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相似还是农业合作社

作者&投稿:崔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斯大林与农业全盘集体化。如果说对工业化的成就过去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那么对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则多数人是否定的。其中两个主要理由是:在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导致一些无辜民众的伤亡;同时由于取消了小农私有经济,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对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看,应当说,这两个原因确实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因素。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存在的弊端是: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一促进俄罗斯现代化同一进程的评价截然分开。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原则的,是以今天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评价农业集体化。

  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一反传统观点指出,农业全盘集体化乃是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而新经济政策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办法。它当时对农民生活来说是带来些损害,但舍此别无其它选择。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

  首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加快发展速度,但苏联没有从国际劳动分工中得到的利润,而国内小农经济又不能满足对资金、劳力和商品粮的需求。这样,在国民经济结构上出现大工业发展和分散的、技术落后的小农经济制约的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建设工业化强国,而是为了在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前建立起统一的军工综合体,舍此不能够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次,苏共工业化的方向与俄罗斯传统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时期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和高速度发展的方法一致。这套方案要求国内具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源泉。

  第三,全盘集体化也有调整与民族地区土地关系的考虑。此前民族主义分子是和单个的俄罗斯人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盘集体化后只能和受到国家监督的公有土地制联系。

  第四,过去否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农村造成的饥荒。教材特别指出,饥荒并不是政府造成的,这和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集体化进程没有完成有关。至于因饥饿死亡的人数,在乌克兰不是1000万,而是不超过100万至200万,全苏联范围一共是200万至300万人(根据户籍登记处统计)。

  教材比较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指出它们在实现工业化方面付出的代价确实比苏联要少,但完成的时间却长得多。对于30年代的苏联来说这种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见,俄罗斯新版历史教材对过去强加于斯大林的两个主要“罪行”进行了辩护。同时还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使苏联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等等。所以,新教科书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条主义的恶果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和叶利钦执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罗斯形成了一批亲西方的阶层,正是这些人力图在俄罗斯树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甚至为此不惜冒与政府对抗的危险。他们对美国的倾向和喜好曾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和叶利钦实施亲美的对外政策方针的思想基础。但这种不顾俄国国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条主义梦想很快被现实撕得粉碎。西方并未因为“共产主义的消失使俄罗斯成为美国的朋友”,仍然继续打压俄罗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俄罗斯恢复经济和政治实力,她将成为美国的竞争者和对手;这将不是意识形态的竞争,而是超级大国的竞争”。

  新教材写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机和车臣武装行动的恢复及其他因素,导致俄罗斯联邦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十年之内第一次出现了西方以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罗斯内政的可能。这一切都证明,西方在对俄关系上采取了严重的敌对立场,双重标准政策证实了这种观点。同样是在1990年代,欧洲国家和欧盟机构开始积极批评俄罗斯的人权状况,尤其是针对车臣和整个高加索地区。但问题是他们长期忽视波罗的海地区讲俄语居民权利遭受侵犯的现象。”现实的这一切变化使得“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西方伙伴的行为”,他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断向西方妥协究竟得到了什么。

  1.美国违背许诺,没有为正在进行民主化的俄罗斯提供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援助。在苏联“专制制度”垮台后,在俄罗斯并没有出现某种新的马歇尔计划,即西方对“最年轻的民主国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间,美国人曾慷慨解囊对西欧提供这样的援助,拯救了西欧的民主国家。“马歇尔计划——1951年的13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元——等于美国2%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给俄罗斯的援助只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005%”。西方实际上并不希望俄罗斯恢复本国的经济。

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背景 ①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①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③斯大林的决策
过程 (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三个五年计划①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②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结果 ①1937年实现工业化。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特点 ①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片面追求高速度。③ 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④ 追求高积累。
⑤ 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① 全盘集体化
② 机械化
③ 强制性④ 追求高积累。
2、“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主要表现:(1)、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2)、排斥市场调节;(3)、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历史功绩:
①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②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③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④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农业集体化的事件回放~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1932年-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体化完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应该是和人民公社相类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1928年起大规模实行,基层组织就是集体农庄;而中国的人民公社1958年起,相似之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所有组员共同劳动;所得产品除上缴部分共同分配。二者既是基本生产单位,又是基层政权组织。而农业合作社则是新中国建国初为尽快恢复生产,农户自发组织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类似于合作办厂。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3、国有企业改革: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

列宁死后的斯大林损害了当时俄国的小农阶级的利益.为什么他们还用个人...
答:斯大林是领袖、是元帅,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他完成了那个历史阶段的任务。要知道二战的德国有多么疯狂,打得苏联措手不及,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战后的人民的思想总是得到空前的净化。一战结束不久就是二战,只要活着谁还在乎那点利益呢,他们能不拥护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领袖吗?再说...

当今资本主义的俄罗斯怎样看待列宁和斯大林?
答: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特别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实践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

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
答:斯大林与农业全盘集体化。如果说对工业化的成就过去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那么对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则多数人是否定的。其中两个主要理由是:在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导致一些无辜民众的伤亡;同时由于取消了小农私有经济,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对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

...政策有哪些大的变化?报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么
答: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

苏联是怎样对工业化进行改造的
答: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工业和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工业国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农业集体化:在20年代的苏联农业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组织,但苏联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通过1929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实现的。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整村、整乡、整区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劳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怎样在全国确立的?
答:农民也以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后,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对于农业的改造,中共中央于1951年和1953年先后作出决议,要求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互助组、初级社等过渡形式把农民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并为此制定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在渡时期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农业的改造,中共中央于1951年和1953年先后作出决议,要求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互助组、初级社等过渡形式把农民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并为此制定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农业互助合作经过初期稳步发展,到1955年...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农民也以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后,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对于农业的改造,中共中央于1951年和1953年先后作出决议,要求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互助组、初级社等过渡形式把农民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并为此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