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化学有关物质组成的问题

作者&投稿:尚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单质就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指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氧化物是由2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一种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即是含氧化合物。 楼上的说的不对。

单质就是一个东西的。铜Cu 氧气O2没有其他元素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就是两个元素组成的 比如HCl H2O之类的

氧化物一般含有氧气 读作氧化X或者几氧化X 比如CaO 氧化钙 CO2 二氧化碳但是含氧的不一定是氧化物 比如H2CO3就不是了 是碳酸

含氧化合物 就是含有氧气的。

单质就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2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是一种化合物中有氧元素 一共有几种元素都可以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含氧化合物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它们都是纯净物】

化学初三上学期纯物质的计算~

2.不纯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关系为: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例用含Fe2O3 75%的赤 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15吨(1-4%)x

x==12.5吨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Fe∶O=56×2∶16×3=112∶48=7∶3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比=×100%

例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100%=35%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这样,化学方程式不仅表达了物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什么是反应物质和什么是生成物质,而且还表达物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同时包括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

2CO+O22CO2

微粒比:2∶1∶2

质量比:2×28∶32∶88(7∶4∶11)

*体积比:2∶1∶2

(同温、同压)

质量守恒:56+32=88

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


3.选量(过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在有些计算题中,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这时就必须考虑,给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否都恰好参加了反应。这时思考的范围就应大一些。

例 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氢气10克,氧气10克 (B)氢气2克,氧气18克

(C)氢气4克,氧气16克(D)氢气1克,氧气19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氢气在氧气里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然后进行比较。

2H2 + O2 2H2O

4 ∶ 32∶ 36

1 ∶ 8∶ 9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即若有1克氢气需要氧气8克;若有2克氢气需要氧气16克。本题中生成18克的水,则必然是氢气2克,氧气16克。故(B)、(C)选项都有可能。若按(B)选项会剩余2克,氧气没有参加反应;若按(C)选项会剩余2克氢气。故本题答案为(B)和(C)。这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若遇两个已知量,是按少的量(即不足的量)来进行计算。

4.多步反应的计算

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 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

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

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

设需用锌的质量为x,根据上述关系式,

KClO3 ~ 3Zn

122.53×65

12.25克x

x==19.5克

从以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一个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

(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3.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如下:

溶解度 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 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与温度、压强无关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 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 溶解度=×100 %=×100%

