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作者&投稿:尚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而2001—2004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十一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要求降低20%,去年要降低4%,而前三季度却提高0.8%。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种速度型效益,即只有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型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加班加点,特别是产品价格上涨,而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组合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实际生产率和增长质量并没有上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还导致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如2004年我国电和煤的增长速度均大幅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电力增长弹性系数高达1.6,但供求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扭转。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对增长速度的过度依赖和基础产业比重过高的状况,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质量,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处在从数量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一是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三年来我国外贸平均30%以上的高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以纺织品为例,2003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取消配额类产品出口数量猛增,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价格都下降了60%左右。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不少出口商品“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数量扩张、增量不增效的特征明显。二是贸易摩擦增多。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6%,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到2003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995-2003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2416起,其中针对我国的就有356起,2004年又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及金额12.6亿美元。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比如,我国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如果继续搞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将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从进口看也是如此,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贸易量的61%,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近2倍,国际运费也因此上涨1.9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因此,贸易摩擦既会给我国造成损失,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不可持续的。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导致投资需求膨胀。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大量增加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往往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在这种增长方式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上项目、增投资、扩大经济规模上,容易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更加剧了投资需求膨胀的态势。二是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升的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资料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使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过度扩张,价格水平随之上涨。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势必向消费品价格传导,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三是造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工业部门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比重高。当经济加快增长的时候,具有短期迅速扩张能力的主要是加工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并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而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的短期扩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很快就出现了产业瓶颈制约。  经济大起大落,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起大落,防止这种顽症的反复发作,使国民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主要着力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注重能源资源节约,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化体制改革。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往往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以市场换技术。这能够缩小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核心技术。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第一,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既包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也包括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1)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个必然趋势,问题是在我国农业比重下降的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同步转移。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有3.6亿人,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人均产出为5550元。包括农民工在内,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有5亿人,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6.23万亿元,人均产出3.25万元,后者是前者的5.85倍。这种结构性差别导致农业缺乏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能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原因。  (2)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专项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继续加强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控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加快我国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社会就业扩大。  (4)重视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从产品生产能力看,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前几年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使供给能力超过有效需求;二是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新上了一批技术经济水平落后的项目;三是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不合理,进入重化工业的门槛过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要表现是: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既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但却没有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积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很不充分。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首先,要根据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加快资源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如煤炭开采、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这种集中有利于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设备,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治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我国大多数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铸造、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到产品组装和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小而专的小企业,就没有大而强的大规模生产。在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是实现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应大力推进核心企业外部的专业化分工。  3、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近两年粗放方式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作为一个资源需求量很大的发展中大国,依靠大量进口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是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目标和政策措施。要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深入分析节约潜力,确定各方面节约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如以电动机、空调、照明用电为重点,推行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节水指标体系,完善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强化节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5%左右,煤系共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一些超大型复杂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有10%。五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我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5、必须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二是要深化财税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规范土地收入管理法,将土地收入和专项基金等预算外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等等。三是要深化价格改革,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四是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为何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据报道,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面发布,这标志着制度设计基本完成。美国政府也提出“制造业回流”,期望提振经济和就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各国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面临的问题也纷繁复杂,有些内容涉及工业体系之外。在此背景下,出台了时间跨度为十年,去掉“业”字的“中国制造2025”,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则将停滞在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分析人士表示,装备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生产工具”,工具过硬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但目前,装备产业遭遇的问题自身难以解决,问题延伸到元器件甚至是材料产业。“以发动机为例,机器的运行原理并不复杂,但有些发动机持续工作时间短,原因是机器主轴难以长时间承担高强度工作,材料的精密度还达不到。”
希望中国智造可以早日获得快速发展!


为什么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协调,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但仍在盲目扩张;能源、原料供给不足与消耗高的矛盾并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1)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

为何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答:据报道,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面发布,这标志着制度设计基本完成。美国政府也提出“制造业回流”,期望提振经济和就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制造业对大国崛起有多重要
答:1.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仍然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制造业拥有较长的价值链、强大的关联性和显著的带动性,为农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通常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30多年来,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答:制造业。根据查询中国政府网得知,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中国制造业正加快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制造业是我国什么什么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答: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在我国,制造业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更是构筑未来发展...

为什么中国产业结构必须以制造业为主?
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

为什么中国必须以制造业为主?
答: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任何一个大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

为什么说制造业是中国的脊梁?
答: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成为国家战略应当是毫无争议的。制造业,国家经济之命脉 首先,衡量其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力,制造业可谓举足轻重。以美国为例,制造业GDP占到国家总GDP约12%。其中,如单列出口部分,制造业所占比例则高达59.8%。当市场的经济是平稳发展时,那么制造行业所生产的东西可以...

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51%,比2003年的143.16%提高9.35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产业增加值超过GDP的5%,就是支柱产业。 2004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的比重约为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