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理解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自己这题目是要怎么解答?

作者&投稿:银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看人格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反对扼杀人的本性,提倡“人性复归”,从此开创了尊重人和研究人的新时代。近代科学首先突破人的禁区,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关于人体的科学有了不小的发展。近代哲学研究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问题。
当时,哲学家对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纯粹受自然规律制约的感性实在;另一类是根据唯能论的观点,把人看作是脱尽物质纠缠和自然约束的精神实体。19 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自身的研究更趋深入。
现代西方哲学吸收了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学说,超越唯物与唯心的抽象对立,用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摈弃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独断论”,产生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应当说,这从一个侧面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秉承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义蕴,关心人、审视人、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揭开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活动和人格心理发展的奥秘,是弗洛伊德从事理论探索的根本宗旨。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
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人格内部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人对现实环境和社会文明规范的适应、求同、移置与升华。
从这两个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由单一层面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和去构造人格心理的做法,重新构造了由潜意识与意识、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等多层次的复杂心理人格系统,而且摆脱了传统哲学单纯从人的外在形式或某种能力出发去规定人的本质的做法,注重在人与环境、
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中,具体考察人类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的认识,同时充实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正基于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人格心理和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远远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需要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两个局限性:
一是他偏重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面去解释人的现实存在和行为动机,比较轻视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决定性意义,这使他的人格理论涂抹上主观唯能论的色彩;
二是他将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局限于精神病人等非健康人群身上,这影响了人格论的一般性。
(二) 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人格论
人格论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分化和发展角度考察人格的整体构成,它必然涉及人的机体及其活动对象,因而,人格论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或心理哲学),它同时也是人的本质论和人性论的一种独特模式。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夸大人的生物本能和自然属性,忽略或抹杀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另一种把人的社会本质绝对化,否定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机制的意义。两者各执一词、不及其余,都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揭示:一方面,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的生命实体,同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起源于动物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中包含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不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在其无法回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势必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于人的本质之中,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两种属性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相同的,它们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本质中的自然属性尚处于支配地位,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最终形成人和动物进化的既然不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发展规律。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表明,他坚持身心统一论的观点与辨证方法,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关系上考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肯定人的生物特征与心理功能,又肯定人的现实活动与社会特征。在他的人格结构中,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现实环境和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个人的动机、欲望和行为无不受到本能冲动的驱使,面对现实的选择,接受社会价值规范的审判。这些都是他的人格论中积极的、合理的思想成果,丰富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且,这种人格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我对自我、超我的基础性和原发性意义,片面肯定人的早期心理体验对形成个性特征的关键性作用,尤为突出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对人的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制约作用,看不到人格的内部冲突实质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反映,具有把人类社会心理学化和人的心理生物学化的倾向。这种情况既取决于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科学的特定要求,也反映出弗洛伊德在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上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
(三)从人的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关系看人格论
人类认识活动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即理性和非理性,整个认识史,不仅是人类理性的发展史,也是人类非理性不断涌动的过程。理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理智、科学逻辑等,非理性是指人的潜意识、意志、本能、直觉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同样是认识上古老而常新的论题。古代的灵魂说与理念说之争,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理性与非理性对立统一的历史发展形态。从整个人类认识史来看,人类的理性和零件的力量是主流,而非理性和非逻辑则是暗流。从19世纪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这股暗流汇成一种广泛的时代潮流,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中,逐渐形成新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
弗洛伊德的思想与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深受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曾经之言不讳地制出:“精神飞行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
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将确立了潜意识的基础地位,但是,他未抹杀人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而是试图通过精神分析的途径,用意识来把握潜意识,用理性来把握非理性,使意识和潜意识、理性和非理性达成新的统一。一方面,他的人格论突破了以往仅仅把意识、思维和理智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唯一形式的传统做法,系统地考察了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征,充分肯定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模式还十分注重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法。……他完全使自己面临了这两个原则的固有对立,并辨证地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中非常重视自我的理性作用,强调精神分析原是一种使自我能够逐渐征服本我的工具。他还同样强调超我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企望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本我与超我的结合,使之升华为人类生活中较高尚的行为目标。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你只要简要论述什么叫弗洛伊德的人格构造理论,并且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后面对自己进行简要的分析就差不多了。  以上,还望采纳,谢谢~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哪三部分组成?
答: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答:1、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2、特点:(1)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

费洛伊德的人格的结构是
答: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是什么
答:这个人格其实可以理解为欲望的集合体,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都可以去做。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
答: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三大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质,包括了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答:4. 潜意识包含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5. 前意识作为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过渡,负责审查潜意识中的冲动。6. 意识层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内在冲动,以适应外部世界。7.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人格的三部结构理论。8.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本能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答: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前者是...