换算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化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初学化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要一下子记住几十个陌生的符号的确不容易,确实让不少同学挠头。下面就介绍八种方法,希望它们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元素符号。
第一招:探源记忆
拉丁文、英文同属拉丁语系,因此元素名称的拉丁文单词和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一般是相同的。作为一种兴趣,有意识地向英语老师请教一些元素的英文名称会对强化记忆元素符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碳——Carbon——C、氧——Oxygen——O、氢——Hygen——H、硫——Sulfur——S、钠——Natrium——Na.这也会使我们确信:课本上的元素符号确实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有宗有源的。
第二招:循序渐进
自制小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上两三个元素符号、背面写上相应的元素名称。开课后第一天背一张,第二天背两张(含第一天的),第三天背三张(含第一、二天的)……以此类推,不出一个月,定会记住。
第三招:诸“官”并用
具体记忆时,要脑思、眼看、嘴说、耳听、手写,多个器官联合行动。例如记忆“Fe”时,脑海中浮现出铁制品,如铁丝、铁块、铁粉等,嘴中念叨“铁”(且勿念叨“F-e”),手下书写“Fe”,耳听自己念的声,眼看自己写的形。这样背诵虽然很辛劳,但是非常见效。
第四招: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
先用一节课整个背一遍,然后在后续课程中每节背几个,最后再集中背一遍,如此反复进行,记住30来个元素符号不过是小事一桩。
第五招:抽象记忆与实物记忆相结合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身边实物去记忆元素符号。例如在铁制品上贴上“Fe”、在铝制品上贴上“Al”等等。
第六招:按字母顺序对比记忆
依托已熟知的26个英文字母,按顺序对比记忆如下:
A:Ag(银)、Al(铝)、Ar(氩)、Au(金)。
B:Be(铍)、B(硼)、Br(溴)、Ba(钡)。
C:C(碳)、Cl(氯)、Ca(钙)、Cu(铜)。
F:F(氟)
H:H(氢)、He(氦)、Hg(汞)。
I:I(碘)。
K:K(钾)、Kr(氪)。
L:Li(锂)。
M:Mg(镁)、Mn(锰)。
N:N(氮)、Na(钠)、Ne(氖)。
O:O(氧)。
P:P(磷)、Pb(铅)。
R:Rn(氡)。
S:S(硫)、Si(硅)。
W:W(钨)。
X:Xe(氙)
Z:Zn(锌)。
第七招:把与汉语发音相近的元素符号放在一起记忆
Ba(钡)、F(氟)、He(氦)、Kr(氪)、Li(锂)、Mg(镁)、Mn(锰)、Na(钠)、Ne(氖)、P(硼)、W(钨)、Xe(氙)。
第八招:按顺序分组记忆
将1~20号元素符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平均分为四组,即:
H(氢)、He(氦)、Li(锂)、Be(铍)、B(硼)。
C(碳)、N(氮)、O(氧)、F(氟)、Ne(氖)。
Na(钠)、Mg(镁)、Al(铝)、Si(硅)、P(磷)。
S(硫)、Cl(氯)、Ar(氩)、K(钾)、Ca(钙)。
这样分组押韵易记,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之,元素符号的记忆是同学们初学化学知识的一大难题,也是第一个分化点。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什么手段,目的都是熟练掌握常见的元素符号,只要过了这一关,你就成功了一半。


再请你去中学学科网看看
http://www.zxxk.com/Article/0912/86598_P2.shtml

初三化学问题
答:用排除法,A,C一看就知道错了;A中,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往往也会发生改变(不是绝对,比如催化剂);C中,原子才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那么就剩下B和D了,整个可能会让人有些混淆,因为纯净物的定义是: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所以只能选B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

初三上学期化学有关物质组成的问题
答:单质就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指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氧化物是由2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一种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即是含氧化合物。 楼上的说的不对。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吗
答:原子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有时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钨、汞、铜等。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2. 水和酸性氧化物反应:水+二氧化碳=碳酸。3. 水和碱性氧化物反应:水+氧化钙=氢氧化钙。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这叫做化合反应。二、化学符号: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周围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答:考点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考点2. 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考点3. 蜡烛及其燃烧...

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它能构成什么
答:三、学法指导 1.分子是一种很小很小的微粒,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由于我们看不到它,所以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在学习中应多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课本上相关的实验现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2.在建立了分子概念的基础上...

是不是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答:1. 水通电后会分解,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而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烧起来:水=通电=氢气+氧气。分子由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有时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钨、汞、铜等。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2. 水和酸性氧化物反应:水+二氧化碳=碳酸。3. ...

关于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有关问题
答:碳碳键有四个共价键,而氮氮键只有三个共价键,所以氮氮键比碳碳键键能小。氮排在碳的后面,吸引电子的能力要比碳强。当它们都与氢形成共价键时,很明显氮氢键的极性要比碳氢键的极性大,极性越大越不稳定,所一氮氢键比碳氢键键能小。等同于第一个问题,F-F只有一共价键,而N-N有三个共价键...

初三化学问题
答: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比如钻石,完全由炭组成。化合物,就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比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仍然是一种物质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的。比如不含杂质的水啊,硫酸铜啊,都是 混合物:两种或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比如...

化学初三上学期纯物质的计算
答: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15吨(1-4%)x x==12.5吨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

初三上学期化学提纲
答:第一单元:考点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考点2. 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考点3.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