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咏华山》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怎么讲

作者&投稿:冶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咏华山懂得了什么~

懂得了华山的气势雄伟,壮阔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的咏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是一首“文藏诗”,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郅人.有《巴东集》.《全宋词》收其词四首.宋太宗时进士,真宗时官至宰相.他的词留存到今天的有四首,都是伤时惜别之作,而且写得情致缠绵.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与华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像这位、这位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他们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反反复复的读,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词,就请他教你)(生互相练习)
3.检查。
我瞧瞧,哪位小老师教了同桌(请生回答)你教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
老师还发现,有几个词语也很难读,谁能来教教老师读。(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小孩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他们的感觉和你们一样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
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跟小孩(帖小人)到山顶去看一看(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如何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答: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中老头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
答:(四)课内外阅读(48分)一、填空。(14分,每空0.5分)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2、说到古诗,人们常常提到《唐诗三百首》,这说明了“诗”是在唐朝...5、“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七岁时咏诗一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

小学语文《咏柳》教学设计
答:想明白刘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最想把唐朝著名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推荐给大家。是的名字叫《咏柳》。(板书课题) 你们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板书::赞美) 我们还学过哪些题目中带“咏”的诗学生答:《咏鹅》、 《咏鹅》就是赞美…《咏华山》就是赞美…那么《咏柳》又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是赞美...

一年级下册作文
答:二、学生自由练说:鲁班,我想对你说…… 三、指名说。 课题:乌鸦喝水 训练内容:复述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二、学生自由练习。 三、指名讲故事。 课题:咏华山 训练内容:赞华山(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生齐声背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试卷答案
答:(四)课内外阅读(48分) 一、填空。(14分,每空0.5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 2、说到古诗,人们常常提到《唐诗三百首》,这说明了“诗”是...5、“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七岁时咏诗一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答:关键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给他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二、教学措施: 1、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语言积累。 2、阅读教学要落实识字、写字,...

一年级下册作文
答:二、学生自由练说:鲁班,我想对你说…… 三、指名说。 课题:乌鸦喝水 训练内容:复述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二、学生自由练习。 三、指名讲故事。 课题:咏华山 训练内容:赞华山(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生齐声背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

一年级下册作文
答:二、学生自由练说:鲁班,我想对你说…… 三、指名说。 课题:乌鸦喝水 训练内容:复述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二、学生自由练习。 三、指名讲故事。 课题:咏华山 训练内容:赞华山(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生齐声背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

写风景的优美句子200字
答:10. 《咏华山》宋代:寇准 11. 我们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来了阵阵春风,觉得舒服极了,因为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寒风刺骨,只略带着寒意,你瞧,脚下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此时已苏醒了,倔强地把头伸出了地面,虽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充满了生机,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的洒在田埂上。翠绿欲滴...

一年级下册作文
答:二、学生自由练说:鲁班,我想对你说…… 三、指名说。 课题:乌鸦喝水 训练内容:复述课文 教法提示: 一、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二、学生自由练习。 三、指名讲故事。 课题:咏华山 训练内容:赞华山(说话) 教法提示: 一、学生齐声背诵“只有山在上,更无山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