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师三豕涉河”的记载明显不合情理,文中的子夏和那个读历史的卫国人

作者&投稿:寸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两种版本及分析见下:

《吕氏春秋·慎行论》记载:
“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学生)到晋国去,
经过魏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不对,怎么晋国军队有三只猪渡河呢?恐怕不是什么‘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子夏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

而《孔子家语·卷九》的记载则是:
卜商卫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

也就是说,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则是读史的卫国人去核实的,而非子夏。

请仔细体会其中的微妙差别,它反映了作者对子夏治学态度的评价。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依韩非子所记,儒家大宗有颜氏之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仲弓之儒,乐正氏之儒.

孔子家语中七十二弟子的排名把子贡提前了,显然是孟氏之儒。而子贡和子夏子路等人不是很对盘。见下(我就不翻译了,累死我了):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门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的时候,"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然后归。子贡返,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并要求曾子同意。而曾子坚决反对。他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而对吕氏春秋来说,只要美化先贤就行了。

如果你认同吕览,子夏治学严谨,卫国人不求甚解;
如果你认同家语,子夏自负聪明,望文生义;卫国人勤学好问,知错就改

三豕涉河~

子夏是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
对卫国人的误书误读,子夏自然觉得不合情理。但他也理解那时的所谓史书都是传抄的,因水平不一,加之字形相近,其中难免有误。
而那个读史的卫国人的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可能是个刚习史的“棒槌”,他认为就是读作“三豕涉河”。


“晋师三豕涉河”的记载明显不合情理,文中的子夏和那个读历史的卫国人...
答:有两种版本及分析见下: 《吕氏春秋·慎行论》记载: “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学生)到晋国去, 经过魏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晋师伐秦,三豕涉河。

“晋师三豕涉河”的记载明显不合情理,文中的子夏和那个读历史的卫国人...
答:《吕氏春秋·慎行论》记载:“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学生)到晋国去,经过魏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不对...

吕氏春秋 三豕涉河
答:这个成误用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楼主的质疑也有道理,但是据我所了解到的史料记载,当时的史书中除了记载...

【请阅读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答:(3)三乑过河的记载不合常理,三乑己亥字形接近。1.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采用了例证法(举实例)方法 2.“丁氏穿井”闹出了丁氏穿井得一人笑话。会出现这样的笑话是闻而不审,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

什么叫“三shi过河”?
答:“三豕涉河”是文字讹传的典型例子。春秋时,有一年(己亥年)晋国军队渡过黄河,被记录在史册中;当时“己”和“三”、“亥”和“豕”都是形近字,也不知是谁疏忽大意抄错了,实际上应该是“己亥涉河”。后来“三豕涉河”就成了一句成语,比喻以讹传讹。

《三豕涉河》道理
答:【原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译文】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

三豕涉河的成语故事
答:【注音】sān shǐ shè hé 【出处】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文字刊印讹误 【结构】...

三豕过河
答: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翻译:子夏(人名,孔子的弟子)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个人读历史书念道:“晋国的...

豕亥的解释豕亥的解释是什么
答::“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引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后以“豕亥”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宋曾巩《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诗:“自笑成豕亥,更微注虫鱼。”清黄遵宪《感怀》诗:“...

三豕涉河的解释
答:三豕涉河 拼音:sān shǐ shè hé 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出处:《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