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外貌特征 形容包青天的外貌的一段话

作者&投稿:郴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

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

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

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扩展资料:

衍生戏曲脸谱

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

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包拯不是一个大黑脸 而是一个白脸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尽管包拯在民间家喻户晓,但在正史中的记载比较简略,生平主要事迹载于《宋史·包拯传》。在包拯传里并未提到包拯的外貌,但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和性格特征。包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知县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枢密副使 。他严峻刚正,敢于直谏,同时又两袖清风,不徇私情。不过在当时包拯的影响力还不算大。直到明朝出了一本名曰《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的书,包拯的事迹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同时因为这本书的描述以及后世戏剧舞台上的塑造的包拯形象,那个“黑脸包公”才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

既然在《宋史》里并没有记载包拯的外貌,而且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包拯的写真像也并非黑脸带月牙。可见包拯的黑脸完全是小说中的虚构,以及戏剧脸谱的魅力。那么为什么要把包拯的脸“抹黑”呢?其实这也有历史的依据。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有个朴素的判断,就是黑脸的都是好汉,白脸的都是奸贼,比如说曹操就被民间描绘成“白脸奸臣”。包拯之所以是黑脸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所谓的“铁面”自然不可能是白脸了。

《宋史·包拯传》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胡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段话可以看出包拯是个极其严肃之人,让他一笑比黄河水清都难,同时包拯的刚毅廉洁妇孺皆知,以至于有人想搞“潜规则”之类的歪门邪道都不好使,因为有他在那挡着,因此那些坏人遇见他就像遇见阎罗一样。这些都是包拯铁面无私的证据。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像包拯这种刚直到极致的人就要涂上如黑炭一般的脸谱,这样的“脸谱化”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那么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据《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说,月牙是因为包拯出生时因脸黑而被其父扔掉时被莲叶杆锯伤。《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则说是他是父亲扔掉时被月牙型的马蹄踩伤的。总之就是一块疤痕。这个月牙的开口也有讲究,京剧大师裘盛戎擅长演包公戏,据他说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开口朝右是老包阳间审案,朝左则是包大人用游仙枕下阴曹审案的时刻。”当然这也只是戏剧舞台上的表现。

实际上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以皓月当空来比喻“包青天”,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



包公黑脸,额头有新月,体现了普通百姓对包公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的敬佩和怀念.包公为官清廉,大公无私,百姓称其为“包青天”.至今,包公的形象和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皮肤黑,额头上有个月亮
年轻的时候跟柯南差不多,中年发福就有啤酒肚了

脸黑如锅,铁面无私,额中有月。铁面无私,辨忠奸说的就是包拯!

包拯的样貌描写?~

包公黑脸,额头有新月,体现了普通百姓对包公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的敬佩和怀念。包公为官清廉,大公无私,百姓称其为“包青天”。至今,包公的形象和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其面黑,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相貌十分奇特,脸膛黝黑,脑门上的一个新月,后世将包拯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

包拯外貌特征
答: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答:事出凑巧,包拯主管财政这两年,江淮、两浙灾荒不断。北宋时期,朝廷收税,只要现金,不要实物。于是人们得把粮食卖给官府“折变”为现金,官吏们趁机压低粮价。平时还好,灾荒之年就民不聊生。包拯充分发挥“牛皮糖”特点,一口气上了四道奏章,“请免江淮、两浙折变”。经济改革的成效,让皇帝愈发信...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答: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天蓬元帅的外貌特征
答:《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北极天蓬大元帅,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史记》的特点
答: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女”的相貌。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

<史记.李斯列传> 中李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