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败局,肇始于这一役

作者&投稿:骑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末三分,多少英雄豪杰竞相登场,又有多少黯然消逝。

三国之中,以魏最强,又继汉统,是为正朔。 魏武帝曹操虽然生前没有称帝,但他扫灭诸侯、统一了北方,在他一世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到了魏文帝曹丕登基时自然顺天应人,虽说曹丕曹睿父子才能还算优秀,但此时曹氏宗族已逐渐颓废,而前朝其他骨干又渐渐凋零,论长寿都不如司马懿,大权就这样渐渐为司马氏所掌管。魏明帝曹睿又无子嗣,只得过继了同宗的曹芳作为继承人,这个废帝齐王曹芳打算把军政大权收回并交于与曹氏渊源颇深的夏侯玄,但事情败露。于是司马氏废了曹芳并杀了夏侯玄一族,新立曹丕的孙子曹髦(即曹睿的侄子)为帝,曹髦心中对司马氏颇为不满,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起兵谋诛司马氏,结果反而被害。司马氏又立另一曹氏宗族曹奂(曹操之孙)为傀儡皇帝,不久就被司马炎取代了。

曹魏被司马氏取代,不禁令人扼腕。 这里叹的不是曹魏英明神武终落寞,而是司马氏资质平庸无前途,最终建立了史上最无能的汉族统一政权。曹魏为什么被晋取代?后世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是 因为同期的曹魏皇帝能力不如司马氏 ,司马氏倚仗着自身为曹魏所重,一方面打压其他重臣士族,另一方面逐步占据军政要职,曹魏皇帝到头来没有了实权,最终为晋所代。

要说魏武帝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子曹丕曹彰曹植等也绝非平庸之辈,为何曹氏的后人如此不济呢?说白了, 这曹氏的衰落,就是由历史上著名的曹丕曹植夺嫡暗战引起的, 因为这场夺嫡令魏文帝曹丕心有余悸,他登基以后就对曹氏宗族进行冷处理,不光逐步削弱同宗的实权,还暗地里迫害部分曹氏成员,使得曹魏的宗族人才凋零、独木难支,魏明帝曹睿没有子嗣之后,后续的继承人没有一个像样的,最终大权旁落他人,懊悔莫及。

如果曹丕善待同族,也许曹魏后人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夺嫡之争已令曹丕十分忌惮,因而他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的过度反应。那么究其源头, 这曹魏最终的惨淡收场,竟是由曹操早期的一场败仗——宛城之战埋下的伏笔。

魏武帝曹操一生胜仗无数,败仗也不少,如汴水之战、赤壁之战、渭水之战等,无一不是丢盔卸甲、吃相难看,但没有一场败仗比宛城之战对曹操及其后人影响更深远。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引兵南征张绣,张绣本是董卓部下张济的侄子,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他的兵马,割据宛城一带,势力在当时并不强。曹操南下之后,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很快投降了曹操。这令曹操非常高兴,甚至有点得意忘形了。曹操在接受张绣的投降之后,做了两件很不厚道的事情:

1、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为妾,做了张绣的便宜叔叔,这令张绣颜上无光;2、重金赏赐了张绣的部将胡车儿,有瓦解张绣势力的意图,这又使张绣心中不安。

于是张绣一不做二不休,偷袭了曹操军营。曹军因没有防备,且两军距离太近,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曹军大本营遭到了直接攻击。曹操措不及防,仓皇出逃,其贴身近卫典韦为阻挡敌军而战死,其侄子曹安民死于乱军之中,最惨的是其长子曹昂,据说因曹操的坐骑负伤不能行动,曹昂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因此死于乱军之中。后来曹军很快整顿了兵马,张绣军最后没有占到便宜。

此一战对曹操的兵力损失不大,但痛失爱将、子侄,令曹操痛心不已。而这其中, 长子曹昂的逝世,对曹操的影响最为深刻。

曹昂字子脩,虽是曹操的一个妾氏所生的庶出长子,但过继给无子的正室丁氏,因此可认为是曹操的嫡长子。这个曹昂在正史中无什么笔墨,只提到他在大约二十岁时进入仕途,随后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连去世时年龄多大都没有具体交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曹昂作为嫡长子,年纪比其他兄弟要长许多。 我们可以通过曹丕的《典论自序》了解到:宛城之战时曹丕也在军中,他自叙当时只有十岁,想必当时曹植也只有五六岁的样子,曹操其他的几个儿子应该都不及曹丕年长,而曹昂在去世前数年已经是二十岁了,可见他比曹丕大了不止十岁,年龄上的差距,令曹昂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占据了优势。

况且曹昂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跟着曹操在早年艰辛的崛起之路上摸爬滚打而来,应该 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纨绔子弟 ,多半也深得曹操的器重和喜爱。如果曹昂没有死,无论根据嫡长子继承的规定,还是曹操自身的偏好, 曹魏的大权日后应该交于这个曹昂, 从而就没有曹丕曹植争风的事情了。也许在曹昂不死的平行时空中,我们可以看到曹丕曹植兄友弟恭、共同发扬建安风骨的画面。

可惜曹昂死了。

曹昂死后,丁氏因过度伤心,与曹操离婚。 我们再假设曹昂死后,如果丁氏不与曹操离婚,那么曹操会再过继一个儿子给丁氏抚养,从曹操诸子的年龄来看,恐怕曹操又会将年龄较长的曹丕过继给丁氏,这样一来,继承人的问题又不会有什么争议了。但丁氏去意已决,曹操多次挽留无效,才立曹丕曹植的生母卞氏为正室。

