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作者&投稿:崇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包公是元代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杂剧中的主要人物。

包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名拯,北宋庐州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枢密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等职,故又称包待制、包龙图。历史上的包公,确是一个清官,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据《宋史》记载,“拯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里童稚妇文,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当时民间也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之说。

到了元代,包公成为剧作家们笔下的一个清官形象,曾出现了许多包公戏。而杂剧作家们在塑造包公这一人物形象时,根据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对他的清廉公正、嫉恶如仇的美德又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美化,给他涂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使这一人物更具有清官的特征。

元杂剧《陈州粜米》中的包公,铁面无私,勇于为民除害,他“曾把个鲁斋郎斩市曹,曾把个葛监军下狱囚”。所到之处, “威名连地震,杀气和霸来”。那些为非作歹的显贵权豪为之胆战心惊,受害的老百姓却开心畅怀。但在当时奸臣当道、是非不分的社会里,包公要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则寸步难行。因此,他内心充满着矛盾,既有志于为民除害,又担忧自己的命运,他自称: “我是个漏网鱼,怎敢再吞钩?不如及早归山去,我只怕为官不到头。”产生了“致仕闲居”的念头,欲辞官归隐, “自在优游”,免得遭到权豪势要们的暗算。然而当他得知刘小衙内和杨金吾在陈州为非作歹、盘剥百姓后,那种为民除害的信心又占了上风,打消了“致仕闲居”的念头,表示“要与陈州百姓每分忧”。在朝廷上,他当面指斥纵子婿贪污官粮、残害百姓的刘衙内: “你积趱的金银过北斗,你指望待天长地久,看你那于家为国下场头,出言语不识娘羞。我须是笔尖上挣来的千钟禄,你可甚剑锋头博换来的万户侯!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因此,他不顾刚从外地勘察民情回来的劳累,又带着随从张千,奔赴陈州。

可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上有昏君,下有奸臣,要为民作主,替老百姓除害,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必须采用一些巧妙的手段来与权豪势要们斗争。因此,在包公这一人物形象身上,不仅有着清廉正直的美德,而且还具有机智的性格。当朝臣们商议让包公去陈州粜米,并勘问民情,包公明知刘衙内会从中作梗阻挠,他便故意推托,“老夫去不的”。刘衙内不知是计,就假意要请包公去陈州粜米,包公乘机说道: “既然衙内着老夫去,我看衙内的面皮”,“陈州走一遭去来”。这就为他后来惩治刘、杨二人取得了主动权。在去陈州的路上,他打扮成一个穷老汉,遇到了刘小衙内、杨金吾相好的 *** 王粉莲。他看到王粉莲不是个良家妇女,便想通过她打听一下陈州的情况,他一边为王粉莲笼着驴,一边向她打听,从王粉莲嘴里摸到了一些刘、杨二人在陈州为非作歹的底细。来到接官厅,见到了刘、杨二人,包公为了进一步掌握他们的罪证,没有暴露自己的身分,而且有意激怒他们,被他们吊了起来,由此获得了刘、杨二人的罪证。最后,他又巧借皇帝“赦活不赦死”的圣旨,指使农民小��古打死了小衙内,为父亲报了仇,为陈州百姓除了害。而包公也正是凭着这种机智的性格,使得为民除害、伸张正义的理想得以实现。

当然,无论是历史上的包公,还是戏曲中的包公,终究都是封建王朝的忠实维护者。他的为民除害,只是建立在“为天子分忧”的前提下的,他和贪官污吏的矛盾虽然也激化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但仍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一方从眼前的既得利益出发,而不顾人民的死活,加紧对人民的掠夺,这就必然要加剧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而威胁整个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另一方则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限制贪官污吏的过度压榨,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千秋大业。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包公所说的: “他便似打家的强贼,俺便似看家的恶狗。他待要些钱和物,怎当这狗儿紧追逐。”因此,包公的为民除害是在封建统治者所许可的范围内。而剧作家把劳动人民伸张正义的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包公这一形象上,固然是对封建皇权的肯定,但包公这一形象所具有的那种清廉正直、铁面无私和嫉恶如仇的高风亮节,就是在今天也还是要坚持和发扬的。



~

包拯断案如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我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即包公戏。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公的带有某种理想化的包公形象。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

包公是什么样的人物?
答: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历史上包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拯在民间是怎样的形象民间的包公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答:在历史上真的有保证,而且也是一个大清官,根本就不会畏惧外界的一切,是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因此在大家的心目中对于包拯也会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希望抱着能够真正的为老百姓考虑一切。总之,通过以上关于包拯在民间是怎样的形象民间的包公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包拯在民间是怎样的...

包公面部形象描写100字
答:片头曲《黑脸大包公》好老好老的一个故事 春夏又秋冬、好古好古的一个人物 千年传说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救命活菩萨,八面威风十全十美的 黑脸大包公。一口虎头铡 不畏权贵惩治贪官 人容天不容,一口狗头铡 明辨是非除尽邪恶 自在道理中。包公包公黑包公 青天大老爷,包公包公黑包公 天地大英雄...

包拯简介,包拯人物资料,包拯人物介绍
答: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以包公为主人公。相传为文曲星转世,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称号。但是在历史中,他的皮肤并不黑,只是为了塑造铁面无私的形象,而剧中才把它的脸变黑,到了现在许多人反而认为他原本就是黑脸。包拯石像 民间...

包拯本是眉清目秀的书生,他黑脸的形象从何而来?
答:说明他深得人心。正史以及野史里面从来没有记载包公是黑脸,但是相传下来的形象让人们都认为包公是黑脸,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做人比较正直,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在戏曲里面白脸是比较奸诈的角色,比如曹操就是白脸,而黑脸代表的是正直的形象,比如张飞,还有包公,他们都是京剧里面大黑脸,为了体现包公的铁面...

包公的资料
答: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

包公案-包公案序
答:这一时期的包公艺术形象还处于孕育阶段,不过是个胚胎,与同时期《勘鞋儿》中的“三都捉事史臣”冉贵相比,无论在人物性格还是在破案手法上均显得逊色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虽不成熟,却是包公从历史人物向文学人物的转型期。 三。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处于水深火热中的...

包拯外貌特征
答: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