉司马 ·秘书校书郎 ·东宫摘句郎 ·诸杂署长史 ·关谷长 ·王公妃公主家令 ·诸部护军司马 ·王郡公诸杂署令国子太学助教 ·诸京城四门学博士 ·诸国常侍侍郎 ·殿中都尉司马 ·诸部护军司马 ·殿中羽林郎 ·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 ·黄门从官 ·寺人中郎郎中 ·诸杂号宣威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 ·兰台谒者 ·都水使者令史 ·门下禁防 ·金鼓幢麾城门令史 ·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诸乡有秩、三老 ·司马史从掾 ·诸州郡防门 ·尚书中书秘书令史
  第九品 ·兰台殿中兰台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 ·诸县长令相 ·关谷塞尉 ·仓簟河津督监 ·殿中监典事 ·左右太官督监内者 ·总章戏马监 ·诸纸署监 ·王郡公郡诸署长 ·司理治书异族封公世子庶子诸王友国谒者大夫诸署丞 ·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 ·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 ·太子掌固 ·主事候郎 ·王官舍人 ·副散部曲将 ·武猛中郎将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诸乡有秩 ·司徒史从掾 ·诸州郡防门

1、三公之上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上大将军:
“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曾任此职(孙权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建兴元年,吕岱拜大司马。元兴元年八月,上大将军施绩迁左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 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第二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2、三公
太 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3、九卿之上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4、九卿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服侍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宗 正:秦时始置,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

扩展资料: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亦又以184年黄巾之乱为上限的说法。三国官制和汉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袭了东汉官制的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官制

求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无需介绍 不要乱复制别人的啊 我只要官职从大到...
答:第一品 ·黄钺大将军 ·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 ·大丞相 第二品 ·诸四征 四镇 车骑、骠骑将军 ·诸大将军 第三品 ·侍中 ·散骑常侍 ·中常侍 ·尚书令 ·左右仆射 ·尚书 ·中书监、令 ·秘书监 ·诸征、镇、安、平将军 ·光禄大夫 ·九卿 ·司隶校尉 ·京兆、河南尹 ·太子...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答:[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黄门署长]四百石、[画室署长]四百石、[玉堂署长]四百石、[丙署长]四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黄门]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

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哪些?
答: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

谁来把三国官职大小排列一下
答: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答:1、三公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空均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2、尚书省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

三国时期官职从高到低排名(官职要全)
答:武将官职: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卫将军中郎将八校尉: 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四征将军(...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答:1、三公之上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

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答:文官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二品(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

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排列,三国时代官职大小顺序
答:三国时期的官职体系中,官职从大到小依次为:1. 三公之上:丞相、太傅、大司马。2. 三公:大司马、大将军。3. 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4. 九卿辅官: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5. 三品官...

求三国官职,从大到小,无需介绍
答:http://baike.baidu.com/view/583550.htm?fr=ala0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