曹丕曹植的才能在当时的曹操诸子中算是出类拔萃的,是争夺嫡位的热门人选。(当然还有曹操妾氏环夫人所生的幼子曹冲,深得曹操喜爱,可惜十三岁即夭折。曹昂去世时,曹冲应尚在襁褓中。)因此这对尚未成年的兄弟的心态,就逐渐起了变化。原来二人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权力斗争离二人很远,因此可以想见,曹丕曹植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简单快活的,兄弟之间也多半是和睦相处。而一旦嫡长子去世,生母被立为正室, 二人的关系立刻从友爱弟兄转变成竞争对手 。

再看曹操的心态: 因为原定的继承人猝然去世,使得他对另立一事久久举棋不定 ,从曹昂去世(197年)至曹丕立为魏世子(207年),整整10年,曹操都没想好该立谁为继承人,这使得曹丕曹植兄弟心态不稳,朝中群臣摇摆不定、纷纷站队、互相倾轧。一开始曹操还无动于衷,甚至还有意培养曹植的势力,意图让曹丕曹植兄弟得以分庭抗礼,以便观察谁才是适合继承大权的人选。直到曹魏内部分裂严重、根基渐渐动摇,曹操这才痛下决心,立长子曹丕为世子,并逐渐诛杀了一些坚决拥护曹植的臣属,这才定纷止争,避免了政权内部斗争的扩大。 其实曹操立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当机立断,趁早决定,这才能避免诸子和朝臣的分裂。

可惜已经晚了,多年的明争暗斗,令此时的曹丕曹植兄弟, 再也不能回到童年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兄弟友爱了,剩下的只有防备和冷漠。 而曹丕又是工于心计的人,为了防范以后再有此类事件的发生,在代汉称帝之后,曹丕对所有的曹氏宗族都进行了打压和冷处理。最终,如前所述,曹魏被晋所取代。

故事就此结束。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几个要点:

1、 东汉时以嫡长子继承为常态 ,曹操原有正室丁氏抚养的长子曹昂,他本是天定的继承人。

2、 曹昂在宛城之战中不幸去世,丁氏也因此与曹操离婚 ,卞氏继丁氏之后,成为曹操的正室,曹丕、曹植都是卞氏的儿子,二人才能均十分出众,因此 曹操对立嫡之事举棋不定,迟迟没有指定继承人。

3、长期未指定继承人的 曹魏内部渐渐分裂,不仅曹丕曹植两兄弟互相竞争,而且朝中众臣也摇摆不定、站队竞争, 曹操见势头不妙,当即遵从大流,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并削弱了竞争者曹植的势力。

4、曹丕继承曹操的大权之后,为了防止兄弟曹植的反扑,也为了避免其他曹氏宗族再来争夺大权,从而 定下了打压宗族的方针 。

5、经过曹丕曹睿父子两代 对宗族的极力打压,曹氏宗族终于后继无人 ,大权渐渐旁落司马氏,曹魏最终被司马氏所取代。

由此看来,曹魏的惨淡败局,缘起于曹丕曹睿父子对宗族的打压;曹丕父子对同族子弟的打压,缘起于曹丕早年在夺嫡之战留下的心理阴影;而夺嫡之战的开端,则起源于曹操长子的意外去世,酝酿于曹操迟迟未立新的继承人,这其中的罪魁祸首,还是曹操自己:

首先,曹操 在战争中轻率妄为 ,不仅长子死了,连作为主帅的自己也差点没命;其次,曹操又 在立嫡一事上摇摆不定 ,抱持了观望态度,甚至还有另立非正室所生的幼子曹冲的想法(有野史称曹冲为曹丕所妒,被害而死。),一时间曹丕曹植明争暗斗不断,影响了政权的稳定;最后,曹操 未能有效地规劝曹丕曹植等兄弟和睦相处 ,终究无法阻止曹丕曹睿父子对同宗的打压。

回看汉末三国,论英雄人物,曹操算是数一数二,但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曹操在个人作风上骄傲托大、在家庭经营上错漏百出,最终为后人的败局埋下了惨痛伏笔。

~

曹魏的败局,肇始于这一役
答:由此看来,曹魏的惨淡败局,缘起于曹丕曹睿父子对宗族的打压;曹丕父子对同族子弟的打压,缘起于曹丕早年在夺嫡之战留下的心理阴影;而夺嫡之战的开端,则起源于曹操长子的意外去世,酝酿于曹操迟迟未立新的继承人,这其中的罪魁祸首,还是曹操自己: 首先,曹操 在战争中轻率妄为 ,不仅长子死了,连作为主帅的自己也差点没...

马陵之战,孙膑吊打庞涓,两大兵家斗法智者取胜,谁胜了呢?
答:庞涓率领先行部队,一路上直奔而来、马不停蹄,忽而遇道路拦截,又见树干上有字辨不清,只教士兵拿火把一瞧。大惊失色的庞涓,知道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庞涓来不及报复孙膑,即被孙膑先下手为强。庞涓死于他的狭隘与自负,其宿命被师傅鬼谷子一语言中。回顾一下历史脉络,桂陵...

玩物丧志的意思和典型事例
答: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古人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