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偈子不知何意 佛前无台 明镜亦空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亢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来曲意的解释一下。
1,空手把锄头,说明这个人没有手,用的是脚
2,步行骑水牛,这个人走在水牛背上
3,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水不流是冻住了,桥流说明的是那是一艘船,看起来像桥反过来的样子。
四句话的联系是,一个没有手的人,在大冬天里用脚夹住锄头坐在牛背上,往地上凿眼,干完活收工了,坐着水牛拉的冰车回家去。

说的是你现在可能表面上看 事业无头绪 爱情无着落 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 但透过杂乱的表象 你其实是很顺的 塞翁矢马 你现在已经和好了。

一楼,何处有船? 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逍遥和清闲,怡然自得,的确让人羡慕,下阕就有些唯心了,不过也可解读为随心随性,旷达之感了然于胸。实在没读出来“深意”。

万事相对------中国式相对论

闭上眼睛,堵上耳朵.我是谁?睁开眼睛,释放耳朵,改变参照物,谁是我.如果,眼前的世界是梦,梦醒了的世界与梦中世界一样吗?如果,一切不存在,梦哪里来.如果,我是真的,一切是梦,那梦中的荒诞离奇都能理解.

佛教的一首偈子!不知是什么意思?~

有情来下种——趣入菩提(因性情不舍 慈悲大众而趣入研究)因地果还生——发心菩提(由如上趣入研究而为增上因,进一步发救护大众心 — 菩提心)无情亦无种——经营菩提(成就菩提心的过程)无性亦无生——成果菩提 (成就菩提达到佛境) 这些 偈语,对不同层次的觉悟者有着不同的意境。上面的意思是我自己的体会。不代表正确——甚至完全错误。希望楼主也有自己的见解、多提异(不同)见。

源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自述《坛经》中的一个故事。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欲传衣钵于弟子,就令众弟子各自写首偈子呈上来,看看谁水平最高,领悟的最透,就将衣钵传给谁。首座大师兄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认为神秀未得真意。惠能顺着神秀的偈子也做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惠能更空性些,更符合禅宗的主旨精神,就将禅宗衣钵传于惠能。

“佛前无台 明镜亦空”,应是后人根据惠能的偈子简化而来。禅宗的言语机锋或动作机锋都是对机而用,有那个证量水平并在那个时节才能对应。“佛前无台 明镜亦空”不知是何人于何处所作何意,笼统讲就是空性,佛家讲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夙世因缘所幻化的,本来没有的。

其实后世高僧大德评论神秀和惠能当年的这两首偈子,神秀偏有,惠能偏空,其实都是不究竟的。真空而妙有才好。而且惠能当时做此偈子时,尚未大彻大悟,后经五祖弘忍夜授《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大彻大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人所写,何意?
答: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

请教一个佛教偈子的出处。
答: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

一道政治哲学题,求帮忙解答 唐代中叶,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分为惠能、神秀...
答:所以,二人的观点全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是客观唯心主义。C选项不对。D选项是关于能否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可知或不可知。我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了解不多,说不出所以然。但据我对禅宗的了解,我觉得禅宗对知与不知并不是太在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刻意混淆知与不知的区别。从两首偈子中,也看不出对知与...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答: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

关于云水禅心的诗句
答:于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写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宁,想了好几天,总是写不出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当时,有一个小和尚口中念着神秀的偈子,经过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听到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问那个小和尚是谁写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个南蛮,连这个都不知道”! 然后便把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慧能。

寺庙斋堂用的偈子:功比高底,量比来去, 下面2句是什么?
答:既要防心“离”,又要防心“过”;防心“离”,是防止心念离开正道;防心“过”,是防止心念耽迷在过失上面;这些“离”和“过”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产生出来的,所以需要随时提高警惕进行防止。而“离”和“过”一旦产生、流露出来的最明显现象就是以“贪”为首的几个“宗”(这里的“宗”...

苏轼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
答:苏轼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是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典故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

感觉他人身上有附体怎么办?
答:回答:拜师 拜宣化上人为师傅 得大感应 大护持 当宣化上人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人问上人,全世界有很多人想拜上人为师,可是却没有机缘亲自见到上人,该怎麽办?上人说:“不管你信,还是不信,给我的照片拜满一万拜,就能做我的弟子…… 宣化上人对所有皈依弟子有一个要求,即在皈依上人后要给他的法相礼...

如何理解苏轼的《观潮》
答: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

谁能用佛语帮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持平常心
答: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这首偈子,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变万化的游戏,悟道者一概笑而纳之。难是难在,“若无闲事挂心头”不是口头说说即得,而是必须痛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